第56頁
斯巴達內部雖然也存在各種矛盾,但與雅典相比,政局則穩定得多,這讓斯巴達可以放心騰出精力專門對付雅典。而且為了打敗雅典,斯巴達不惜與波斯相勾結,以承認波斯對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的統治為交換條件,取得對方的金錢資助,用以建造艦隊。本來斯巴達陸軍力量又強大,這可謂給斯巴達虎上添翼。斯巴達沒有發生像雅典財政嚴重危機的狀況,軍心穩定,鬥志昂揚,軍餉充足,加上正確的戰略戰術,讓敘拉古在西西里拖住雅典主力部隊,自己則圍困雅典,長期占據和蹂躪阿提卡,讓雅典遠近為難,最終只好投降。
雅典採取的戰略計劃也是不夠高明的。伯里克利在戰爭爆發前夕,就動員人民放棄土地和房屋,保衛海上的城市,讓人們避開同伯羅奔尼撒同盟國家作陸戰,而號召人們走向海洋、打海戰。這是一個涉及全民的總體戰略。
但戰爭開始後,雅典並沒有從全民備戰出發,而是把農村拱手讓給斯巴達,任其蹂躪。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既無糧食,又遭瘟疫橫行,給雅典人民帶來災難。而亞西比德在此道路上走得更遠,他不主張去攻打直接的,最近的、最主要的敵人——伯羅奔尼撒同盟的首腦斯巴達,卻去攻打與雅典關係不大而且遠隔重洋的敘拉古,捨近求遠,正如尼西亞所言,把主要敵人留在了後方。結果斯巴達攻入阿提卡,雅典疲於西西里和阿提卡兩地作戰,終於兩地的軍隊幾乎都全部覆滅,強大的雅典在日益窘困中死亡。
②希臘文明走向衰落
伯羅奔尼撒戰爭給希臘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是空前的,正如修昔底德所言:" 過去從來沒有這麼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壞,有些是外族軍隊做的,有些是希臘國家自己做的;從來沒有那麼多的流亡者;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生命的喪失——有些在實際的戰鬥中,有些是在國內革命中。" 如果說希波戰爭給希臘帶來古典文明的繁榮,那麼這次戰爭卻給希臘帶來衰落和危機。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以後,各城邦間混戰更是愈演愈烈,斯巴達的任意干涉各城邦的內政和推行其貴族寡頭政治,日益激起各城邦的反抗。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取得了霸權,實際在戰後又立刻喪失了霸權。日後,斯巴達、雅典、底比斯都為了本城邦的擴張,竭力爭奪霸權,加劇了各城邦的混戰。這樣不僅加速了其它城邦的衰落,也加速了自身的日益衰落。到公元前4 世紀中葉,希臘各城邦的生命力已近枯竭,城邦本身的危機為馬其頓的征服準備了條件。從城邦內部而言,城邦混戰使大奴隸主大發橫財,日漸豪富;而手工業者和小農疲於作戰,荒廢了自己的土地,土地被大奴隸主強奪,土地日趨集中,於是作為城邦制度基礎的小農小土地私有制遭到破壞。作為公民兵制度基礎的小農因紛紛破產淪為奴隸,公民兵制度也失去了基礎。於是由於希臘本身各城邦混戰不休,以及希臘世界存在著很牢固的城邦體制傳統,以後歷史的發展使命只好由別的民族來領導了。不久,北方的馬其頓興起,並侵入希臘,成了希臘世界的主人,希臘被包容進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版圖之中。但是已經結出累累碩果的希臘文明反過來又征服了征服者本身,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實際上是在希臘文明的光環中發展前進的。
八、早期與共和時代的羅馬
1.羅馬國家的形成與塞維軍事改革
(1)伊達拉里亞文化——羅馬文明的源頭
古代羅馬國家的中心地區是義大利,它的地理範圍包括義大利半島及其南端的西西里島,羅馬城則位於半島中部。
義大利最古的居民是利古里亞人。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印歐語族陸續分批進入義大利,此後的青銅文化和鐵器文化便以他們為主發展起來。他們從公元前1800年開始進入青銅文化時期,主要以特拉馬拉文化(約公元前1700- 前1100年)為代表。特拉馬拉文化發明了影響日後羅馬城市和兵營設計的村落方陣布局,就是在一塊四方形的土地上,用壕溝圍繞,挖溝的土築成圍牆,圍牆內房屋是枝條和粘土結構,建在木樁和堆起的平台上,房屋成排成行,直角交叉,進村要通過一座橋跨過壕溝。這種村落的建造顯然經過了苦心組織。從前10世紀開始,義大利進入以維蘭諾微文化(公元前1000 -前500 年)為代表的鐵器文化時代。大約從公元前8 世紀,中部義大利的一些維蘭諾微型的村落已開始發展為伊達拉里亞的城市和國家。
公元前6-前5 世紀是伊達拉里亞文化的鼎盛階段,各地皆建立城邦,相傳有12個城邦之說。他們採用希臘字母書寫本族語言。在此期間,羅馬城一再而再地受到伊達拉里亞人的統治。據羅馬古代的傳說。王政時代的7 個國王中最後3 位都屬伊達拉里亞血統。現在考古發掘亦證明在公元前550-前470 年間羅馬是個道地的伊達拉里亞城市,羅馬修建了許多伊達拉里亞式建築,伊達拉里亞的商業也在羅馬占據壟斷地位。即使到羅馬共和初年,伊達拉里亞的統治也曾在羅馬反覆建立。這一切表明了伊達拉里亞文化對羅馬國家的巨大影響。
(2)羅馬城的建立與王政時代
羅馬人的祖先是屬於印歐語系的拉丁人。當羅馬人進入文明時代時,已開始了鐵器時代。所以羅馬軍隊一開始就是用鐵製武器裝備起來的。由於義大利半島缺少良港,羅馬人又不重視航海業,軍隊主要是由農民組成的陸軍。
雅典採取的戰略計劃也是不夠高明的。伯里克利在戰爭爆發前夕,就動員人民放棄土地和房屋,保衛海上的城市,讓人們避開同伯羅奔尼撒同盟國家作陸戰,而號召人們走向海洋、打海戰。這是一個涉及全民的總體戰略。
但戰爭開始後,雅典並沒有從全民備戰出發,而是把農村拱手讓給斯巴達,任其蹂躪。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既無糧食,又遭瘟疫橫行,給雅典人民帶來災難。而亞西比德在此道路上走得更遠,他不主張去攻打直接的,最近的、最主要的敵人——伯羅奔尼撒同盟的首腦斯巴達,卻去攻打與雅典關係不大而且遠隔重洋的敘拉古,捨近求遠,正如尼西亞所言,把主要敵人留在了後方。結果斯巴達攻入阿提卡,雅典疲於西西里和阿提卡兩地作戰,終於兩地的軍隊幾乎都全部覆滅,強大的雅典在日益窘困中死亡。
②希臘文明走向衰落
伯羅奔尼撒戰爭給希臘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是空前的,正如修昔底德所言:" 過去從來沒有這麼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壞,有些是外族軍隊做的,有些是希臘國家自己做的;從來沒有那麼多的流亡者;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生命的喪失——有些在實際的戰鬥中,有些是在國內革命中。" 如果說希波戰爭給希臘帶來古典文明的繁榮,那麼這次戰爭卻給希臘帶來衰落和危機。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以後,各城邦間混戰更是愈演愈烈,斯巴達的任意干涉各城邦的內政和推行其貴族寡頭政治,日益激起各城邦的反抗。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取得了霸權,實際在戰後又立刻喪失了霸權。日後,斯巴達、雅典、底比斯都為了本城邦的擴張,竭力爭奪霸權,加劇了各城邦的混戰。這樣不僅加速了其它城邦的衰落,也加速了自身的日益衰落。到公元前4 世紀中葉,希臘各城邦的生命力已近枯竭,城邦本身的危機為馬其頓的征服準備了條件。從城邦內部而言,城邦混戰使大奴隸主大發橫財,日漸豪富;而手工業者和小農疲於作戰,荒廢了自己的土地,土地被大奴隸主強奪,土地日趨集中,於是作為城邦制度基礎的小農小土地私有制遭到破壞。作為公民兵制度基礎的小農因紛紛破產淪為奴隸,公民兵制度也失去了基礎。於是由於希臘本身各城邦混戰不休,以及希臘世界存在著很牢固的城邦體制傳統,以後歷史的發展使命只好由別的民族來領導了。不久,北方的馬其頓興起,並侵入希臘,成了希臘世界的主人,希臘被包容進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版圖之中。但是已經結出累累碩果的希臘文明反過來又征服了征服者本身,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實際上是在希臘文明的光環中發展前進的。
八、早期與共和時代的羅馬
1.羅馬國家的形成與塞維軍事改革
(1)伊達拉里亞文化——羅馬文明的源頭
古代羅馬國家的中心地區是義大利,它的地理範圍包括義大利半島及其南端的西西里島,羅馬城則位於半島中部。
義大利最古的居民是利古里亞人。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印歐語族陸續分批進入義大利,此後的青銅文化和鐵器文化便以他們為主發展起來。他們從公元前1800年開始進入青銅文化時期,主要以特拉馬拉文化(約公元前1700- 前1100年)為代表。特拉馬拉文化發明了影響日後羅馬城市和兵營設計的村落方陣布局,就是在一塊四方形的土地上,用壕溝圍繞,挖溝的土築成圍牆,圍牆內房屋是枝條和粘土結構,建在木樁和堆起的平台上,房屋成排成行,直角交叉,進村要通過一座橋跨過壕溝。這種村落的建造顯然經過了苦心組織。從前10世紀開始,義大利進入以維蘭諾微文化(公元前1000 -前500 年)為代表的鐵器文化時代。大約從公元前8 世紀,中部義大利的一些維蘭諾微型的村落已開始發展為伊達拉里亞的城市和國家。
公元前6-前5 世紀是伊達拉里亞文化的鼎盛階段,各地皆建立城邦,相傳有12個城邦之說。他們採用希臘字母書寫本族語言。在此期間,羅馬城一再而再地受到伊達拉里亞人的統治。據羅馬古代的傳說。王政時代的7 個國王中最後3 位都屬伊達拉里亞血統。現在考古發掘亦證明在公元前550-前470 年間羅馬是個道地的伊達拉里亞城市,羅馬修建了許多伊達拉里亞式建築,伊達拉里亞的商業也在羅馬占據壟斷地位。即使到羅馬共和初年,伊達拉里亞的統治也曾在羅馬反覆建立。這一切表明了伊達拉里亞文化對羅馬國家的巨大影響。
(2)羅馬城的建立與王政時代
羅馬人的祖先是屬於印歐語系的拉丁人。當羅馬人進入文明時代時,已開始了鐵器時代。所以羅馬軍隊一開始就是用鐵製武器裝備起來的。由於義大利半島缺少良港,羅馬人又不重視航海業,軍隊主要是由農民組成的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