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第十章 軍事欺騙的情報保障
及時、準確、可靠的情報是實施作戰指揮的基礎。沒有必需的情報,既不能定下有根據的決心,也無法正確地指揮部隊作戰。情報虛假的後果比缺乏情報更為嚴重。缺乏情報只能增大定下決心的難度,而情報虛假則會使指揮員定下錯誤的決心,作出錯誤的處置。 從一定意義上說,軍事欺騙與反欺騙的鬥爭,也是一場情報鬥爭。作戰雙方在努力保守己方軍事秘密的同時,千方百計地用假情報欺騙對方。雙方鬥智鬥法的焦點就集中在情報上。施騙一方企圖用假情報誘敵致錯,欺騙對象則力求獲取其真實情報,識破其真相。誰家的情報工作高人一籌,誰家就可能在軍事欺騙鬥爭中取得更多的主動。因此,要掌握軍事欺騙的真諦,就不能不對其中的情報工作進行一番專門的剖析與研究。
一、情報在軍事欺騙中的作用
在軍事欺騙中,任何一方都是以雙重身份出現的:既是施騙者,又是欺騙對象。作為施騙者,獲取情報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軍事欺騙的成功率。作為欺騙對象,情報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受騙和實施反欺騙。
(一)情報對施騙一方的作用
情報對施騙者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情報是定下決心、制定欺騙計劃的重要依據。指揮員的 欺騙決心和方案,是建立在了解敵情的基礎之上的。缺少必要的情報,對作戰對象的企圖、兵力部署、作戰能力、用兵習慣等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就不可能定下正確的欺騙決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欺騙計劃。即使是一項小規模的欺敵活動,沒有必要的情報保障也是不行的。譬如,要用假目標欺騙敵人,就要了解敵人的觀察配系及其偵察器材的識別能力,否則,就不能正確地確定假目標的種類、數量和配置,也無法正確地規定假目標的仿真程度。又如,用示形法迷惑、驕縱或震懾敵人,需要了解敵人當時的心理狀態;用佯動法調動和牽制敵人,需要了解敵人的虛實強弱和部署上的敏感部位;用離間計離間敵盟、間除敵將,需要了解敵人營壘內部的矛盾糾葛;用餌兵計誘敵上鉤,需要了解敵人的心理需求..總之,實施軍事欺騙的基本前提就是掌握有關欺騙對象的情報。對欺騙對象知之愈深,軍事欺騙成功的把握就愈大。不下功夫對欺騙對象進行認真的偵察與研究,便貿然施騙,十有八九要失敗。盲目施騙不僅不能奏效,而且往往事與願違,使欺騙對象作出與欺騙目的截然相反的舉動。戰史上這樣的教訓並非罕見。
其二,情報是調整和改進欺騙措施,對敵實施連續控制的必要條件。軍事欺騙過程實質上就是施騙者採取一系列欺騙措施對敵實施連續控制的過程。由於這一過程是在雙向作用下實現的,因此,不能期望這一過程完全按原定計劃進行。任何一項欺騙措施實施以後,都可能出現以下四種情況中的一種:①敵人沒有注意到我所採取的欺騙措施,亦即欺騙措施所產生的信息沒有到達敵方;②欺騙措施雖然引起了敵人的注意,但敵人對此將信將疑,還在作進一步的觀察、分析;③敵人對欺騙措施作出了預期的反應;④敵人識破了欺騙措施,採取了反措施。上述四種不同的欺騙效果,直接影響到後續欺騙措施的實施。如果不了解上一欺騙措施產生的效果,就難以有針對性
地採取後續欺騙措施,各項欺騙措施就會脫節,欺騙過程就會中斷。所以,在欺騙過程開始以後,必須不斷獲取有關敵人受騙情況的情報,並依此對欺騙措施進行調整:或者重複前一欺騙措施,直至引起敵人注意;或者加大欺騙措施的強度;或者延長欺騙的時間;或者放棄計劃中的欺騙措施,改用更適合敵人情況的欺騙措施;或者乾脆放棄原來的欺騙計劃。控制論認為,在隨機控制過程中,控制系統離開了來自控制對象的反饋信息,就不能實施連續有效的控制。軍事欺騙就是一個隨機控制過程。這一過程的反饋信息就是欺騙對象對欺騙措施所作出的反應。不掌握這方面的情報,要及時調整和改進欺騙措施,有效地控制欺騙對象是不可能的。
其三,情報是充分利用軍事欺騙效果的重要保證。軍事欺騙效果有很強的時效性。敵人不可能長久地被欺騙。敵人從受騙到發覺自己受騙,有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通常是很短的。尤其是戰術範疇的軍事欺騙,時間差有時是以時、分計算的。要充分利用軍事欺騙效果,達成戰役戰術日的,就要準確地掌握這個時間差。早了,軍事欺騙措施尚未發生作用,無欺騙效果可以利用;遲了,敵人已發覺受騙,採取了相應對策。而要做到不遲不早,就要準確地掌握敵人是否已經受騙的情報。戰場上,某些軍事欺騙沒有達成預期目的,並不是沒有產生預期的欺騙效果,而是欺騙效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利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搞不清敵人是否已經被騙。由於搞不清敵人受騙與否,性急魯莽的指揮員往往耐不住性子而貿然行事;猶柔寡斷的指揮員往往在觀望徘徊中錯過良機。前者失之過早,後者失之過遲。除了指揮員的性格缺陷以外,缺乏必要的情報保障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二)情報對欺騙對象的作用
情報對欺騙對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掌握反映敵真實作戰意圖的情報是免於受騙的根本保證。敵人施騙於我,必然做出種種假象,而將真象掩蓋起來。真象與假象是一對矛盾。察明了敵人的真象,就可識破假象的欺騙。而察明真象的過程,也就是識破假象的過程。因此,掌握反映敵真實意圖的可靠情報,是戰勝敵軍事欺騙的根本性措施。以組織防禦為例,如果我對敵人究竟將在何處實施主要突擊一無所知,就很容易為敵人製造的假象所左右。而如果我獲取了敵人將在右翼實施主攻的確切情報,那麼,敵人在左翼刻意製造的主攻假象,就騙不過我們的眼睛。1942 年,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經過精心策劃,集中了包括8 艘航空母艦在內的各種艦艇350 艘,飛機1000 余架,準備於6 月初,以絕對優勢兵力奇襲中途島,引誘美海軍出戰,聚而殲之,進而占領該島,達到在太平洋中部建立前哨陣地和切斷美軍海上補給線的目的。日軍為保障這一行動,精心設計了一個圈套:先在北邊的阿留申群島打響,吸引美軍艦隊北援,然後在中途島攔截圍殲。但是,由於美軍情報部門通過各種努力,破譯了日軍的密碼,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所以,日軍的欺騙措施沒有起作用。當6 月4 日清晨,日軍第一批飛機(100 多架)飛臨中途島時,美軍的戰鬥機群均已飛臨高空,日軍在島上轟炸的只是一些飛機跑道和空機庫。正當日軍第一批飛機剛剛在甲板上降落,第二批飛機尚未來得及起飛時,美軍轟炸機群飛臨日艦上空,狂轟濫炸。剎那間,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三艘巨艦中彈起火,引起甲板上的魚雷、炸彈、飛機、燃料的連鎖爆炸,龐大的船體頃刻粉碎。次日,飛龍號航母也因重創不能航行而被迫自行炸沉。此次海戰,美軍以兩艘戰艦、150 架飛機的代價,擊毀日軍4 艘航母,10 艘巡洋
及時、準確、可靠的情報是實施作戰指揮的基礎。沒有必需的情報,既不能定下有根據的決心,也無法正確地指揮部隊作戰。情報虛假的後果比缺乏情報更為嚴重。缺乏情報只能增大定下決心的難度,而情報虛假則會使指揮員定下錯誤的決心,作出錯誤的處置。 從一定意義上說,軍事欺騙與反欺騙的鬥爭,也是一場情報鬥爭。作戰雙方在努力保守己方軍事秘密的同時,千方百計地用假情報欺騙對方。雙方鬥智鬥法的焦點就集中在情報上。施騙一方企圖用假情報誘敵致錯,欺騙對象則力求獲取其真實情報,識破其真相。誰家的情報工作高人一籌,誰家就可能在軍事欺騙鬥爭中取得更多的主動。因此,要掌握軍事欺騙的真諦,就不能不對其中的情報工作進行一番專門的剖析與研究。
一、情報在軍事欺騙中的作用
在軍事欺騙中,任何一方都是以雙重身份出現的:既是施騙者,又是欺騙對象。作為施騙者,獲取情報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軍事欺騙的成功率。作為欺騙對象,情報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受騙和實施反欺騙。
(一)情報對施騙一方的作用
情報對施騙者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情報是定下決心、制定欺騙計劃的重要依據。指揮員的 欺騙決心和方案,是建立在了解敵情的基礎之上的。缺少必要的情報,對作戰對象的企圖、兵力部署、作戰能力、用兵習慣等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就不可能定下正確的欺騙決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欺騙計劃。即使是一項小規模的欺敵活動,沒有必要的情報保障也是不行的。譬如,要用假目標欺騙敵人,就要了解敵人的觀察配系及其偵察器材的識別能力,否則,就不能正確地確定假目標的種類、數量和配置,也無法正確地規定假目標的仿真程度。又如,用示形法迷惑、驕縱或震懾敵人,需要了解敵人當時的心理狀態;用佯動法調動和牽制敵人,需要了解敵人的虛實強弱和部署上的敏感部位;用離間計離間敵盟、間除敵將,需要了解敵人營壘內部的矛盾糾葛;用餌兵計誘敵上鉤,需要了解敵人的心理需求..總之,實施軍事欺騙的基本前提就是掌握有關欺騙對象的情報。對欺騙對象知之愈深,軍事欺騙成功的把握就愈大。不下功夫對欺騙對象進行認真的偵察與研究,便貿然施騙,十有八九要失敗。盲目施騙不僅不能奏效,而且往往事與願違,使欺騙對象作出與欺騙目的截然相反的舉動。戰史上這樣的教訓並非罕見。
其二,情報是調整和改進欺騙措施,對敵實施連續控制的必要條件。軍事欺騙過程實質上就是施騙者採取一系列欺騙措施對敵實施連續控制的過程。由於這一過程是在雙向作用下實現的,因此,不能期望這一過程完全按原定計劃進行。任何一項欺騙措施實施以後,都可能出現以下四種情況中的一種:①敵人沒有注意到我所採取的欺騙措施,亦即欺騙措施所產生的信息沒有到達敵方;②欺騙措施雖然引起了敵人的注意,但敵人對此將信將疑,還在作進一步的觀察、分析;③敵人對欺騙措施作出了預期的反應;④敵人識破了欺騙措施,採取了反措施。上述四種不同的欺騙效果,直接影響到後續欺騙措施的實施。如果不了解上一欺騙措施產生的效果,就難以有針對性
地採取後續欺騙措施,各項欺騙措施就會脫節,欺騙過程就會中斷。所以,在欺騙過程開始以後,必須不斷獲取有關敵人受騙情況的情報,並依此對欺騙措施進行調整:或者重複前一欺騙措施,直至引起敵人注意;或者加大欺騙措施的強度;或者延長欺騙的時間;或者放棄計劃中的欺騙措施,改用更適合敵人情況的欺騙措施;或者乾脆放棄原來的欺騙計劃。控制論認為,在隨機控制過程中,控制系統離開了來自控制對象的反饋信息,就不能實施連續有效的控制。軍事欺騙就是一個隨機控制過程。這一過程的反饋信息就是欺騙對象對欺騙措施所作出的反應。不掌握這方面的情報,要及時調整和改進欺騙措施,有效地控制欺騙對象是不可能的。
其三,情報是充分利用軍事欺騙效果的重要保證。軍事欺騙效果有很強的時效性。敵人不可能長久地被欺騙。敵人從受騙到發覺自己受騙,有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通常是很短的。尤其是戰術範疇的軍事欺騙,時間差有時是以時、分計算的。要充分利用軍事欺騙效果,達成戰役戰術日的,就要準確地掌握這個時間差。早了,軍事欺騙措施尚未發生作用,無欺騙效果可以利用;遲了,敵人已發覺受騙,採取了相應對策。而要做到不遲不早,就要準確地掌握敵人是否已經受騙的情報。戰場上,某些軍事欺騙沒有達成預期目的,並不是沒有產生預期的欺騙效果,而是欺騙效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利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搞不清敵人是否已經被騙。由於搞不清敵人受騙與否,性急魯莽的指揮員往往耐不住性子而貿然行事;猶柔寡斷的指揮員往往在觀望徘徊中錯過良機。前者失之過早,後者失之過遲。除了指揮員的性格缺陷以外,缺乏必要的情報保障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二)情報對欺騙對象的作用
情報對欺騙對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掌握反映敵真實作戰意圖的情報是免於受騙的根本保證。敵人施騙於我,必然做出種種假象,而將真象掩蓋起來。真象與假象是一對矛盾。察明了敵人的真象,就可識破假象的欺騙。而察明真象的過程,也就是識破假象的過程。因此,掌握反映敵真實意圖的可靠情報,是戰勝敵軍事欺騙的根本性措施。以組織防禦為例,如果我對敵人究竟將在何處實施主要突擊一無所知,就很容易為敵人製造的假象所左右。而如果我獲取了敵人將在右翼實施主攻的確切情報,那麼,敵人在左翼刻意製造的主攻假象,就騙不過我們的眼睛。1942 年,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經過精心策劃,集中了包括8 艘航空母艦在內的各種艦艇350 艘,飛機1000 余架,準備於6 月初,以絕對優勢兵力奇襲中途島,引誘美海軍出戰,聚而殲之,進而占領該島,達到在太平洋中部建立前哨陣地和切斷美軍海上補給線的目的。日軍為保障這一行動,精心設計了一個圈套:先在北邊的阿留申群島打響,吸引美軍艦隊北援,然後在中途島攔截圍殲。但是,由於美軍情報部門通過各種努力,破譯了日軍的密碼,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所以,日軍的欺騙措施沒有起作用。當6 月4 日清晨,日軍第一批飛機(100 多架)飛臨中途島時,美軍的戰鬥機群均已飛臨高空,日軍在島上轟炸的只是一些飛機跑道和空機庫。正當日軍第一批飛機剛剛在甲板上降落,第二批飛機尚未來得及起飛時,美軍轟炸機群飛臨日艦上空,狂轟濫炸。剎那間,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三艘巨艦中彈起火,引起甲板上的魚雷、炸彈、飛機、燃料的連鎖爆炸,龐大的船體頃刻粉碎。次日,飛龍號航母也因重創不能航行而被迫自行炸沉。此次海戰,美軍以兩艘戰艦、150 架飛機的代價,擊毀日軍4 艘航母,10 艘巡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