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瑟力排眾議,毫不動搖地定下了仁川登陸的決心。結果,麥克阿瑟在仁川的軍事冒險獲得了成功。
其二,是在過去的實踐中形成的指揮套路和指揮風格,即習慣之常。甲方在與乙方交道的過程中,逐漸熟悉並掌握了乙方指揮習慣。此後,甲方在推斷乙方作戰企圖和用兵韜略時,便往往用這個習慣來套,如果乙方逆習慣而動,甲方的判斷就會南轅北轍。例如,我軍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某部發現越軍根據我軍一般把攻擊點選在側後的習慣,悄悄地加強了陣地側翼的兵力、火力和障礙物,而陣地正面只設置了幾個掩護火力點,裝潢門面。於是我軍突然把主攻方向選在越軍陣地正面,並進行側後迂迴佯動,收到了攻其不備的奇效。
(七)利用性格弱點法
性格是個性中最鮮明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和核心性。所謂獨特性,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性格,世界上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所謂穩定性,就是說性格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固,偶然發生一次或在某種特殊情境下產生的態度和行為,不代表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所謂核心性,就是說,性格是反映一個人的本質屬性的個性心理特徵,具有核心意義,制約著他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正因為性格具有上述特性,所以人們的行動常常受到性格的制約。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性格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時,就可以預見他在一定的情境下將會做什麼和怎麼做。例如,生性多疑、猶柔寡斷的指揮員在複雜的戰局面前往往會疑慮重重,前怕狼、生怕虎,遲遲定不下決心;性格暴躁、感情衝動的指揮員,往往經不起對方的挑逗和激將,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貿然出戰;好大喜功的指揮員,容易貪圖小利,中敵誘兵之計;剛愎自用的指揮員,容易一意孤行,聽不進不同意見;有勇無謀的指揮員容易莽撞拼死,簡單行事;廉潔好名、虛榮心強的指揮員,容易被敵欺凌而失去理智;等等。可見,指揮員在判斷情況、定下決心、運用戰法時,不僅受其作戰原則、戰術思想的制約,而且受其性格的影響。掌握了敵軍指揮員的性格弱點,就可以對症下藥,因勢誘導,使其弱點充分暴露,走向極端,使其在思維錯悟中陷得更深,滑得更遠。為什麼同樣的騙術,施之於甲敵成功,施之於乙敵失敗?原因大概就在於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不得敵之將性,敵軍指揮員的性格缺陷是在軍事欺騙中必須考慮的。軍事欺騙在本質上是個雙向心理過程。欺騙措施能否發揮作用,須仰仗敵軍指揮員的心理配合——當然是無意識的配合。這就要求欺騙措施因人而施,因將而定。藥不在價高,對症就是好藥。研究敵將之性,就是為了使欺騙措施對症。欺騙措施對症,就會充分利用和擴大敵性格弱點,起到風助雨勢、火上澆油的作用,反之則可能起到彌補和矯正其缺陷的作用。比如,對於魯莽的指揮員大擺迷魂陣,對於猶柔寡斷的指揮員肆意挑逗,不正可以因應其性格弱點嗎?可見,不了解敵軍指揮員的性格特點,機械地套用某種欺騙方法有時會適得其反。任何一種欺騙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性和局限性,在施之於具體對象時,須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尤其是敵軍指揮員的個性加以變通。否則,就可能把“藥”用反。電影《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和李軍長同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但性格特點迥然不同。張軍長驕橫跋扈,狂妄不可一世,根本不把“共軍”放在眼裡。而李軍長則老成沉穩,如履薄冰。張軍長主張長驅直入,速戰速決,李軍長主張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對他們施用同樣的誘騙方法顯然不行。
古今中外的戰爭歷史證明,誰在戰場上對敵方指揮員的性格摸得透、看得准,誰在調動敵人方面就多了一些主動。所以,歷代的兵家都強調“知敵將性,這裡的“性”主要是指敵將的性格特徵。研究敵性格特徵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一是考察其歷史。因為人的性格是在其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對其成長歷史進行考察,有助於認識其性格特徵。二是走訪其對手。對於陌生的敵人,可以從與其打過仗的人那裡了解其性格特徵。三是在實踐中揣摩。據說,英軍元帥蒙哥馬利非常重視對敵將的研究,在北非戰場上,他總愛把隆美爾的照片高懸案頭,以便經常揣度“沙漠之狐”的作戰意圖,以求戰而勝之。在生死搏鬥的戰場上,敵人的性格特徵顯示得最為充分。只要重視在實戰中了解和研究敵人,其性格特徵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敵人有性格弱點,我們也有性格弱點,我想利用敵性格弱點誘敵致錯,敵人也想利用我之性格弱點誘我致錯。有鑑於此,我們除了注意加強修養、矯正性格以外,還可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性格弱點欺騙敵人。《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醉酒賺張郃就是生動的一例。
《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寫張飛在巴西一帶戰敗張郃之後,揮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宕渠山下。張郃利用有利地勢據山守寨,堅不出戰,一連五十餘日,張飛無計可施,於是就在山前扎住大寨,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坐於山前辱罵。諸葛亮聽說此事以後,立即派人送去三車好酒,還在車上插著“軍前公用美酒”的大旗,讓路人看得真真切切。張飛得到美酒後不但自己更加嗜酒無度,還把美酒擺在帳前,“令軍士大開旗鼓而飲”。那張郃在山上見此情景,再也按捺不住殺敵的心情,便帶兵乘夜下山,直襲蜀營。當張郃衝進張飛的大寨時,見帳中端坐一位大漢,舉槍便刺,誰知,刺倒的竟是一個假“張飛”——草人。結果,魏軍誤中了張飛的埋伏,張郃被打得大敗,連失三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軍事指揮員應該善於改變自己的習慣。一般來說,性格和習慣被敵人掌握以後,就會在敵人頭腦中形成定勢。此時,我一反常態,就會把敵人誘人我的圈套。張飛素以飲酒誤事聞名,而在宕渠山之戰,他卻借喝酒把張郃誘出山。可見,一個軍事指揮員若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弱點,燕順勢加以利用的話,弱點常可以轉化為施騙的一種絕技。當然,問題到此還沒有結束,我們在利用敵性格弱點時,也要防止陷入思維定勢的束縛,被敵人所騙。
其二,是在過去的實踐中形成的指揮套路和指揮風格,即習慣之常。甲方在與乙方交道的過程中,逐漸熟悉並掌握了乙方指揮習慣。此後,甲方在推斷乙方作戰企圖和用兵韜略時,便往往用這個習慣來套,如果乙方逆習慣而動,甲方的判斷就會南轅北轍。例如,我軍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某部發現越軍根據我軍一般把攻擊點選在側後的習慣,悄悄地加強了陣地側翼的兵力、火力和障礙物,而陣地正面只設置了幾個掩護火力點,裝潢門面。於是我軍突然把主攻方向選在越軍陣地正面,並進行側後迂迴佯動,收到了攻其不備的奇效。
(七)利用性格弱點法
性格是個性中最鮮明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和核心性。所謂獨特性,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性格,世界上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所謂穩定性,就是說性格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固,偶然發生一次或在某種特殊情境下產生的態度和行為,不代表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所謂核心性,就是說,性格是反映一個人的本質屬性的個性心理特徵,具有核心意義,制約著他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正因為性格具有上述特性,所以人們的行動常常受到性格的制約。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性格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時,就可以預見他在一定的情境下將會做什麼和怎麼做。例如,生性多疑、猶柔寡斷的指揮員在複雜的戰局面前往往會疑慮重重,前怕狼、生怕虎,遲遲定不下決心;性格暴躁、感情衝動的指揮員,往往經不起對方的挑逗和激將,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貿然出戰;好大喜功的指揮員,容易貪圖小利,中敵誘兵之計;剛愎自用的指揮員,容易一意孤行,聽不進不同意見;有勇無謀的指揮員容易莽撞拼死,簡單行事;廉潔好名、虛榮心強的指揮員,容易被敵欺凌而失去理智;等等。可見,指揮員在判斷情況、定下決心、運用戰法時,不僅受其作戰原則、戰術思想的制約,而且受其性格的影響。掌握了敵軍指揮員的性格弱點,就可以對症下藥,因勢誘導,使其弱點充分暴露,走向極端,使其在思維錯悟中陷得更深,滑得更遠。為什麼同樣的騙術,施之於甲敵成功,施之於乙敵失敗?原因大概就在於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不得敵之將性,敵軍指揮員的性格缺陷是在軍事欺騙中必須考慮的。軍事欺騙在本質上是個雙向心理過程。欺騙措施能否發揮作用,須仰仗敵軍指揮員的心理配合——當然是無意識的配合。這就要求欺騙措施因人而施,因將而定。藥不在價高,對症就是好藥。研究敵將之性,就是為了使欺騙措施對症。欺騙措施對症,就會充分利用和擴大敵性格弱點,起到風助雨勢、火上澆油的作用,反之則可能起到彌補和矯正其缺陷的作用。比如,對於魯莽的指揮員大擺迷魂陣,對於猶柔寡斷的指揮員肆意挑逗,不正可以因應其性格弱點嗎?可見,不了解敵軍指揮員的性格特點,機械地套用某種欺騙方法有時會適得其反。任何一種欺騙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性和局限性,在施之於具體對象時,須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尤其是敵軍指揮員的個性加以變通。否則,就可能把“藥”用反。電影《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和李軍長同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但性格特點迥然不同。張軍長驕橫跋扈,狂妄不可一世,根本不把“共軍”放在眼裡。而李軍長則老成沉穩,如履薄冰。張軍長主張長驅直入,速戰速決,李軍長主張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對他們施用同樣的誘騙方法顯然不行。
古今中外的戰爭歷史證明,誰在戰場上對敵方指揮員的性格摸得透、看得准,誰在調動敵人方面就多了一些主動。所以,歷代的兵家都強調“知敵將性,這裡的“性”主要是指敵將的性格特徵。研究敵性格特徵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一是考察其歷史。因為人的性格是在其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對其成長歷史進行考察,有助於認識其性格特徵。二是走訪其對手。對於陌生的敵人,可以從與其打過仗的人那裡了解其性格特徵。三是在實踐中揣摩。據說,英軍元帥蒙哥馬利非常重視對敵將的研究,在北非戰場上,他總愛把隆美爾的照片高懸案頭,以便經常揣度“沙漠之狐”的作戰意圖,以求戰而勝之。在生死搏鬥的戰場上,敵人的性格特徵顯示得最為充分。只要重視在實戰中了解和研究敵人,其性格特徵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敵人有性格弱點,我們也有性格弱點,我想利用敵性格弱點誘敵致錯,敵人也想利用我之性格弱點誘我致錯。有鑑於此,我們除了注意加強修養、矯正性格以外,還可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性格弱點欺騙敵人。《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醉酒賺張郃就是生動的一例。
《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寫張飛在巴西一帶戰敗張郃之後,揮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宕渠山下。張郃利用有利地勢據山守寨,堅不出戰,一連五十餘日,張飛無計可施,於是就在山前扎住大寨,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坐於山前辱罵。諸葛亮聽說此事以後,立即派人送去三車好酒,還在車上插著“軍前公用美酒”的大旗,讓路人看得真真切切。張飛得到美酒後不但自己更加嗜酒無度,還把美酒擺在帳前,“令軍士大開旗鼓而飲”。那張郃在山上見此情景,再也按捺不住殺敵的心情,便帶兵乘夜下山,直襲蜀營。當張郃衝進張飛的大寨時,見帳中端坐一位大漢,舉槍便刺,誰知,刺倒的竟是一個假“張飛”——草人。結果,魏軍誤中了張飛的埋伏,張郃被打得大敗,連失三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軍事指揮員應該善於改變自己的習慣。一般來說,性格和習慣被敵人掌握以後,就會在敵人頭腦中形成定勢。此時,我一反常態,就會把敵人誘人我的圈套。張飛素以飲酒誤事聞名,而在宕渠山之戰,他卻借喝酒把張郃誘出山。可見,一個軍事指揮員若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弱點,燕順勢加以利用的話,弱點常可以轉化為施騙的一種絕技。當然,問題到此還沒有結束,我們在利用敵性格弱點時,也要防止陷入思維定勢的束縛,被敵人所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