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甲午戰爭時代的中國陸軍,儘管通過購買和自造,已經部分裝備了不弱於西方的先進槍炮武器,但無論是戰術思想、軍隊制度,都滯留在中古時代。對待重要的後勤保障問題,進駐平壤的各支中國軍隊各自為政,各支軍隊各有一套後勤補給線的辦法。勇營軍隊原本有長夫制度,即編制在軍隊裡的民夫,但出征事機急迫,又為節省錢糧考慮,各軍大都沒有隨帶長夫。於是從義州到平壤運輸輜重糧餉的工作,必須要由軍隊自行完成。和其他各軍一樣,左寶貴的奉軍也被迫從本就不多的兵力中,分出軍隊擔任運輸隊,“敝軍八營三千五百人,除後路轉運,只三千人”。[14] 守御平壤(2)
從當時其他軍隊的報告裡,後路轉運的紛亂情況可見一斑。後路轉運隊,一般使用出國前自行攜帶的車輛,由於朝鮮境內土地貧瘠,騾馬缺乏草料餵養,只能從邊境城市和朝鮮就地雇牛和民夫幫助,7頭牛拉一輛車,每天要支付2兩5錢。[15]由義州通向平壤地勢崎嶇,且只有土路,各軍運輸隊在一處擁擠,加上連日陰雨,道路泥濘,牛車行進本就緩慢,由此更顯滯澀。奉軍有一次冒險改走水路,從義州將軍糧裝上木船,沿近海駛進大同江,耗費了8天時間,左寶貴都覺得較陸路便利得多。[16]
感覺到這種後勤狀況既效率低下,又分散各軍兵力,牽扯統兵大將的精力,李鴻章於8月底致電左寶貴等,提出各軍後勤運輸應該統一,集中購買2400頭牛,按照驛站的模式,從義州至平壤沿途設立12站,流水接遞運輸,所用人員由兵力最多的盛軍派出。然而正值秋收,朝鮮百姓不願幫助軍隊運輸,淮軍大管家盛宣懷協調也不得力,直到平壤大戰爆發,統一後勤的構思仍然是空談。
中國軍隊中並沒有近代化的參謀部、司令部機構設置,所有的事務不分巨細,都要匯總到統兵大將一人來處理,儘管隨行人員中會有一些師爺、幕友幫辦,但這些人的知識積累面對複雜的行軍、作戰事務,能否適應,是個極大的問號。
除去令人揪心的後勤,裝備問題也是左寶貴極為操心的事情。相比駐防直隸和旅順、大連的淮軍、毅軍,關外奉軍因為地方財力不豐,裝備稍顯落後。臨行前,李鴻章曾答應設法從上海籌措毛瑟槍1200支、子彈20萬發給奉軍,加強戰力。[17]但當時很多省份都在新募軍隊,軍械需求急迫,盛宣懷私下將這批槍械賣給了台灣巡撫,“本存上海,因鈞電未定,已為台灣買去”。[18]幾經周折,李鴻章才從旅順的軍械庫存中竭力勻撥出了500支新式毛瑟槍、10萬發子彈交給奉軍。[19]考慮到赴朝奉軍的重火器只裝備有2門加特林機關炮和6門小行營炮,李鴻章又另撥給20門新式的毫米口徑克虜伯行營炮。奉軍“原只有三千五百人,兵數本不甚多,若由所帶各營內再分撥炮隊,則步隊槍兵兵力過分”,左寶貴於是就已經解到的12門行營炮,向盛京將軍裕祿申請新募一營炮隊,結果在官僚公文、匯報的層層拖宕下,直到平壤大戰爆發,炮隊也沒有組成,李鴻章贈與的新式火炮成了裝飾品。[20]不過即使這支炮隊組成,臨時招募的老百姓能否有效操縱近代化的火炮,仍然令人擔憂。
平壤地處朝鮮西北方平原地區,東臨大同江,有舟橋相通對岸,全城四周圍繞高10米、底部寬7米、頂部寬2米的城牆。進駐平壤後,各支清軍分防布置,修建工事。平壤城南是清軍判斷的日軍主攻方向,由盛軍、毅軍等兵力較多的營頭分布防守。而平壤城東北部山巒綿延,地勢險要,清軍並不懂得近代戰爭中搶占制高點的好處,反而認為這一位置易守難攻,在防禦線中屬於次要地位。 守御平壤(3)
左寶貴部抵達朝鮮後,扣去一營多兵力用於在義州和平壤間負責後勤運輸,又除去靖邊軍右營步隊被留在平壤後路安州、江原一帶防禦,[21]實際進入平壤城設防的奉軍僅有六營多兵力,幾乎是各路清軍中兵力最少的一部。於是,除又抽調了三營兵力用於他處防務外,奉軍僅留三營步隊和一支炮隊約1400人由左寶貴親自率領,被指令布署在平壤城東北部的制高點牡丹台一帶防守。
深感兵力單薄的左寶貴,曾分别致書盛京將軍裕祿和直隸總督李鴻章,申請緊急招募新兵,擴充軍力:
“貴現帶八營約三千人,即再加二千五百人,兵力不過稍厚。今當倭勢猖獗,軍務正興,惟有懇求中堂賞加五六千人,合現在三千餘人,共八九千人,庶可資戰守。如蒙中堂俯允,貴當派人赴山東招數營徐、邳一帶之人,奉合就近可招數營,均待兩個月可成軍。惟軍械、子藥並須求中堂賜撥,如不能准,只可請罷論。仍請裕帥添炮隊一、二營,隨同各軍進取而已。”[22]
然而,他的要求最終因為“餉窘,械更缺”等等原因,一一作罷。
糾纏在這許多本不應該由領兵大將一人思索、交涉的事務中,左寶貴還在積極參與平壤御守之策的謀劃。對日軍的軍力,多年在中朝邊境巡守的左寶貴有較客觀的估計,認為日軍戰鬥力要高於清軍。但在作戰方針上,性情耿直的左寶貴堅持應該採取主動出擊策略,並曾多次派隊前出擊退日軍偵察哨兵。
左寶貴雖然早年也曾置身李鴻章麾下,算是半個淮系出身,但後來常年駐防東北,已經完全融入關外的奉軍系統。由此,與駐守平壤城的淮軍將領葉志超、衛汝貴及毅軍將領馬玉昆等,多少存在那個時代無法避免的派系、畛域隔閡。另外,左寶貴一力主戰的態度,又和持防守待援策略的盛軍統領衛汝貴、平壤諸軍總統葉志超顯得格格不入,兵力弱小的奉軍不僅在地理上偏處平壤北城,同時也被軍力眾多的幾支大軍所疏遠。
從當時其他軍隊的報告裡,後路轉運的紛亂情況可見一斑。後路轉運隊,一般使用出國前自行攜帶的車輛,由於朝鮮境內土地貧瘠,騾馬缺乏草料餵養,只能從邊境城市和朝鮮就地雇牛和民夫幫助,7頭牛拉一輛車,每天要支付2兩5錢。[15]由義州通向平壤地勢崎嶇,且只有土路,各軍運輸隊在一處擁擠,加上連日陰雨,道路泥濘,牛車行進本就緩慢,由此更顯滯澀。奉軍有一次冒險改走水路,從義州將軍糧裝上木船,沿近海駛進大同江,耗費了8天時間,左寶貴都覺得較陸路便利得多。[16]
感覺到這種後勤狀況既效率低下,又分散各軍兵力,牽扯統兵大將的精力,李鴻章於8月底致電左寶貴等,提出各軍後勤運輸應該統一,集中購買2400頭牛,按照驛站的模式,從義州至平壤沿途設立12站,流水接遞運輸,所用人員由兵力最多的盛軍派出。然而正值秋收,朝鮮百姓不願幫助軍隊運輸,淮軍大管家盛宣懷協調也不得力,直到平壤大戰爆發,統一後勤的構思仍然是空談。
中國軍隊中並沒有近代化的參謀部、司令部機構設置,所有的事務不分巨細,都要匯總到統兵大將一人來處理,儘管隨行人員中會有一些師爺、幕友幫辦,但這些人的知識積累面對複雜的行軍、作戰事務,能否適應,是個極大的問號。
除去令人揪心的後勤,裝備問題也是左寶貴極為操心的事情。相比駐防直隸和旅順、大連的淮軍、毅軍,關外奉軍因為地方財力不豐,裝備稍顯落後。臨行前,李鴻章曾答應設法從上海籌措毛瑟槍1200支、子彈20萬發給奉軍,加強戰力。[17]但當時很多省份都在新募軍隊,軍械需求急迫,盛宣懷私下將這批槍械賣給了台灣巡撫,“本存上海,因鈞電未定,已為台灣買去”。[18]幾經周折,李鴻章才從旅順的軍械庫存中竭力勻撥出了500支新式毛瑟槍、10萬發子彈交給奉軍。[19]考慮到赴朝奉軍的重火器只裝備有2門加特林機關炮和6門小行營炮,李鴻章又另撥給20門新式的毫米口徑克虜伯行營炮。奉軍“原只有三千五百人,兵數本不甚多,若由所帶各營內再分撥炮隊,則步隊槍兵兵力過分”,左寶貴於是就已經解到的12門行營炮,向盛京將軍裕祿申請新募一營炮隊,結果在官僚公文、匯報的層層拖宕下,直到平壤大戰爆發,炮隊也沒有組成,李鴻章贈與的新式火炮成了裝飾品。[20]不過即使這支炮隊組成,臨時招募的老百姓能否有效操縱近代化的火炮,仍然令人擔憂。
平壤地處朝鮮西北方平原地區,東臨大同江,有舟橋相通對岸,全城四周圍繞高10米、底部寬7米、頂部寬2米的城牆。進駐平壤後,各支清軍分防布置,修建工事。平壤城南是清軍判斷的日軍主攻方向,由盛軍、毅軍等兵力較多的營頭分布防守。而平壤城東北部山巒綿延,地勢險要,清軍並不懂得近代戰爭中搶占制高點的好處,反而認為這一位置易守難攻,在防禦線中屬於次要地位。 守御平壤(3)
左寶貴部抵達朝鮮後,扣去一營多兵力用於在義州和平壤間負責後勤運輸,又除去靖邊軍右營步隊被留在平壤後路安州、江原一帶防禦,[21]實際進入平壤城設防的奉軍僅有六營多兵力,幾乎是各路清軍中兵力最少的一部。於是,除又抽調了三營兵力用於他處防務外,奉軍僅留三營步隊和一支炮隊約1400人由左寶貴親自率領,被指令布署在平壤城東北部的制高點牡丹台一帶防守。
深感兵力單薄的左寶貴,曾分别致書盛京將軍裕祿和直隸總督李鴻章,申請緊急招募新兵,擴充軍力:
“貴現帶八營約三千人,即再加二千五百人,兵力不過稍厚。今當倭勢猖獗,軍務正興,惟有懇求中堂賞加五六千人,合現在三千餘人,共八九千人,庶可資戰守。如蒙中堂俯允,貴當派人赴山東招數營徐、邳一帶之人,奉合就近可招數營,均待兩個月可成軍。惟軍械、子藥並須求中堂賜撥,如不能准,只可請罷論。仍請裕帥添炮隊一、二營,隨同各軍進取而已。”[22]
然而,他的要求最終因為“餉窘,械更缺”等等原因,一一作罷。
糾纏在這許多本不應該由領兵大將一人思索、交涉的事務中,左寶貴還在積極參與平壤御守之策的謀劃。對日軍的軍力,多年在中朝邊境巡守的左寶貴有較客觀的估計,認為日軍戰鬥力要高於清軍。但在作戰方針上,性情耿直的左寶貴堅持應該採取主動出擊策略,並曾多次派隊前出擊退日軍偵察哨兵。
左寶貴雖然早年也曾置身李鴻章麾下,算是半個淮系出身,但後來常年駐防東北,已經完全融入關外的奉軍系統。由此,與駐守平壤城的淮軍將領葉志超、衛汝貴及毅軍將領馬玉昆等,多少存在那個時代無法避免的派系、畛域隔閡。另外,左寶貴一力主戰的態度,又和持防守待援策略的盛軍統領衛汝貴、平壤諸軍總統葉志超顯得格格不入,兵力弱小的奉軍不僅在地理上偏處平壤北城,同時也被軍力眾多的幾支大軍所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