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捷音變奏曲(1)

  提要

  豐島遇襲,濟遠戰艦上以方伯謙為首的官兵先是以功受獎,聲震宇內,而隨後不久,指責不平之聲便紛至沓來。同時遇襲的魚雷艇“廣乙”上的官兵、親歷戰場的多名洋人,甚至來自日本一方的證詞,都指證方伯謙及濟遠艦並未如最初所說那般“作戰激越,以尾炮退敵”,而是“升日本旗,抱頭鼠竄”。更耐人尋味的是,有跡象表明,李鴻章、丁汝昌這兩位直接主管的官員,似乎在第一時間就發現此案的疑點,為何他們卻又同時選擇了三緘其口、不置一評?

  捷音變奏曲

  1894年7月16日,鑑於日本就朝鮮交涉一事所持的強硬態度,在主戰的清流派影響下,清廷做出“如勢不可挽,朝廷但有主戰”的決定,嚴辭飭令李鴻章迅速準備對日戰守。針對當時日本軍隊已經占據漢城、仁川等朝鮮南部重鎮的情勢,李鴻章從北洋陸軍中抽選精銳,一部從北路進軍,意圖進扎朝鮮北部重鎮平壤,與日軍形成南北對峙的制衡局面,另選一部,由海路直接運往朝鮮牙山登陸,增援最初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出的葉志超、聶士成等部,希望以此和北路駐軍南北呼應。

  7月23日凌晨,日軍連日威逼朝鮮政府改革內政不成,悍然出兵占領王宮,建立傀儡政權。取得所謂驅逐在朝清軍的授權後,日軍又於25日在牙山灣豐島海域突然襲擊中國艦船,挑起了豐島海戰。海戰中,北洋海軍“廣乙”號魚雷巡洋艦力戰傷重,被迫在朝鮮西海岸擱淺自焚,租用來運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被日艦野蠻擊沉,運輸艦“操江”被俘虜,唯有“濟遠”號穹甲巡洋艦全身而退。

  26日早晨5時49分,傷痕累累的“濟遠”艦回到北洋海軍駐泊基地威海。得到戰事發生的消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急忙於當晚7時率領“定遠”、“鎮遠”等海軍主力艦隻出發,前往戰地一帶搜尋日艦。[1]“原冀截沖寇船,麇其一二冠軍者殲擊之,庶微足雪死士之冤讎,泄臣民之公憤。”[2]有關豐島海戰的具體情況,則由“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向李鴻章作出直接匯報。

  “二十三日,突有倭兵船多隻,在牙口外攔截我兵船,彼先開炮聚攻,‘濟遠’等竭力拒敵,鏖戰四點鐘之久。‘濟遠’中彈三四百個,多打在望台、煙筒、舵機、鐵桅等處,致弁兵陣亡十三人,受傷二十七人,並水線邊穹甲上有鋼甲處遮護,只一處中彈,機器未損;倭船傷亡亦多。午時我船整理炮台損處,倭船緊追,我連開後炮,中傷其望台、船頭、船腰,彼即轉舵逃去。但見‘廣乙’交戰中敵兩炮,船即歪側,未知能保否。又運送軍械之‘操江’差船適抵牙口,被倭船擊掉。英輪‘高升’裝兵續至,在近牙山寸峻西南,亦被倭船擊中三炮,遂停輪而沉。”[3]

  捷音變奏曲(2)

  方伯謙的這份報告後經李鴻章轉奏,是清政府決策層對豐島海戰所獲知的最初印象。報告裡除去無武裝的“操江”、“高升”的損失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濟遠”遠比“廣乙”突出的奮戰情形,尤其是午時用尾炮擊中、擊退日艦的情況,則簡直是反敗為勝的重大戰果。

  北洋海軍效仿英國制度,艦上都有完備的航海日誌,定期還需要上繳作為重要文書檔案歸檔備案。“濟遠”艦在海戰當天的日誌中對戰事情況有較詳細的記述,可以視作對上述報告的重要佐證和補充。

  “上午四點起錨,同‘廣乙’開行。依山而行,方向不定。上午五點半,看見遠處有煙。上午七點,見倭船三艘前來。七點一刻站炮位,預備禦敵。上午七點四十三分半,倭督船放一空炮。‘廣乙’即自行駛去。上午七點四十五分,倭三船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戰到十點,彼此停戰。十點一刻,見‘操江’前來,即旗告我船與倭開戰,令其回去,‘操江’見旗即刻轉向。敵船一見‘操江’,即來追趕。行緩故不及追趕也。

  十一點,見倭督船又來追趕。十二點趕到,在我船之左。我船後台開四炮,皆中其要處,擊傷倭船,並擊死倭提(提督)並官弁數十人。彼知難以抵敵,故掛我國龍旗而奔。我船舵機已壞,故亦不追趕,定向回威。”[4]

  從日誌中的描述看,“廣乙”開戰後就“自行駛去”,給人“濟遠”獨自作戰的印象。另外,尾炮擊斃日艦提督,以及日艦掛中國龍旗逃跑等記錄進一步加深了此戰反敗為勝的性質。最後“我船舵機已壞,故亦不追趕”則圓滿地解釋了為何擊傷日艦後,沒有進一步追擊獲取更大戰果的原因。

  時隔4天,7月30日回到威海的丁汝昌經過分別詢問“濟遠”艦管帶方伯謙以及艦上的官兵,做出正式報告。

  “二十三四點,‘濟’、‘乙’由牙開,七點遇敵,彼先開炮,三船聚攻‘濟遠’,密如雨點,望台、炮架、三舵機均受傷,陣亡弁勇,初甚失勢。‘濟’、‘乙’炮力不及敵遠,還炮不卻,迨敵以一船橫截‘廣乙’,‘濟’只剩十五生一炮,猛擊命中,敵二船始折回,而‘吉野’督船尾後,連追不止。‘濟’停炮詐敵,彼欲駛近擬擒我船,‘濟’即猝發後炮,一彈飛其將台,二彈毀其船頭,三彈中其船中,黑煙冒起,‘吉野’乃移逃,四彈炮力已不及矣,查卻敵保船,全恃此炮,水手李仕茂、王國成為功魁,余幫放送藥送彈之人亦稱奮勇。昌已傳令為首李、王賞一千兩,餘眾共一千兩,告諭全軍,以為鼓勵。風聞提督陣亡,‘吉野’傷重,途次已沒。如果屬實,查確後尚當照前定賞額劃清補給,以昭信賞。”[5]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