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彈完月光曲,程曉羽好比到了一款心愛的遊戲,不停的攀升難度,從蕭邦的革命練習曲到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在到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瑪捷帕,不停的測試自己手指的極限在哪裡。

  全神貫注的程曉羽完全沒有注意時間的流逝,他已經完全沉浸在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世界。直到磕磕絆絆的彈完夜之和諧,這首曲目並不是李斯特超技練習曲里難度最高的,卻是最耗體力的曲子,程曉羽有種破碎虛空,踏月飛升的感覺。

  出了一身汗的他覺得兩個自己融匯在了一起,在也沒有當初懷疑自己是否人格分裂的迷茫,更有一種暢快的喜悅,他在音樂找找到了兩個記憶的共鳴。

  只是他在彈奏的時候,完全沒有注意到有人在他彈完《夜之和諧》的最後一個音符時悄悄推開了琴房的門。

  在練習完一些高難度鋼琴曲之後,程曉羽心道自己應該放鬆一下,彈奏一些簡單的曲子,可他腦子裡面儲存了那麼多鋼琴曲,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那一首。

  他雙手懸在黑白琴鍵上,久久沒有落下,這時他的身邊響起了一個聲音,如同夏日青空下懸在窗欞上的風鈴。

  「你應該彈奏《天空之城》……一首關於夢想與毀滅的曲子。」

  程曉羽嚇了一大跳,他轉頭就在冰冷的夕陽餘燼中,看見了一雙動人心魄的眼睛,於是緩緩流動的陽光停歇了。

  窗戶外遙遠的天空,還有殘留的紅色晚霞,有綠色的樹影,有高聳的山野,有優美的屋頂……那些景物逐漸的倒退,在這雙眼睛的光芒中黯然失色。

  程曉羽喃喃地說道:「你……你怎麼知道《天空之城》?」他記得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久石讓這個音樂家。

  西沉的落日恰好掉進玻璃飄窗的範圍,橘黃色的餘輝突然灑滿了大半個琴房,晃的程曉羽有點目眩神迷。他看見了蘇虞兮修長的影子,又看見白色的蕾絲窗紗輕輕的盪了起來,仿佛有微風穿過琴房吹起了她白色的長髮。

  那雙眼睛逐漸的遠離他,讓陽光不在模糊她的輪廓,他看清楚這張絕美的面容之後,覺得世間的一切都如此平凡,只有她能如此惹人注目,他的內心好像潛伏著巨大的感情激流。

  但他不覺得這完全是因為這張臉足夠美的緣故。

  ——還有,在他的記憶中,她的頭髮應該是藏青色的才對,怎麼突然變成了白色?

  程曉羽還在疑惑,就看見穿著白毛衣的蘇虞兮俯下身,離他越來越近,然後就突然吻上了他的唇。

  「哥哥,我喜歡你呀————」

  ……

  風兒喧囂,陽光一定會到來,黑暗一定會消失,而你的聲音一定會劃破長空,在璀璨的時光河流中傾瀉而下。

  人生因為有限而美麗,因為活著,我們永遠畫不上永恆的句點。

  (全書完)

  後記——真實與虛幻

  結局不太討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因為與我而言,我寫了一個我認為最完美的結局。

  這個結局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就有所鋪墊的,在程曉羽與蘇虞兮幾乎所有的哲學討論中說一個問題,那麼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到底是否真實的存在。(大家帶著這個結局去二刷會看到很多鋪墊,當然我的缺點是寫的太隱晦了,例如第435.5章——《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例如第469章——《一剎荼蘼,一世菩提》,細節有很多,大家可以仔細尋找)

  就好比讀者老爺正拿著手機看小說,我坐在電腦前面都不會去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會不會存在。

  這個故事的源頭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真的是存在的嗎?

  1950年的一天,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和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句看似簡單的問話,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隱含之意是,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各個星球,那麼,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在就應該來到地球了。換言之,「費米悖論」表明了這樣的悖論: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學推論可以證明,外星人的進化要遠早於人類,他們應該已經來到地球並存在於某處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為止,人類並未發現任何有關外星人存在的蛛絲馬跡。

  這還不是最奇怪的地方。我們的太陽是個很年輕的恆星,也就是說存在著年紀比地球大很多的類地行星,理論上來說他們的文明程度應該遠比我們發達。我們的地球是45.4億年,假設我們把地球和一個80億年的行星X對比。

  如果行星X的經歷和地球類似的話,他們的文明應該比我們領先34.6億年。

  比我們領先一千年的文明所能帶給我們的震撼,可能就像我們現在的世界能給一個中世紀人的震撼一樣。一個比我們領先一百萬年的文明和我們的差距,可能和我們與大猩猩的差距那般。而行星X上那個比我們領先了34.6億年的文明會是怎樣呢?

  卡爾達肖夫指數是根據一個文明所能夠利用的能源數量來量度文明層次的指標。它有三個類別:

  I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人類還沒有達到I型文明,按照卡爾薩根的算法,人類可以算作0.7型文明。

  II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母恆星的全部能量。我們還沒有辦法理解這樣的事情要怎樣才能做到,但是人類還是儘量使用想像力來考慮這個問題的,一種可能是戴森球,這是包圍母恆星的巨大球形結構,它可以捕獲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恆星能量輸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