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計議再三,瞻基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苦笑一聲道:“士奇師傅言之有理。可若唐賽兒之言是真,那三叔簡直就是當年二叔的翻版!就算現在不能下定論,但仍需未雨綢繆,以防萬一!”

  楊榮和金幼孜這時也從震驚中恢復過來。聽了瞻基的話,金幼孜想了一想,道:“防範自是必然。不過殿下也無需擔心太過。既然趙王打的是漁翁得利的念頭,現在東宮與漢王勝負已分,他既是聰明人,自就會棄了這份妄想!前幾年漢王和紀綱合謀作亂,他始終未有介入,由此看來,這位王爺還是識時務的。”

  金幼孜之言有理,瞻基聽了心下稍安,可這時楊士奇又道:“怕就怕他是深藏不露!放眼天下,還未有比皇位更誘人的。趙王為此苦心積慮多年,甚至不惜雇凶劫殺太孫,由此可知,他對皇位其實也是垂涎三尺、志在必得!現在漢王雖敗,但趙王本身並未受挫折,想讓他就這麼輕易放棄,怕也沒那麼容易!”

  “怕什麼!”楊榮一咬牙道,“當年漢王氣焰熏天,最終也只是一夢黃粱!何況一區區趙王?”

  “趙王的勢力未必就不如漢王!”楊士奇意味深長地道,“馬上就要遷都了!北京可是趙王鎮守了二十年的地方!”

  瞻基心中倏地一緊。自永樂元年世子高熾入主東宮後,北京就一直由趙王朱高燧留守,至今已近二十年!以前因著高燧一直不顯山不露水,瞻基對趙藩並未多加關注,但現在細想下來,他頓發現這股勢力其實非同小可。

  首先是行在六部。最初,朝廷只在北京設立行部,負責處理行在政務。但永樂七年御駕北巡,朝廷實際上也臨時分為南京和北京兩個,分別聽命於永樂本人和充任監國的太子高熾。而由於永樂在北京,所以北京的臨時朝廷更為重要,故當時六部堂官也大都扈從去了北京。但堂官雖然北上,可南京六部衙署里數以千計的辦事官和胥吏顯然不可能也去北京;而到達北京後的六部堂官要辦理公務,自然不能沒有下屬,於是朝廷便在行部之外,另設行在六部,從順天府和北直隸各州府中選調精明能幹中低級官吏人值。這批官吏的選拔是由留守行在的趙王高燧以及行部尚書郭資負責。北巡結束後,御駕返回南京,但因永樂當時已有意遷都,故並未廢除行在六部,而是將它們作為一個常設衙署保存了下來。這些年過去,除二次北巡其間,行在六部未有堂官當值,但是下面的辦事官卻是一直延續其職。現在朝廷即將遷都,形勢頓時發生了變化。

  為了抵禦漠北胡虜襲擾,加強對北疆的經營,永樂將京城遷往靠近邊塞的北京。但北京畢竟太過偏遠,不利於掌控四方。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永樂在變南京為留都的同時,依然保留這裡朝廷機構,以維持對南方的控制。這也就是說,大明王朝從今往後將同時在北京、南京兩地都設立中央衙署!遵照此理,南、北兩京的六部衙門也都將保留。不過雖然兩京各設六部,但皇帝既然去了北京,那南京朝廷的地位自然大大下降,相應的南京六部也就不可避免地淪為雞肋。當然,作為朝廷重臣的原南京六部堂官肯定會調往北京六部,可下面那些普通辦事官則就不好說了。即將搖身一變成為正宗的北京六部中,有相當一部分官職會是舊有的行在六部官吏擔任,而他們中有相當部分都出自趙王的舉薦!雖然這些人都算不上重臣,也無能力決定重大國事,但他們卻星羅密布於各個衙署中,是朝廷這個龐然大物得以正常運作的骨幹力量!沒有他們的盡忠職守,大明王朝的中樞頃刻間就會陷入癱瘓。想到將來的中樞衙署里會摻雜進大量的趙藩人馬,作為未來天子的瞻基不能不感到憂慮。

  而除了行在六部外,更讓瞻基擔心的是北京的軍事力量。

  北京駐軍分為普通京衛和上直衛親軍兩部。其中北京普通京衛是北軍主力,最先歸由淇國公丘福統率;丘福慘死漠北後,則歸由接任行在後軍都督府的隆平侯張信統領;而上直衛親軍雖名義上都直屬皇帝。但由於南北兩京相隔三千多里,故從一開始,北京的天子親軍就由趙王朱高燧代領。正是這部分親軍,讓瞻基心驚肉跳。

  永樂即位不久,便在原先的上十二衛基礎上,又增設上十衛,將追隨自己靖難的燕藩嫡系抬入上直衛序列中,使天子親軍的總數擴充到二十二衛。而這新增的上十衛中,金吾左衛、金吾右衛一直駐守南京,燕山左、右、前三衛在永樂初年一度在南京駐紮,後來隨著永樂帝位穩固,在一征漠北結束後便又重新調回北京,而剩下的羽林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則從一開始就駐防北京。這也就是說,在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有多達八衛的北京上直衛親軍是聽命於高燧的。只要高燧有心,他完全會在這漫長歲月里,對這支軍隊施加各種各樣的影響。而再加上一直跟隨高燧駐紮在北京的常山三護衛,自己這位三叔已不聲不響地在未來的大明京師中掌控了多達十一衛的軍力!

  誠然,一旦遷都北京,趙王代領八衛親軍的職責便就結束。但問題是,要抹殺趙王苦心經營十幾二十年所造成的影響,這絕非短期內可以做到。如果皇祖父在世,憑著他老人家無與倫比的威勢,這十一衛兵馬受高燧蠱惑的可能或許還不大,可一旦皇祖父駕鶴西去,那可真就不好說了!想到這裡,瞻基的後背冷汗直流。本來,他對唐賽兒所言真偽還將信將疑,但此刻將趙王這些年的經歷認真分析後,他雖仍不敢下定論,但內心對三叔的戒懼已是大大增加。而與此同時,瞻基也愈發堅定了一個認識:雖不能斷定三叔心意到底如何,但在北京經營多年的趙藩終究是朝廷隱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