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永樂他們進入涼殿時,夏元吉、方賓、金幼孜三人已在殿內恭候,楊榮這幾天一直跟著隆平侯張信在德勝門外的京衛駐營檢閱士卒,故一時還未趕來,永樂也不等他。領著大家進入議事閣坐定,正欲開口說漠北的事,忽然司禮監太監黃儼躡著腳跑了進來,奉上一本奏本道:“皇爺,鎮遠侯有奏本呈上!”

  “不是剛送來露布嗎?怎麼又有奏本?”永樂有些詫異地接過奏本打開,見裡面寫道:“貴州都司都指揮使臣顧成謹奏為撫平思州事:田氏據思州之地五百年,世襲罔替,不服王化,實為盛朝之隱憂也。今田琛雖束手,但根基未除,若再復立其族人為土司,恐仍心存叵測。假以時日,其羽翼再豐,或會重現今日之禍!為思州長治久安計,臣昧死請趁王師壓境,田氏衰落之機,革其土司世職,遣流官守其地、治其民,庶幾止兵革,化百姓,定思州萬世之基!謹具奏聞。永樂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閱過奏本,永樂神態凝重起來。他想了想,將奏本遞給離自己最近的高煦,道:“爾等傳閱一遍,各抒己見!”

  眾人遵旨依次傳閱,隨即心中都是一凜。顧成這道奏疏,實際上涉及到一個事關國本的重要法制——土司制度。

  與中原的流官制度不同,歷代朝廷對地處西南的雲南、貴州以及廣西等地一直採用一種類似部落自治的土司制度。而這種土司制度的形成,有著十分複雜的原因。

  首先,西南大都是偏僻閉塞的荒蠻之地,朝廷勢力很難觸及。其次,當地風土人情與華夏迥異,子民也大都不通禮儀教化,華夏文明對他們的影響十分有限;而這種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當地土民與中原漢人之間產生巨大的隔閡,進而引發矛盾和衝突。其三,西南大小蠻夷部落眾多,各部都有頭領,這些頭領世代傳承,多已世襲數百年乃至上千年,根深葉茂,在當地頗具實力、威望,朝廷難以剪除。鑑於這些不利因素,歷朝歷代對這些邊遠蠻地大都採取羈縻政策,雖名義上納入中國疆土,但實際上都不直接派流官管轄,而是採取類似封建的手段,直接授予當地部落頭領官職,然後再通過這些頭領代為管轄當地,這種形式經過多年演化,到元朝時最終發展成為現在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的形成,對中華民族來說可謂有利有弊。首先,這種以承認割據、放鬆管制力度為前提的羈縻政策,一方面有效避免了蠻夷的激烈反抗,使大量的荒服蠻地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納入中國疆土,對華夏文明的擴張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土司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在受到華夏朝廷軍事壓力,被迫同意臣服的同時,卻又不約而同地竭力阻止中原文化在轄區內的傳播,以防本族土民在接觸華夏文明後心生嚮往,進而威脅到自身的野蠻統治。久而久之,華夏朝廷與蠻夷土司之間便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土司懾於朝廷的強大實力,一般不敢輕易反叛;但如果朝廷方面施加的壓力過大,土司也會利用華夷隔閡煽風點火,發動屬民暴亂。對此,歷代王朝都頗為頭痛,但始終沒有一個妥善的解決之道。像這個田琛,雖然被顧成擒獲,但其家族在當地的勢力和影響卻依然存在,而且思州地處偏僻,風土人情也與中原相差甚遠。這種情況下,朝廷通常的做法便是教訓田琛一頓,待他臣服後再放回去,或者再從田氏族中選出一個聽話的人當土司。

  但顧成在奏本中卻提供了另一種思路。他這是要直接廢除在思州延續千年的土司制度,改土歸流,由朝廷在當地設置郡縣,派流官直接管理。換句話說,也就是朝廷勢力將直接進入當地,憑藉自身的實力,加速推動當地融入華夏。

  化夷入夏,這是華夏民族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方式,歷代華夏朝廷都將其奉為國策,堅定不移地大力推行。從這一層來說,顧成的建議與朝廷的治夷方略是相吻合的。但問題是,這種強勢介入,極有可能激化蠻夷與華夏之間的矛盾,一旦因此導致土民叛亂,那對朝廷而言就是得不償失了。

  果不其然,金幼孜首先就表示反對:“化夷入夏,此自為順天正舉。然要推行,還需萬分謹慎。化夷之道,最合適的當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待到蠻夷知書達禮,尊奉綱常再行收納,便可水到渠成。現思州土蠻尚不識教化,貿然改土歸流,難免招致民怨。依臣之見,暫時還是維持土司之制不變為宜。不過朝廷可攜得勝之勢,在當地廣設學校,選拔賢能,溝通商旅,以田琛時下處境,料他不敢不允!”

  夏元吉也奏道:“朝廷好不容易在貴州脫身,若因改土歸流再惹出亂子,致使再陷其中不得自拔,那對用兵漠北也極為不利。”

  方賓本還有些躍躍欲試,聽了金幼孜和夏元吉的話後,頓也打了退堂鼓:“思州畢竟只是癬疥之疾,瓦剌才是心腹之患。既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還是舍魚而取熊掌的好!”

  見金幼孜和兩位尚書言之鑿鑿地表示反對,永樂沒有吱聲,又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三個兒孫。

  高煦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皇位,貴州那點子破事對他毫無吸引力,便隨口答道:“但憑父皇做主便是!”

  高燧長年留守北京,對朝中事務少有干預,此時也不置可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