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一首詩名為《怨歌行》,剛看這名字,永樂頓就眉頭一皺。再看內容,卻是一首長律:弦奏鈞天素娥之寶瑟,酒斟流霞碧海之瓊杯。

  宿君七寶流蘇之錦帳,坐我九成白玉之仙台。

  台高帳暖春寒薄,金縷輕身掌中托。

  結成比翼天上期,不羨連枝世間樂。

  歲歲年年樂未涯,鴉黃粉白澹相宜。

  卷衣羞比秦王女,抱衾誰賦宵征詩。

  參差雙鳳裁筠管,不謂年華有凋換。

  楚園未泣章華魚,漢宮忍聽長門雁。

  長門蕭條秋影稀,粉屏珠級流螢飛。

  苔生舞席塵蒙鏡,空傍閒階尋履綦。

  宛宛青揚日將暮,惆悵君恩棄中路。

  妾心如月君不知,斜倚雲和雙淚垂。

  永樂默念一遍,只覺詞句雍容曉暢、流麗典雅,正是自己十分熟悉且喜愛的“台閣體”。

  自登基以來,隨著永樂本人的勵精圖治,大明朝不僅海內富足太平,遣使下西洋的壯舉也引得四夷來朝、“禎祥畢集”。在這種國運昌隆的大背景下,文壇詩詞亦以讚頌盛世,藻飾太平為基調,文風講究雍容大方,用詞追求華麗雋永,盡顯富貴福澤之氣。永樂認為此類文風正乃“治盛”之體現,故十分喜愛,並或明或暗的倡導,由是這歌詠稱頌更是蔚成風氣。而在爭獻頌辭的萬千文人騷客中,又以內閣七學士以及翰林編修楊溥最負盛名,故世人皆稱此文風為“台閣體”,稱這一干內閣詩人為“台閣派”。解縉作為當年的內閣之首,正是這“台閣派”的領軍人物,能有此佳作不足為奇。然與“台閣體”詩作通常所顯露的安閒詞氣不同,此詩卻不加掩飾地流露著哀怨和淒婉。尤其是那棄婦怨天尤人的描寫,越看越像是解縉藉以自擬。“這個解大才子,莫不是念這昔日榮華念得瘋了!”永樂暗暗想道。

  第二張紙上的詩是一首寫上朝經過的五言絕句,內容無甚出格處,永樂掃了一眼便撂在一邊。待看到第三張紙上的詩時,永樂頓又瞪大了眼睛。

  這應是解縉此次回京期間,赴蘇州游吳山伍子胥廟時所作:朝驅下越坂,夕飯當吳門。

  停車弔古跡,靄靄林煙昏。

  青山海上來,勢若游龍奔。

  星臨鬥牛域,氣與東南吞。

  九折排怒濤,壯哉天地根。

  落日見海色,長風卷浮雲。

  山椒載遺祠,興廢今猶存。

  香殘吊木客,樹古啼清猿。

  我來久沈抱,重此英烈魂。

  吁嗟屬鏤鋒,置爾國士冤。

  峨峨姑蘇台,荊棘曉露繁。

  深宮麋鹿游,此事誰能論。

  因之毛髮豎,落葉秋紛紛。

  “好爾個解縉,述職便述職,竟還至吳山悼伍子胥。看詩中所言,莫非爾自比子胥,比朕作吳王夫差麼?”念及於此,永樂不由一陣忿然。

  其實永樂不知道的是,這幾篇詩作是經紀綱精心甄選的。解縉被黜後賦詩甚多,其中除了以述哀怨的外,亦不乏心灰意冷,自認天命者,不過它們全被紀綱摒去,只專揀這似表不滿的幾首,與其他不相干的平常之作夾在一起呈上。而像這首悼伍子胥的詩,往仔細想,最大可能其實不過是文人遊歷時所賦的應景之作,並不一定是藉機傾述不滿。只不過在史復的精心設計下,永樂已經疑上了解縉,此時再看到這幾首詩時,他便不自覺地把解縉與伍子胥牽扯到了一起,頓時就動了殺心。

  要不要捕拿解縉?一個難題擺在永樂面前。依著永樂的性子,他立刻就要將解縉鎖拿進京審個明白。但問題是,眼下除了這莫須有的流言,永樂並無任何實際證據在手。解縉畢竟是朝廷四品命官,更是享譽天下的士林翹楚,僅憑流言便將其下獄,若審出個所以然也就罷了,萬一要證明其是被誣陷,那對自己的名聲無疑是不利的。而更為關鍵的是,此事一旦傳來,必有無數宵小受此激勵,以陰刺告密以為晉身之階。

  本來,若是在以前,以上種種顧慮對永樂而言都不算什麼。在登基最初的幾年裡,永樂為挖出那些可能心懷怨望的建文舊臣,曾對這種攻訐告密大開方便之門。但時過境遷,他已經逐漸開始厭倦這種方式。而最重要的是,在永樂的嘔心瀝血之下,華夏已經進入自安史之亂後的又一個盛世。將這來之不易的“永樂盛世”維持下去,使之成為千古之楷模,使自己成為後世之典範,這才是永樂最重視的事情。既要維持盛世,那敗壞政風,有損“政治清平”形象的攻訐告密之風無疑是要清除的。永樂對此也有所認識,最近將以搏擊發訐為能的陳瑛下獄,便是基於此節考慮。有了這麼些計較,永樂再考慮處置解縉時,頓覺投鼠忌器。

  可為難歸為難,真要對此事置之不問,永樂又不能甘心。若流言是真,那解縉就是又一個方孝孺!這樣的人不除,終究是個隱患!再品味黃淮臨走前的那句話,永樂越發覺得有理!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永樂冷冷地咕噥了一句。前些年有一落魄文人名羅貫中者寫了本《三國演義》,一時在坊間流傳甚廣,永樂還在作藩王時便曾讀過。當時,他便對書中這句曹孟德之言印象甚深。此時再回憶起這話,他頓有所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