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明軍追擊阿魯台以來,已向東行進了數百里,再往前走就是闊灤海子。闊灤海子已超過了明軍預定的掃蕩範圍,可據報阿魯台現在已越過闊灤海子,沿著兀爾古納河向東北方逃竄。若明軍再繼續追擊,那班師時再按原定路線的話就要多走大幾百里,以屆時軍中所剩糧食和各堡壘存糧的數量,根本不足以支持這麼大一支軍隊平安返回塞內。基於此點考慮,三位閣臣建議永樂放棄追擊阿魯台的計劃,僅率部繼續在兩河一帶的草場駐紮一月,這其間,阿魯台若返回,則與之決戰,若不來,那便班師回朝。

  應該說,三位閣臣的建議是合情合理的:只要入了秋,即便明軍班師,阿魯台返回兩河草場,留給他放牧的時間也不夠了。如此一來,韃靼部落冬天仍將不可避免的遭受損失,這也基本達到了此次北征的戰略目標。就連兵部尚書方賓,其雖然想戰,但考慮到追擊帶來的潛在風險,幾經權衡後也對此表示贊同。

  永樂同樣知道繼續追擊存在風險。可要就此罷手,他卻頗有些捨不得:眼下的形勢實在是太好了!本雅失里先與阿魯台分裂,後又被自己打得一敗塗地,如今的韃靼已是實力大損、人心惶惶,對明軍也是十分畏懼。若能趁此機會殲滅阿魯台,那這幾十年來威脅大明的韃靼部落就將煙消雲散!這樣的誘惑擺在眼前,永樂焉能不怦然動心?而若就此罷手,阿魯台雖然仍將受到嚴重損失,但未必就會傷筋動骨。待休整幾年,他仍有可能恢復過來,再次威脅中原!與綿綿不絕的兵禍相比,永樂覺得若果能畢其功與一役,那冒點風險也是值得的。想到這裡,永樂對胡廣幾個說道:“不如這樣,我軍仍然東進不變。把在威虜、順安、平漠等幾個近處城鎮屯的軍糧全部隨軍帶上。另命成安侯郭亮將開平存糧運至大沙窩北的應昌。開平存糧尚有四五萬石,屆時若果缺糧,則命郭亮將糧草運至軍中即可。”應昌位於開平以北約二百餘里的答剌海子湖畔,是元代重鎮。元順帝北遁塞外後,曾一度在此建都,後雖廢棄,但城廓猶存,用來臨時駐軍屯糧還是可以的,離漠北也更近。風遺塵整理校對。

  “可開平怎麼辦?”胡廣急道,“如此一來,開平存糧也就空了!而且四五萬石也遠遠不夠!”

  “命張輔從宣府調撥。眼下已是五月,夏收過後應還有些糧食,足供宣府等鎮一時之需,至於各倉中所存陳米則全部徵用。此外陸路運來的二十萬石江南大米應也快到宣府了,到時候全部轉運到開平和應昌。只要應昌屯糧足夠,屆時再運至軍中,大營便不至於缺糧!”

  金幼孜皺眉想想道:“若果能如此,倒也未嘗不可。只是這其中環節過多,萬一有一環出了岔子,咱們幾十萬大軍就危險了!”

  “不會有岔子!”永樂挺身而起,雙目炯炯有神地望著帳外,一臉堅定地道,“良機稍縱即逝,豈能為萬一之事而生猶疑?傳令後方各部及沿途屯糧軍城,皆需小心防備,若有差池,朕決不輕饒!”

  “遵旨!”見永樂決定,三位閣臣只得應諾,然都面帶一絲隱憂。

  永樂定計後,明軍加快速度,越過闊灤海子,順兀爾古納河北上搜敵。兀爾古納河流域已經接近後世被稱作大興安嶺的哈剌溫山,沿途山路崎嶇,叢林茂密,加之夏秋季節暴雨連連,給行軍帶來不少麻煩。不過明軍追得雖然辛苦,韃子逃得也不容易。阿魯台已經損失慘重,現在闔族北遁,牛羊馬匹是一樣也不敢拉下,否則這個冬天他就只有喝西北風了!可驅著大批牲畜穿越山林,這速度是無論如何也快不起來。反觀明軍,雖也攜著大批輜重,但漢人的將作之術卻無疑要高明許多。一路上明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皆都安排得有條不紊,這樣速度反而更快。到六月初九,明軍抵達群山邊緣處飛雲壑時,前哨傳來消息,阿魯台已聚集部眾,在前方山谷列陣以待。

  得知韃子行蹤,永樂精神大振,當即對一旁隨侍的楊榮等人道:“北虜窮途末路,欲作困獸之鬥!爾等即刻代朕擬手詔付各營把總,命彼等照預定方略布陣徐進。”

  “遵旨!”楊榮幾個剛一應諾,便見永樂已披上戰甲,楊榮一驚,趕緊上前道:“陛下可是要前往觀陣?可命三千營先往警戒!”

  “不必!”永樂躍身上馬,神采奕奕地道,“前方不遠便是山谷出口,朕自攜緹騎登丘眺視,煦兒率三千營跟上即可!”說完,不待楊榮再言,他便一揮馬鞭,飛馳而去。

  待奔了七八里,遙見前方已豁然開朗,永樂便知已到山谷邊緣,他也不入谷,只翻身下馬,登上一座小山丘,向下觀察戰場地貌。

  說是山谷,其實這是群山中一塊長寬各約十里的盆地,其間遍布草叢,中間還有幾條小澗,而韃子就在盆地的最遠端列陣。想來阿魯台一路亡命,本欲休養一陣,孰料明軍旋即追至,韃子精疲力盡之下,已無力再逃,只得在此決一死戰。韃子皆是馬上好手,有此平地,正利其馳騁,阿魯台選此處為戰場,的確比在丘陵中與明軍短兵相接要有利得多。

  摸清阿魯台意圖,永樂嘴角浮出一絲不屑的冷笑,自言自語道:“漠北平川萬里,爾不敢應戰,如今卻想仗這區區十里草場用兵,果真是黔驢技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