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方賓這麼一說,永樂眼珠頓時一亮,他想了一想,又問道:“此計甚妙!不過韃子騎射功夫遠勝我軍,僅以二萬輕騎,果能撐得五六日麼?要知去歲丘福也是輕騎突進,結果卻被韃子圍殺!萬一主力未至輕騎已敗,那豈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要不再多派些兵吧?三四萬騎,眼下還是拿得出來的!”高煦此時也興奮起來,插口道。

  方賓對薛祿呵呵一笑道:“不能再多了!三四萬騎,韃子就算原本想圍,見了這陣勢恐也不敢了!而且這麼多人馬,集結起來太耗時間。萬一本雅失里的確是孤軍西竄,那等我軍集合好再殺到那裡,怕就來不及了!”吸了口氣,方賓又轉而對永樂解釋道,“至於輕騎先敗,其實不必擔憂。今日形勢,與丘福兵敗時大有不同。去歲丘福之所以敗,是因為其僅率五千輕騎突進,又與主力大軍拉開了五六百里之遙。而此番我軍輕騎有兩萬,與主力相隔不過三百里!而且此次出征,我軍還有五千神機營。此部皆是馬隊,且又裝備精良火器,若將他們也劃入這二萬輕騎中,到時候即便被圍,憑藉火器之利,只要彈藥不絕,擋韃子多少天都不成問題,故實是萬無一失!”

  “方愛卿說得有理!”權衡一番,永樂拍板道,“無論是真是假,此次我們必須出兵!”

  “兒臣願率軍前往!”高煦立即請命。

  永樂看了看高煦,呵呵一笑,搖搖頭道:“皇兒勇氣可嘉!不過這一次,由朕親自領兵!”

  “啊!”永樂此言一出,眾人皆大驚失色,方賓趕緊道,“陛下不可!陛下乃一國之君,又是大軍統帥,豈能孤身犯險?”

  “方愛卿不是說萬無一失麼?”永樂笑著反問。

  “這……”方賓一時語塞,旁邊的楊榮趕緊過來解圍道:“方大人雖然篤定,但軍爭從無必勝之局。縱然事先算無遺策,也難保臨陣不出岔子。陛下一身關係天下蒼生,不必凡事親歷親為!”

  “爾等錯矣!”永樂大搖其頭道,“朕之所以親自領兵,絕非是圖一時之快。而是為保必勝之不得已之舉。爾等且想,若韃子果真埋下伏兵,我軍卻另派他人前往,阿魯台見了,必知朕率大軍在後;其膽怯之下,極有可能撤圍而去。而朕親自前往則不同。阿魯台見朕入圍,多半會惡從膽邊生,想著趁此機會將朕生擒,如此一來則反落入圈套!”說到這裡,永樂倏地起身,用不容置疑的語氣道:“朕意已決,明日親率三千營、神機營及薛祿、李文二部游騎追剿本雅失里,方賓、楊榮隨行參贊。其餘大部,由煦兒統領,仍按平日速度向兀古兒扎河緩緩靠攏。若朕果被圍,則全軍快速壓上,一舉全殲韃靼!”

  自打隨征以來,高煦一直想著能再次領兵,這次攻打本雅失里本是個絕佳機會,不料永樂卻要親自上陣,高煦一時頗有些失望,不過聽到父皇授其暫攝全軍之職,他又精神一振。忽然,一個邪惡的念頭從高煦心中冒了出來:若父皇被圍,援軍未及趕至,致使他老人家因此遭難,那自己就成了這五十萬大軍的統帥!待自己率五十萬大軍返回中國,那這空出來的皇帝寶座……想到這裡,高煦不由嚇了一大跳,並很快便對自己這種大逆不道的想法感到羞恥和慚愧。但羞愧之餘,儘管高煦強力壓制,但其內心深處,卻已生出一絲蠢蠢欲動,無論如何也驅散不去……

  第二日,永樂率輕騎離開大營,前往兀古兒扎河追擊本雅失里。永樂走後,高煦外表平靜如常,內心卻猶如熱鍋上的螞蟻!若此去過遇阿魯台伏兵,那自己該怎麼辦?按事先部署,自己當然是率大軍星夜救援,高煦也不斷告訴自己應當這麼做。可每想到丘福兵敗對自己的打擊,想到朱瞻基這個大侄兒來勢洶洶,高煦總覺得內心一股邪惡的聲音在呼喊,讓他坐立不安。就這樣過了九天,一個消息傳來:永樂在兀古兒扎河與本雅失里遭遇。韃子見明軍突然殺到,猝不及防之下軍心大亂,頃刻間土崩瓦解,本雅失里僅率七騎逃脫。

  捷報傳至,明軍大營歡聲雷動,高煦的糾結也不復存在,總算鬆了口氣。兩日後,永樂率軍返回大營,稍事休整,明軍立即重新開拔,乘勝追擊向東逃亡的阿魯台部。

  四

  就在明軍繼續前進的同時,韃靼一方也發生了巨變。本雅失里慘敗之後,韃靼人心大亂,阿魯台本還心存僥倖,此時終於放棄一切幻想,奪路狂奔。而原先追隨本雅失里西去的另一位韃靼知院失乃干在決戰中被明軍擊潰,率殘部逃到廣武鎮一帶後,見明軍勢不可擋,遂有意歸降。鑑於此,永樂決定再次分兵,命清遠侯王友、廣恩伯劉才率所部回師開平,順路接受矢乃乾的投降。至於明軍主力,則繼續東進,逼迫阿魯台主力決戰。

  不料,永樂關於分兵的設想甫一提出,便遭到了三個內閣閣臣的一致反對。他們倒不是怕分兵導致勢弱——以明軍的實力和眼下的形勢,即便再多分個三五萬出去,剩下的對付阿魯台也是綽綽有餘。但幾位大臣的顧慮是:若本部明軍繼續東進,接下來回師時的軍糧就不夠用了!

  當初計劃北征時,朝廷的糧草準備就不充裕。而且因前番舉行大閱和過瀚海時的耽擱,明軍的北上行程已較預定的拖後了十餘日,故軍中存糧已比較緊張。此外,明軍在北上途中,是每隔一段便修築一座小城,並遺軍守之,後方轉運糧草時可將部分軍糧屯於城內,以供明軍返程時使用,這樣可以不用將全部軍糧送抵千里之外的明軍大營,從而減少轉運過程中的損耗。可如此一來,也給明軍帶來一個限制——班師時必須按原路返回,否則僅靠隨軍攜帶的軍糧,很可能不夠食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