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施進卿一說完,鄭和與王景弘皆大驚失色。思忖半晌,鄭和倏地起身,雙手一拱,鄭重道:“多謝施頭領告知詳情,否則王師將遭重創!”見施進卿欲謙遜,鄭和又一擺手阻止了他,繼續道,“然此事干係重大,於陳祖義是剿是撫,本使尚需與眾同僚商議後方能決斷。還請施頭領先上岸歇息,若果要進剿,屆時還需請您鼎力相助!”

  “遵命!”施進卿忙跪下道,“盡忠王事,本乃我輩本份。屆時大人但有驅使,進卿敢不從命!”說完,他又磕了個響頭,方恭敬告退。鄭和二人親送到船舷,目送他下船後,方轉身回艙。

  待回到艙內,鄭和關上艙門,隨即問王景弘道:“施進卿之言,你以為是真是假?”

  “我看多半不假。陳祖義突然歸附,本就不合常理,而且其之要求與施進卿所料不謀而合。由此可見,其必不安好心,竟敢打朝廷寶船的主意!”說到這裡,王景弘又一感慨道,“幸虧這施頭領忠義,否則我等貿然前往,必中陳氏奸計!”

  鄭和淡淡一笑沒有吱聲。施進卿有這等家世,那說他忠義倒也不假。不過在鄭和看來,僅僅這份忠義,絕非是其願意幫助自己的全部。自打朝廷水師出現在南海後,爪哇畏懼大明之勢,稱臣納貢之餘,也暫時退出了對舊港的直接爭奪。眼下這舊港一國,刨去勢小力弱的蠻夷小部落,成氣候的便只有施進卿與陳祖義這兩部華人。只要自己出手剿滅陳祖義,那施進卿便自然而然的成為舊港之主。也正是因為看清楚此點,這個施進卿才會如此急於勸說自己剿殺陳祖義。

  不過雖看穿了施進卿的私心,鄭和倒也不以為忤。只要施進卿能效忠大明,那讓他做這個舊港之主也沒什麼不好——何況施氏一族的百年經歷,也使鄭和覺得此人可以信賴。

  現在只剩下一件事,就是證實陳祖義的確是在詐降。這一點不搞明白,那即便施進卿再好,鄭和也不敢送他這個順水人情。不過鄭和既已起意,那判明陳祖義心跡也非難事。與王景弘商議後,鄭和以他二人的名義寫了封密札,命人帶到渤里交給陳祖義。信中,鄭和對陳祖義的幡然醒悟大加讚賞之餘,也以商談招安事宜為由,命其隱匿行蹤前來拜會自己。鄭和的想法是:若陳祖義敢獨自前來,那其之歸順是否出自真心尚不好說;若其推脫不至,則可斷定其先前所謂之歸順云云皆為信口雌黃。屆時自己便可名正言順地出兵剿殺,也算為南海諸國除一大害。

  不出鄭和所料,密札送到,陳祖義果然支吾搪塞,最後只遣一心腹攜信前來。信中,陳祖義羅列諸多自己不能前來之理由,最後仍堅請鄭和率軍前往舊港城。鄭和覽信後,心中頓有了底,當即不動聲色地再修書一封命來人帶回。書中,鄭和言及信風已至,朝廷船隊將借風勢北返,無暇再至舊港,只命陳祖義約束手下部屬,待朝廷水師再使西洋時再行招安。

  送走來人後,鄭和與王景弘立招施進卿上船。三人在船艙內嘀咕了整整一夜。五日後,鄭和船隊揚帆起錨,向北駛去。

  鄭和船隊一離開,舊港局勢頓又波譎雲詭起來。沒過幾日,施進卿屬下一艘裝滿方貨的商船途經舊港海域,理所當然地被重新活躍的海盜劫下。而此次,施進卿一反往日之忍氣吞聲,竟督率麾下水師,氣勢洶洶向舊港城殺來。

  施進卿的反常,倒讓陳祖義大感意外。起先,他還懷疑施進卿是有明軍水師撐腰,故龜縮港內不出,只遣小船衝到外海探查情況。過了幾日,小船回報,未發現明軍水師蹤跡,只不過施氏水師較往日多了好些火炮,應是鄭和北返前所送。陳祖義得報,膽子頓時大了起來。以實力論,陳祖義麾下戰船不下百艘,海寇亦有兩萬餘,且都是在海上廝殺多年的亡命之徒,遠遠超過不足萬人的施進卿。此番施進卿仗著新得了些火炮,便想反戈一擊,他陳祖義又豈能咽得下這口氣?

  陳祖義知道施進卿已歸順朝廷,但眼下鄭和船隊已經北歸,就是想插手也鞭長莫及。計議已定,陳祖義再次遣人出海打探,在確信鄭和已然北返後,他傾巢而出,將在舊港外游弋的施家水師打得大敗而逃。而在施氏退兵後,陳祖義仍不依不饒,繼續率軍一路追擊。陳祖義覺得,只要能在鄭和下一次出使西洋前攻滅施進卿,那到時即便朝廷憤怒,最終也只得承認現實。退一萬步說,就算鄭和有意為施進卿報仇,可自己屆時已全領舊港,實力大增之下,也不用太怕朝廷水師。有了這種念想,陳祖義一路緊咬施氏水師不放,一直追到施進卿駐地的水寨之外。其間,海寇幾次差點將施氏船隊追上,虧得鄭和所送火炮厲害,每到關鍵時刻施氏水師便萬炮齊鳴。陳祖義早已視施進卿如瓮中之鱉,不想自己傷亡太過,故未有緊逼,這才讓施軍殘餘的幾十艘殘破小船倉皇逃回。陳祖義抵達後,隨即督率手下海寇猛攻水寨,施進卿率眾拼死反抗,但仍寡不敵眾。幾次攻防下來,施軍的炮子也消耗得差不多了,陳祖義見狀愈發志得意滿,只要徹底打敗施軍,整個舊港從此便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這一日的夜晚,舊港外海難得的風平浪靜。經過數日攻防,施進卿雖仍在頑強抵抗,但已明顯是強弩之末。陳祖義命屬下儘早安歇,只待天亮後再次攻擊。而就在萬籟俱靜間,一支船隊卻悄悄地包抄到了海寇水師的後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