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紳你怎麼如此執迷不悟?”楊榮有些氣急。其實剛才這番道理,許多都是他平日隨侍御前時,從永樂對開拓之道的解析中悟得。只是因為更易國策有諸多顧忌,故只要涉及開拓國策,永樂一直都是只做不說,只偶爾跟心腹之臣吐露一二。所以楊榮雖在這上頭所領悟,但卻一直隱藏在心裡,從不對人提及。今日解縉執意要觸龍鱗,楊榮念著二人深厚交情,不願其自尋死路,才在這個涉及開拓國策的話題上大費口舌。原指望著以此說服解縉,不料其仍如此冥頑不化。

  “勉仁,你所言皆是實情。但卻忘了最重要的一節。”解縉一臉憂慮地望著楊榮,半晌口中方吐出一句話,“國之力有限,人之欲無窮!”

  楊榮一愣,隨即明白了解縉的意思!雖然以大明之國力,或足以支持當下的諸般開拓之舉,但若再加上幾件,那就真不好說了。而且永樂登基至今不過五載,便已壯舉連出,誰能保證以後他不再玩出什麼新花樣兒來?果真如此,就算大明有金山銀山,也經不起這種無止境的折騰!想到這裡,楊榮眼中閃過一絲慌亂。不過他很快鎮靜下來,一臉篤定地道:“陛下是英主,不會沒有分寸!”

  “秦皇漢武難道不是英主?可他們身後如何?”解縉毫不客氣地駁回楊榮的話,“皇上想有所作為,此不足為奇。然欲成大事,需厚積薄發。今我大明雖稱得上富庶,但尚未至鼎盛。開拓之舉縱然可行,卻也只能循序漸進,萬不可一哄而上!可是……”解縉一聲嘆息道,“從這兩年的事情來看,皇上未免太心急了些,如此放任下去,國家必將不堪重負。仆為朝廷大臣,既然察知隱憂,自當及早制止,以免將來釀成大禍。此為防微杜漸之理也!”

  楊榮一陣默然。其實他雖然一直堅決贊同振興開拓,但也時常覺得永樂有些過於急功近利了。解縉的擔憂,和他內心的想法不謀而合。不過楊榮明白,此刻萬萬不能出言附和,否則就是火上澆油。略一思忖,楊榮轉而換了個角度道:“大紳,且不論你所言是否有據。仆只問一句,你自以為上得此疏,可起扭轉乾坤之效否?”

  “不能!”解縉想都不想就搖頭道,“安南自請歸附,皇上與滿朝文武皆認定此乃拓土開疆之千古良機,絕不會因仆區區之言便行廢止。”

  “哦……”這個回答頗出楊榮所料,他驚訝地看了解縉一眼,奇道,“既然你明知無用,又為何仍要固執己見?”

  “吾不能為一己之安危,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解縉目光一閃,臉上露出一絲凜然之色,“文死諫、武死戰,此忠臣之道也。吾食朝廷俸祿,明知君王行止有差卻置若罔聞,如此豈是人臣之義?果真如此,吾豈非罔讀了聖賢書?”

  “可你即便上疏,也於事無補,反會招致皇上不滿;就是滿朝文武,也會視你為昏聵之人!”

  “雖千萬人,吾往矣!”解縉忽然提高了聲調,話語中透露出一絲決然,“既有定見,何懼人言?我解縉絕非和光同塵之輩!”

  楊榮肅然起敬。因著多年的同僚加摯友,楊榮對解縉為人還是頗為了解的。他知道,解縉雖然在小節上灑脫,平日裡也不怎麼忌諱奉承拍馬,邀討聖寵等行徑,但其內心,卻仍秉承著一份名士情懷。尤其是對邦國天下事,他雖極度渴望參與其間,以此顯達於世,但卻有著自己的一份堅持,絕不為一己之功名而違背理念和原則。這種堅貞與質樸,是楊榮一向敬服和讚賞的。也正因為如此,楊榮才能忍受解縉平日的放蕩不羈、口無遮攔乃至目空一切,成為這位大學士屈指可數的知己之一。而現在,眼見解縉因為這份堅持而將步入險境,甚至有可能就此仕途終結,楊榮無論如何也不願接受這個結局。他要想盡辦法挽救這位才華橫溢的益友。

  “大紳!”楊榮抓住解縉的手,一臉懇切地道,“你品性堅韌,仆自佩服,然螞蟻撼樹,其志固然可嘉,於事卻是無補!”見解縉欲又爭,楊榮一伸手掌,阻止了他的說話,繼而又道:“大紳你欲行孤臣之忠,此非仆可以阻攔。但仆還有一事問你:你此舉究竟是為國家,還是為一己之聲名?”

  “當然是為國家!吾豈是沽名釣譽之徒?”解縉斬釘截鐵地道。

  “那好!”楊榮繼續道,“眼下光復安南已是大勢所趨,你即便上書反對,亦不可能使皇上改弦易轍。此話你以為然否!”

  解縉神色一黯,但仍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你即便學歷代直臣以死相諫,最多不過將來安南生亂,後人念及往事,會贊你聲忠臣而已!於國事卻是無補。”

  “可是……”

  “大紳你聽我說!”楊榮堅聲道,“若你能暫時隱忍,萬一將來安南果真生亂,立時就能顯出你的先見之明。而且一旦亂起,朝廷受其拖累,自然會想起你的好處,屆時你再挺身而出,進彌補之法,也更理直氣壯。果真如此,不僅你聲望大增,朝廷的損失亦會減少許多,豈不是兩全其美?”

  “這……”解縉一時陷入沉默。究其實,解縉也不願上這道奏疏,畢竟此疏一上,自己本就已經黯淡的前程必將愈發無光,皇上一怒之下,把自己逐出內閣也是有可能的,他解縉也是紅塵中人,哪裡甘心從此遠離廟堂,碌碌一生?只不過收復安南大違其心意,他不願為趨炎附勢忤逆信念和原則罷了。按照楊榮的說法,雖多少有自欺欺人之意,但也的確不失為一兩不相違的變通之法。想到這裡,解縉頓時心有所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