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榮這麼說是有原因的。這兩年來,解縉在編纂類書、出使西洋等重大國策上頭屢次與上意相左,惹得永樂老大不滿。而且解縉還頗執拗,即便聖意已決,他仍固執己見。像修纂《文獻大成》,被永樂批了一頓下令重修後,他卻依然故我,好幾次都和同為修纂的姚廣孝、劉季箎二人發生爭執。下西洋一事上解縉更加過火,鄭和的船隊都已經出海了,他卻仍在同僚間大談此舉浪費公帑,於國家無益。此話傳進宮裡,永樂聽了大光其火,立刻給他下了個“恃才傲物、狂妄自大”的評語。從此,解縉雖仍在內閣任職,但永樂已幾乎不在國事方面徵求他的意見,除了修纂《文獻大成》外,只有在起草重要詔書時才想起這位名滿天下的解大才子,基本上重新將其歸入詞臣序列。此番,永樂命內閣六部討論收復安南事宜,本意不過是因為茲事體大,即便聖意已定,也需徵詢下臣下意見,以示開明而已。且不說諸位大臣大都贊同收復,即便不贊同,此時也應體察上意,附和一通了事,誰知解縉竟出此驚人之言!這道奏疏要呈上去,皇上不勃然大怒才怪哩!楊榮素與解縉交好,實不願其因此徒惹禍端。

  “大紳!”見解縉毫無反應,楊榮又道,“安南自請歸附,足見其士民已心向華夏!你疏中言其將拖累大明,恐乏根據!”對於安南歸附到底是不是自願,楊榮其實有疑惑,不過此刻他只能順著張輔他們的話說,否則更難勸服解縉。

  “不然!”解縉搖搖頭,淡淡道,“自古以來,夷狄朝秦暮楚之事屢見不鮮。僅就安南而言,由漢自唐,哪朝哪代里它未有叛亂的?但有叛亂,中原朝廷都不得不遣重兵,耗巨餉以平亂,而最終結果都是治標不治本,老實一陣子後又故態復萌。故此類蠻夷之地,收之無益,反成中國拖累,倒不如任其自生自滅!”

  “可眼下安南是願服不願叛!”楊榮反駁道,“以後的事,誰說得准?若將來朝廷治理得當,由此將其戾氣化為祥和亦未可知!”

  “幾無可能!”解縉仍是搖頭,“安南天高皇帝遠,哪是說得當就能得當的?千百年來,中原朝廷哪個沒在它上頭下大功夫?又有哪個最終成功了的?到頭來不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勉仁你說,我大明憑什麼就能成歷代所不能之事?”說到這裡,解縉又是一嘆道:“其實仆亦非不思進取之輩。若僅就是收復安南一事,仆亦贊同朝廷不妨一試。只是現在朝廷的攤子鋪得太大了,又是下西洋,又是在黑龍江拓土,將來還要營建北京,再往後沒準兒還會與韃靼交兵。勉仁你想想,這哪一件不需費傾國之力?這麼多大手筆集到一起,咱們中國有這麼大能耐麼?當年始皇帝不也是連興大舉,可結果如何?愣是把偌大個中國掏了個底朝天,以致秦朝二世敗亡。”

  解縉這番話說得頗重,楊榮聽後也有些心驚。他走到窗邊,望著窗外天空良久,方回頭,一臉堅決道:“大紳兄這話說得嚴重了,我不這麼看!”

  “哦?”解縉略有些驚訝地看了看楊榮,道,“那你怎麼以為?”

  楊榮將解縉拉到椅子前坐下,自己端了張凳子坐到他跟前,一臉鄭重道:“僅就作為而言,皇上諸般舉措,確有當年始皇帝之風。但若以此斷定我大明會步暴秦後塵,卻有失偏頗!”頓了一頓,楊榮侃侃道,“行開拓事,需以國力為根本。國家富強,則開拓遊刃有餘;若國力不濟,而濫行開拓,那反會使國家陷入危難。故國力之強弱,是衡量開拓之舉是否可行,以及程度深淺之關鍵所在!這一點,不知大紳兄以為然否?”

  解縉默默地點了點頭。

  見解縉贊同,楊榮微微一笑,繼續道:“既如此,那你我不妨將秦朝與當下做一比較。始皇帝時,四海方歸一統,天下亟需生息,始皇帝於此之際不顧民力,濫行開拓,實為逆天而動,其之敗亡,自然是咎由自取。而今日則不同。我大明開國至今已近四十載,其間除靖難三年外,海內一直安定。且即便是靖難時,兵禍所及,亦不過北方數省,天下大部仍完好無損,與春秋戰國時的數百年天下大爭全不能比。此乃當下遠勝秦朝之一!”

  “始皇帝時,天下財賦所系,不過是關中、巴蜀、中原、燕趙、江淮等地。而放眼當今,江南、湖廣已是膏腴之地、天下糧倉,其餘遼東、閩浙、乃至雲貴,亦都有所開發,國家之富庶較秦朝已不知強了多少倍!水陸運輸亦方便許多。此是遠勝當年之二!”

  “勉仁兄的意思是……時勢不同!”解縉一點就通。

  “然也!”楊榮點了點頭,“觀今上氣魄手筆,確與始皇相似,但今日中國之富強,已遠非一千六百年前可比。故同樣開拓事,始皇行之,國家不堪重負,但今上行之,則不至於動搖國本!”

  楊榮的這番道理,是解縉之前從未想過的。待他說完,解縉頓時陷入深思。但過了許久,他仍堅定地搖了搖頭。

  楊榮不禁愕然。話說到這個份上,就是再倔的人也該想通了,以解縉之聰慧機敏,卻仍固執己見,這讓楊榮很不能理解。

  “勉仁!”解縉臉色十分陰鬱,“此事仍不可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