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第二日,永樂詔告天下,痛斥安南黎氏惡行。隨即,一道道聖旨和兵部行文自南京發出,整個南中國都被調動起來,無數軍馬沿著水、陸通道,浩浩蕩蕩地朝與安南交界的廣西憑祥進發。五月,南征將帥任命頒下: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大將軍印,充總兵官,總領南征軍事;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將軍印,任左副將軍,統領西路軍馬;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將軍,隨朱能於東路出征;豐城侯李彬、雲陽伯陳旭為左、右參將;清遠伯王友、都指揮同知程寬、羅文,僉事朱貴為神機將軍;都指揮同知毛八丹、朱廣,僉事王恕為游擊將軍;都指揮同知魯麟、僉事王玉、指揮使高鵬為橫海將軍;都督僉事呂毅、都指揮使朱英、同知江浩、僉事方政為鷹楊將軍,都指揮僉事朱榮、同知金銘、劉塔,僉事吳旺為驃騎將軍,俱充偏將,參與征討;文官方面,兵部尚書劉俊、大理寺少卿陳洽等朝廷大員亦隨軍參贊。

  僅從出徵文武官員名錄便知,永樂此次是下定決心,不滅黎氏誓不罷休。東路武官自朱能以下,十有八九都是隨永樂南下奪位的靖難名將;西路沐晟也是勛臣。文官中,劉俊是兵部尚書、陳洽是大理寺少卿;其後不久,原先因罪被罷免的北京行部尚書黃福亦起復從軍。兩個尚書外加一個大九卿衙門的佐貳堂官,南征大軍的參軍分量之重可謂大明開國以來所未有;而東、西兩路兵馬加在一起,總數亦有二十萬之多。

  同時,為確保南征順利進行,永樂又敕諭韃靼知院阿魯台,盡力安撫,以保邊塞無恙;另命廣東都司遴選精銳士卒六百渡海遠赴占城,協助其抵禦安南;正在南海一帶的鄭和也接到敕旨,分舟師一部游弋於安南沿海,以為威懾。

  萬事俱備後,七月十六日,南征大軍在南京誓師。這一日風和日麗,江面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永樂親率文武百官趕赴龍江,為三軍踐行。翰林學士解縉高聲朗誦氣勢磅礴的《討安南黎酋檄》,永樂親將壯行酒遞至出征將帥手中,眾將接過,皆豪情萬丈、一飲而盡。待儀式結束,朱能與張輔率眾將告辭登舟,在雄壯嘹亮的軍樂聲中,揚帆啟程而去。

  三

  永樂四年十月,南京。

  轉眼間已經入冬,距朱能他們誓師出征也已過了整整三個月。這一日早朝結束,永樂同往常一般,乘輦來到武英殿。待入殿中坐下,永樂隨手翻了翻御案上的奏本,突然開口問在身邊隨侍的司禮監太監黃儼道:“今日沒有士弘的軍報麼?”

  “沒有!”黃儼一邊笑著答話,一邊從端茶過來的小都人手中接過茶碗,轉遞到永樂手中,方又道,“皇爺給成國公定的是五日一報。奴婢記得,最近的一道是兩日前送到京城的。照此推算,下一份軍報要後日才到呢!”

  “哦!”朱棣答應一聲,旋將手中茶碗端道嘴邊,輕輕吹開茶沫,小啜一口,方繼續道,“上次軍報中,說是大軍已快到柳州了吧?”

  “是的!”黃儼躬身應道,“奴婢記得皇爺當時還夸士弘將軍日期安排得好來著,說照此速度,到憑祥時正好是十一月,那時安南氣候舒適,正好進軍。”

  “恩!”永樂點了點頭道,“士弘是個精細人。冬日裡南京飛雪漫天,安南卻正是溫暖如春,這時分南征,中國健兒也能適應。要換做夏天,只怕光瘴氣就會折我許多將士……”

  永樂與黃儼有一句沒一句的閒扯,大約過了一炷香工夫,頓聽得外面的小內官叫道:“皇爺,戶部夏大人已奉旨在殿下等候!”

  “他來了麼?讓他進來!”永樂吩咐一聲,遂放下手中茶碗,將身姿擺正,旋對黃儼道,“爾先退下吧。出去後到通政司傳旨,但凡有士弘的軍報、奏疏,不分時辰,立刻送進宮來。”

  “阿!”黃儼答應一聲,旋一揖告退。他剛一出殿門,戶部尚書夏元吉便躬身走了進來。

  夏元吉字維喆,今年四十一歲,江西德興人,洪武年間以國子監監生身份入仕。雖非科舉正途出身,但夏元吉卻頗具才幹,尤善度支,並因此受到太祖朱元璋賞識,到洪武末年時,他已官拜戶部右侍郎。燕軍進京,夏元吉歸附新主,不久便升任尚書,與郁新同掌戶部。永樂二年,夏元吉與太子少師姚廣孝同赴蘇州賑濟災民,其後又留在當地治水。其間,夏元吉疏壅滯、修堤浦、浚溝洫、治橋樑,用一年多的時間,成功解決了困擾朝廷多年的浙西、蘇松一帶水患難題,將萬頃鹽鹼地變為良田。憑著這份卓越政績,夏元吉大獲永樂青睞。去年八月,郁新因病去世,夏元吉奉調回京,獨掌戶部。入朝後,夏元吉見朝廷籌建北京、整頓邊防、出使西洋,大手筆是一件接著一件,而這些要花大錢。為保證開支,他經仔細思量,一改郁新僅靠“節流”的單一做法,提出“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蘇民,且便商賈”的開源主張,想方設法地為朝廷開闢財源。政策施行短短一年,戶部太倉的進項平添近三百萬貫。而這筆新增的財富,也為永樂的宏大事業提供了堅實保障。經此一事,夏元吉愈發受永樂器重,一躍成為天子心目中的股肱重臣。

  雖然手握天下財賦,這位時當盛年的大司農身材卻十分削瘦。尤其蘇州治水期間,夏元吉每日監守工地,歷經風吹日曬,皮膚被烤得如醬湯一般黝黑。若不是身上那件繡著錦雞圖案的緋紅官袍,任誰見了也不會以為此人竟是堂堂的正二品戶部尚書,倒更似鄉下里整日土裡刨食的農夫一般。不過與農夫不同的是,夏元吉印堂光亮,雙目炯炯有神,一看就顯出一股精明強幹之氣,這一點上,他倒與戶部尚書的身份不謀而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