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高熾畢竟體弱,萬一他將來天命不繼奈何?何況即便是守成,亦需存進取之心,否則便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朕觀高熾,似非剛強堅韌之人。以其為儲,朕擔心他將來遇有難事,只知一味隱忍。若果真如此,宵小必生輕慢之心,進而憂患漸起。長此以往,社稷雖不至一朝敗亡,但也會久病成疴,終至不治!”

  永樂說得憂心忡忡,可當他道畢,解縉卻只是輕鬆一笑道:“陛下多慮了。若立大殿下為儲,臣擔保不會出現此等情狀!”

  “為何?”

  “看聖孫!”解縉眼中精光一閃,沉聲道,“有一好聖孫,可保大明三代平安!”

  “看聖孫……”永樂一愣,隨即沉思半晌,繼而眼中冒出一絲驚喜的光芒。

  當看到永樂欣喜的表情時,解縉知道自己成功了。因為他終於拋出了自己絞盡腦汁想出的殺手鐧,而這道殺手鐧則準確無誤地把住了永樂的脈搏!

  解縉的殺手鐧就是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朱瞻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他出生未久,就正趕上建文削藩,燕藩靖難。當時的永樂,可謂是焦頭爛額,日夜生活在緊張之中。在這段充滿刀光血影的日子裡,俊俏可愛的小瞻基成了永樂排解愁緒的開心果。也正因為如此,永樂對這個孫兒總有著一股特別的關愛之情。而瞻基也著實爭氣,打小便聰明伶俐,顯示出過於常人的天賦。而作為瞻基的父親,高熾因著自己過於文弱,不招父王喜歡的教訓,也有意照著永樂的模子來培養這個兒子。在細心的教育下,瞻基不僅把唐詩宋詞背得滾瓜爛熟,甚至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打拳,這讓永樂這個當爺爺的喜得樂不攏嘴。就在幾個月前,剛進京的金忠還跟他提起,說年僅六歲的瞻基,已嚷著要騎馬射箭了!

  有這麼一個孫兒,永樂欣慰之餘,時時又生出這樣期許:雖然瞻基年紀還小,但看眼下的勢頭,只要培育得法,將來定成大器!

  解縉沒有見過遠在北京的朱瞻基。但永樂對這個小皇孫異乎尋常的喜愛,他卻從金忠等燕藩舊臣口中數次聽及。與金忠等人隨口一說不同,解縉卻在這個六歲孩童身上動起了心思。在他看來,永樂在高熾與高煦之間更寵愛後者,這一點是永樂本人的私心,也是高熾立儲的一大梗阻。要讓永樂下定決心選擇高熾,就必須要改變這一不利局面。

  直接打壓是不行的。皇帝的私情,解縉一個外臣無從置喙;想讓半生戎馬的永樂打心眼裡接受這個連馬都不會騎的大殿下朱高熾,解縉自忖沒這份本事。但朱瞻基的出現,卻讓他看到了希望。

  永樂寵愛瞻基,且這種寵愛甚至在高煦之上。而瞻基是高熾的親生兒子。在爭儲一事上,瞻基和高熾是合為一體的。只要能將瞻基直接引入爭儲當中,那高煦在私情上的優勢就會化為烏有!看清這一層,解縉精心準備了一整套說辭,就是要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刻派上用場,完成對高煦的最後一擊!

  果然,繼眼中流露出驚喜後,永樂的臉上也露出了開心的笑容。解縉按捺住心中的興奮,繼續道:“皇長孫天資聰穎,有太祖與陛下之風,此正聖君之資也。若能得名師精心調教,將來必成大器。陛下既有此等佳孫,又何愁大明將來積弱?即便大殿下仁弱,但有聖君相繼,朝廷再行開拓亦非難事!”說到這裡,解縉悄悄瞄了瞄永樂,見其連連點頭,遂放心的按照自己的思路繼續道:“至於太子體弱,此亦不必多慮。陛下春秋正富,繼續執掌天下二三十載不成問題。屆時大殿下登基,即便其有不豫,長孫也已成年,斷不至有主少國疑之虞!如此看來,以大殿下為太子,於我大明其實並無大弊!”

  解縉將瞻基抬出,三下五除二便將高熾的所有劣勢統統抹去,此等李代桃僵之手法運用得是爐火純青。其實瞻基不過是個六歲小童,雖然眼下看起來資質頗佳,但將來如何其實誰也說不準。將這樣一個人物說成未來明君,無論如何也有些過了。可解縉吃准了永樂寵愛朱瞻基,故堅信一定能矇混過關。

  解縉的猜測十分正確。如果說永樂對高煦還有些許不滿意的話,對於瞻基,他卻是完完全全的寵愛與欣賞。而之所以有這種超乎尋常的感覺,既得益於瞻基本身的聰穎,也與祖孫間那種與生俱來的親密感情不無關聯。

  永樂挺身而起,在狹小的房間內來回踱了幾圈,旋又猛地坐下,淡淡地對解縉道:“時候不早了,爾道乏吧!”

  “阿,臣告退!”解縉也不多說,一撩袍腳跪下,乾淨利落地磕了個頭,然後輕輕退出門去。儘管永樂並沒有道出他的想法,但聰明的解縉,已從他的神情中清楚地知道了答案。

  出得殿門,解縉孤身站在空寂的丹墀上,深深吸了口氣。半晌,他抬頭一望,天空中圓月高懸,繁星點點,好一個絕美的中秋之夜!

  ……

  當年十月,永樂首次向內閣透露,欲立高熾為太子。

  永樂二年正月,皇帝下旨,召皇長子朱高熾、皇二子朱高煦進京。

  永樂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周王朱橚進頒《九章》,朝中大臣再次上表,請立皇太子。這一次,永樂終於應允。

  永樂二年四月四日,皇長子朱高熾受封為皇太子;皇二子朱高煦封漢王;皇三子朱高煦封趙王。持續了近兩年之久的國儲之爭,至此告一段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