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仆明白了!”金忠幡然醒悟道,“靜思說的貴人,是要身份恰到好處,有資格在此事上一抒己見,而且他的話能入聖上之耳。”

  “不錯!”袁忠徹回到桌子旁,提起袍腳重新坐下,方一本正經道,“既然立儲是國家政事,就需從朝中大臣入手。眼下文武重臣中受聖上倚重的有好些個,但大多與你和丘福這般,與兩位殿下淵源頗深,且早就擺明立場,此時再進言,也不過是老調重彈,想影響陛下最終決斷恐怕不易。但若能尋得地位超然,與此事利害關係不大,且深受陛下信任者暗中相助,或可起到不期之效!”

  “地位超然,無關利害且受陛下信任……”金忠口中喃喃自語,腦海里迅速將朝中大員梳理了一遍,繼而倏地一抬頭道,“那自然非姚廣孝師傅莫屬了!他跟隨陛下多年,陛下一向以師禮敬之,凡有進言莫不聽從。而且他是出家人,於塵世了無牽掛,地位超然也是符合的。如此人物,若能得他相助,皇上必無不允!”

  金忠口中的姚廣孝便是道衍。道衍追隨永樂二十載,是當年的燕藩第一重臣,靖難之役時,道衍運籌帷幄,兼又協助世子高熾堅守北平,為燕藩的最後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永樂登基後大封靖難功臣,頭一個想到的就是道衍,特地下旨命他還俗受封,並賜名“廣孝”。不料道衍竟是范蠡、孫武一般的人物,雖有建功立業的抱負,但對爵祿並不熱衷。靖難成功後,道衍自覺功成名就,便就萌生隱退之意。故到受封之時,道衍雖接受了“姚廣孝”的這個俗名,但對爵位官職卻一概不受,也不蓄髮還俗。永樂無奈,只得授他太子少師的虛銜,命其隨朝輔政。道衍雖名為文官之首,但仍保持著出家人的身份,上朝著公服、下朝便仍穿僧衣,也不住永樂賜的豪宅,只在京城內的承恩寺掛單寄宿;即便在朝堂上,他也只偶爾就國計民生發表看法,而絕不介入任何紛爭。對道衍的這種做法,永樂大為不解,但拿他沒辦法,只得由著他去了。

  聽得金忠口中冒出姚廣孝的名字,袁忠徹先是一笑,繼而無奈地搖搖頭道:“若能勸得他出山自是最好。不過咱們這位太子少師大人如今已是大隱於朝,就是皇上親自出面,他也決計不會在立儲上頭吐露半字!”

  聽袁忠徹這麼說,金忠回想起這一年來聽聞的道衍做派,也覺讓他出馬不大可能,頓時氣餒下來,不過仍猶有不甘地咕噥道:“也不知他怎麼就成了這樣。真要說起來,大殿下往日也多承他教誨,而且在靖難時他二人又同舟共濟。憑著這份香火情,就算他不站在咱們這邊,但偶爾說上兩句好話總是可以的吧!”

  “這你就別指望了!”袁忠徹一哂,繼而又喟然一嘆道,“其實道衍師傅是聰明人。他一個得道高僧,又何必再為這紅塵俗世勞心費神?”說到這裡,袁忠徹忽然壓低了嗓音,頗有些陰鬱地道:“說句不中聽的,如今道衍師傅已是功成名就,膝下又無兒女,無需為後人操心,且已年過七旬。故而,只要他不問世事,將來無論誰做皇帝,史書上必然有他的巍巍英名。可若他再羈縻紅塵,尤其陷入爭儲這種成王敗寇的死局中,萬一自己押錯了寶,新君一登基,保不准立刻就會往他身上打潑髒水,把他的功績一抹而光也是有可能的。道衍一生所願,就是想建不世功名,為萬世景仰!如今他宏願已了,那又何必再畫蛇添足呢?”

  聽得袁忠徹以此等陰暗心機分析姚廣孝,作為這位得道高僧的老友,金忠起先有些不快,但繼而深思下來,他卻也不得不承認忠徹說得有道理。道衍雖是出家人,但畢竟在紅塵中做下驚天大事,由此看來,他其實也是六根未淨,存那麼點小小私心也是有可能的。

  明白姚廣孝內心的隱秘後,金忠一時竟生出幾分感慨:功名利祿,迷倒多少男兒!連姚廣孝這種人物,表面視爵祿如糞土,其實也暗藏著些許私慾,最終還是離不開一個“名”字羈絆。由廣孝及己,金忠也不由想道:自己之所以拼命擁戴高熾,除了由這位寬仁皇子繼承大統確實有利於國家,其實也和自己與高熾私交甚篤不無關係;若有朝一日讓高煦繼承了皇位,那自己和家人恐怕也命運堪憂吧!

  見金忠感慨萬千,袁忠徹知其心思,不由暗自好笑。待他感嘆得差不多了,忠徹方淡淡道:“世忠兄莫只顧著嗟嘆人心,還是紅塵中事要緊!”

  “唔!”袁忠徹這麼一說,金忠方從遐思從回到了現實。尷尬一笑,金忠道:“一時想遠了。只是既然道衍師傅不肯出山,那這‘貴人’相助又從何談起呢?”

  “道衍師傅自是貴人中之最佳者,但也未必就是唯一!”袁忠徹口中蹦出這麼一句。

  “莫非靜思還有其他人選?”金忠一時有些驚訝。在他的印象中,地位超然且能夠對永樂的決策產生重大的影響的,除了姚廣孝已找不出第二個人來了。

  見金忠詫異,袁忠徹得意的一笑道:“若無其他人選,那我提這‘貴人相助’豈非白費口舌?”說到這裡,袁忠徹頓了一頓,鄭重其事道,“不過此人心思敏捷,且不羈得很,絕非一般人可以說服。這也是我專程來找你的原因。要想勸得此人相助,非你世忠兄親自出馬不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