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世忠兄果然機敏,不過未免太心急了些!”袁忠徹淡淡一笑道,“皇上若果真已屬意大殿下,那直接暗示朝臣再上奏一次,然後順水推舟就是。此等水到渠成之事,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何必非要招你回京?”

  “那這又是……”聽袁忠徹這麼一說,金忠頓時又有些糊塗了。

  “世忠兄久在北京,對朝中情況不甚了解,故一時想不明白!”袁忠徹壓低了聲音道,“其實你的話只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卻說得過了!”

  “此話怎講?”金忠洗耳恭聽。

  “皇上心意確實已發生改變,且正向大殿下這邊兒靠攏,但是否就立他為儲,卻仍在權衡考量中!”見金忠仍不明白,袁忠徹遂耐心解釋道,“要想講明白此事,首先要明白皇上的心意究竟為何。朝中大臣皆以為皇上之所以拖延立儲,其原因是他老人家心中屬意二殿下,而恪於大殿下的嫡長子身份,故不敢妄動。其實大錯特錯也!”

  “大殿下是嫡長子,又是太祖親封的燕世子,入主東宮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但自元旦以來,群臣與周王接連三次上疏勸立太子,陛下卻始終搪塞。由此可知,陛下對大殿下並不滿意。”

  “不過皇上膝下僅有三子,三殿下高燧年紀最小,且素無出眾之處,自無可能繼統。那這麼算,能取大殿下之位而代之的就只有二殿下高煦。二殿下能征善戰、在靖難中又屢立大功。相較於大殿下之文弱多病,皇上寵愛二殿下也是自然。不過話說回來,畢竟太子之位事關重大,皇上也是明君,絕不會憑一己之好惡而一意孤行。而二殿下雖然善戰,但品性頑劣暴躁,於朝政更是一竅不通,這些短處,皇上也都看在眼裡。在這一方面,皇上對二殿下也是頗不滿意的。”說到這裡,袁忠徹不屑一笑道:“朝臣皆一葉障目,以為是立嫡立長的禮法框住了皇上心意。其實今上是何等人,他以八百壯士起兵,短短三年便問鼎天下,此等威勢,便是太祖也未必抵得上。他若鐵了心要立高煦,區區禮法又算得了什麼?天下人的說三道四又算得了什麼?何況高煦還有丘福他們這幫燕藩舊將的擁戴!故,皇上之所以久不能決,實在於二子各有優劣,皆不盡合其心意。這才是他拖延立儲的真正原因!”

  袁忠徹一席話,金忠聽在耳里,猶如醍醐灌頂。一直以來,他也都認為永樂不立儲是因為心向高煦的緣故,此時聽了忠徹的分析,他才搞清楚原因。

  “摸清楚皇上的心思,那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解釋了!”袁忠徹接著道,“就本心論,陛下最想找一個和他一樣的文武全才當太子。但癥結在於,他膝下只有三個皇子,能當太子的又只有這兩位,他老人家其實別無選擇。一開始,陛下沒看透這層,或者看透了內心卻不願承認,故一味拖延。但拖得久了,東宮之位一直空著也不是辦法。故陛下只得認清現實,在矮子中間拔高個,找一個相對適合的人選立為太子。而兩人之間,大殿下雖然文弱且過寬仁,但至少知書達禮。在皇上看來,將來若由他繼承大統,就算不能有太大作為,至少守成還是不成問題的。而二殿下則不同。其凶頑暴躁,又生性好鬥,毫無治國理政之才。讓此等人當太子,將來繼承大統,皇上又豈能放心?兩者權衡,大殿下自然要勝出一籌。以皇上之聰慧,只要認清現實,必能得出此斷。所以我說他老人家心意已偏向太殿下!”

  “原來如此!”金忠撫掌一嘆,但旋又道。“可照你這麼說,那皇上就應該直接立大殿下為儲了啊?何以依舊猶豫不決?”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袁忠徹搖搖頭道,“陛下雖貴為天子,但畢竟也是人啊!是人就有喜好厭惡。二殿下英武過人,皇上喜歡他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且其又在靖難中屢立大功。有這些因素,想讓皇上完全拋棄私念又豈是輕易可以辦到?故皇上雖已傾向大殿下,但卻仍未下定決心。”

  金忠一陣默然。半晌,方喟然一嘆道:“靜思果然洞悉人心,一番分析,使仆茅塞頓開!”

  “世忠兄謬讚了!”袁忠徹謙遜一笑,又繼續道,“既然判定了皇上的心意,那他為何急召世忠兄回京,也就有了解釋!”

  “還請靜思明言!”

  “這還要從朝局著手。今百官之中,兩位殿下各有擁躉!二殿下這邊,是以丘福為首的燕藩舊將。二殿下久在軍旅,與諸將關係自非同一般,何況其以武功聞名,武人對他也親切,有此二層因素,他們自是支持二殿下;而擁戴大殿下者主要有三。”袁忠徹伸出三根手指頭,道,“一是諸如我與顧成這般當初協助世子留守北平的舊臣,只是我們人數太少,功績地位也不能和丘福他們比,難成氣候;二是歸附的建文朝舊臣,他們大都是文官,本就不喜歡尚武嗜殺的二殿下;何況皇上登基後,二殿下親自主持清洗,其間殺戮太多,歸附的建文舊臣對此敢怒不敢言,但在立儲一事上必然會站在大殿下一邊;其三,則是李景隆、茹嫦、王佐這幾個。他們開金川門迎天兵入京,也算是靖難功臣了。不過二殿下素瞧不起李景隆,丘福他們更不把這些曾經的手下敗將放在眼裡,平日百般羞辱,逼得他們只得另尋靠山,想通過立儲一事,攀上太子這根高枝,以在朝中站穩腳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