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世忠來了!”見金忠進帳,朱棣露出一絲笑容道,“連日大雨,世忠一路辛苦了!”

  聽得朱棣說話,金忠才把眼光從這生員身上收回,跪下行了個叩首禮,道:“謝王爺關心,辛苦點倒也沒什麼。要緊的是不負王爺使命,一百零二門盞口將軍、十八門碗口將軍,皆是李景隆在德州留下的,現已悉數拉到濟南城下,待老天放晴後便可使用!”

  朱棣含笑擺擺手道:“此事暫且擱下,暴雨連綿,火器一時半會兒也派不上用場!”隨即,他又手指那個生員道,“與爾介紹個人,他叫紀綱,是臨邑的貢生,八天前在禹城投效本王!”

  聽朱棣這麼一說,金忠立馬想起來:前幾天在德州時,曾聽回德州傳令的內官說起,在追擊李景隆的路上,有一人直闖軍前,欲毛遂自薦。據說此人不僅武藝高強,還機敏異常,竟連闖過燕軍幾道堵截,直到距燕王馬前僅十餘步時才被馬和他們拿下。當時金忠聽了,還以為這人是聶政、郭解之流的俠客,此時才知竟是一個研習孔孟的貢生!見朱棣如此鄭重其事當著眾人之面為自己引薦,金忠忙也收起先前因其面相不佳而生出的幾分厭惡之心,當即側身向生員一拱手道:“當日紀兄闖陣自效,忠在德州聞知,便對兄台之武功膽略讚嘆不已。今日一見,方知兄台竟是文武雙全之俊傑之士,此番便先有禮了!”

  “豈敢!豈敢!”紀綱知道金忠在燕軍中的地位,見他搶先行禮,趕緊又還了一大揖道,“昨日王爺與在下遍說燕藩英豪時,數次提到先生智謀過人,實乃當世高人。今日得見,綱足慰平生,往後還請先生多多指教!”

  聽紀綱這一番言辭,金忠心中更加驚異——當初自己入燕藩時,有著道衍的大力保薦,可燕王也是幾番考察,足過了一個來月,才納己入府,逐漸引為腹心。眼前這個紀綱投軍不到十日,燕王便毫無顧忌地跟他敘論燕藩要員的短長,這份信任來的也未免太快了吧!

  “紀綱亦通習謀略,世忠將來運籌軍略之時,可讓他從旁襄贊一二!”朱棣含笑對金忠言道,隨即又話鋒一轉,“來日方長,這事以後再慢慢與爾說。今日爾來的正巧,昨日紀綱想了個速破濟南的法子,本王聽了覺得不錯,此番便借著議事的機會說說,世忠可與諸位將軍斟酌斟酌!”說完,他將目光瞄向紀綱。

  紀綱會意,轉向朱棣一躬了躬身,隨即走到大帳左側掛著的地圖跟前。高煦和眾將聽得有速破濟南的方法,個個精神大振,忙都一窩蜂的擠到地圖前。金忠微微一愣,便也踱步湊上。

  可能因是第一次在這麼多高級將領前宣講的緣故,紀綱一開始頗有些緊張。不過他很快便強迫自己平靜下來,指著地圖上的一個方形標識侃侃道:“二郡王、金先生還有諸位將軍請看,這裡便是濟南。濟南城共有四座大門,南面的舜田門接歷山地脈,地勢較高;東之齊川、西之濼源二門,皆處平原之上,地勢平坦;北面的匯波門為水門,正連著大明湖……”

  “這些我們早知道了,哪用你這般囉嗦,直接講怎麼破城便是!”擠在最前面的譚淵是個急性子,見紀綱磨磨唧唧,頓時大為不耐,當即出聲嚷道。

  紀綱笑道:“譚將軍勿急,且聽我說。破濟南的法子便在這地勢上頭。”隨即他又指著濟南上方一條彎彎曲曲的長線道,“這便是大清河。此河雖不比黃、淮,但也是山東境內一條大河。大清河在流經濟南境內時,正好向南一個急拐,然後在濟南正北方五里處又折而向北。這南北變勢之交點便是濼口。此處便是平常時,亦是水流湍急,每年到冬季時,濟南府便要徵集民夫在此加修堤壩,否則到夏天時一旦潰堤,大水便將奔涌而下,直撲濟南……”

  話說到這裡,金忠便已明白,一思之下,他的臉瞬間變得雪白,當即出言道:“莫非你是要……掘堤灌城?”

  “不錯!”紀綱點點頭,興奮地道,“眼下已是五月,離夏至不過數日時光。且這幾日山東大雨不斷,大清河水量暴漲,正是掘堤的良機。我軍可兵分兩路,王爺率大部移至歷山腳下紮營,另遣一將領數千之兵守住濼口,扒開河堤。只要堤一潰,不出三日,濟南便成一片澤國……”

  “不可!”紀綱正說得眉飛色舞,忽然一聲大喝響起,將在場眾人嚇了一跳。眾人側目一瞧,金忠已是滿臉怒容,一雙眸子死死瞪著紀綱,似乎要冒出火來!

  “先生為何說不可?某覺得這法子不錯啊!”紀綱還未說話,旁邊的譚淵便楞乎乎地問道。

  “胡說!”金忠狠狠瞪了譚淵一眼,遂又轉向紀綱道,“濟南乃山東省會,城中庶民不下十萬。若是灌城,這十萬黎民奈何?”

  紀綱這才明白了金忠反對的原因。暗譏這位燕軍軍師迂腐的同時,紀綱呵呵一笑道:“先生方自德州來,或許不知,如今城中壯丁,早已被悉數徵發上牆,同南軍一起抵禦我軍。我軍之所以連攻濟南不克,便是這幫庶民拼死抵抗之故。由此可知,濟南一城,已死心黨附奸佞,抗拒天兵。其既已不為民,吾又奈何以民視之?”

  “一派胡言!”金忠仍是一副怒髮衝冠之態,當即駁道,“濟南士民十餘萬,其中守城者能有多少?頂多不過兩三萬而已!其餘老弱婦孺可有登城?且即便是壯丁,爾又怎知其抗拒我軍乃是發自內心?焉知其不是受南軍裹挾之故?大水灌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縱南軍當死,闔城庶民何過?當遭此大劫?”說到這裡,金忠越想越氣,又補了一句道,“此策陰損太過,有傷天和,爾出此下策,欲置王爺於何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