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見李增枝滿臉沮喪和恐慌,馬和心中暗喜,但表面上仍不動聲色道:“不過我家王爺心存慈悲,不欲岐陽王之澤二世而斬!故特派我來,給你兄弟二人指點迷津。都督與曹國公若能遵從,不僅榮華不失,還能立下大功,將來之顯赫,甚至在當年岐陽王之上!”

  “啊!”猶如一個將死之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李增枝眼中冒出希冀的光芒,但其中也蘊含著一絲迷惑——能免遭大厄已是萬幸,這更加顯赫又從何談起?

  似乎瞧出了李增枝的迷惑,馬和從容又道:“白溝河一戰後,乾坤已經易勢。朝廷從此元氣盡喪,我燕藩則聲威大震,如日中天。現我軍上下眾志成城,天下無人能敵。可料想,只要我家王爺揮師南下,不多時便能飲馬長江、直搗京城!值此之際,都督與曹國公若能幡然悔悟,助我家王爺一臂之力,將來靖難功成,王爺豈能不論功行賞?而此番統兵北伐之過,也能盡數抹了!”

  馬和一講完,李增枝頭一個反應便是——這不還是要我們投降嗎?不過再轉念一想,又不太對。馬和已有言在先,不要他們卸甲投降,那他口中的“一臂之力”應就是暗助了。想到這裡,李增枝心中打起了小算盤:白溝河一戰過後,不管戰局如何發展,李景隆必然會被罷免,並會被追問罪責。雖然有耿炳文之例在先,李景隆未必會被下獄,但罷官奪爵肯定是免不了的,而自己也難逃追責。不管怎麼說,李家的榮耀,到現在已經灰飛煙滅了。想到這裡,李增枝心中說不出的難受,他實在不敢想像自己的光環被剝得一乾二淨,在世人唾棄聲中夾著尾巴活一輩子的悲慘情景。

  但馬和的話,又給了他一個新的希望。李家在建文這邊已輸得是一乾二淨,要翻身已是千難萬難。可若換成燕王登基呢?真按馬和說的,幫燕王一次,留下個人情,那將來燕王真的“靖難”功成,自己兄弟二人也算是“有功之臣”了!

  若在以前,李增枝絕不會想到燕王能成事,畢竟朝廷與燕藩的實力相差太過懸殊。可現在卻不同。李增枝很清楚眼下的局面:現在南軍情況慘不忍睹。別的不說,就是那十三萬京衛精銳,現在已只剩下三萬不到。再加上之前的幾場大敗仗,不誇張地說,朝廷的元氣已經大喪,已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雖然馬和說的揮師南下,飲馬長江多少有些誇張,但燕藩從此有資格與朝廷分庭抗禮,卻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假以時日,燕王打敗朝廷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己與哥哥李景隆正是造成燕藩這種局面的罪魁禍首。想到這茬,李增枝臉上一陣發燒。但他很快又平靜了下來,往事已矣,追悔莫及,當下最重要的是給自己兄弟倆找到新的出路!想到這裡,李增枝終於怦然心動。

  不過李增枝也不是傻子,馬和雖不強迫自己哥哥率眾歸降,但他既然開出這麼誘人的價錢,那即便僅僅只是“暗助”,其索取也必然十分驚人。強捺住心中的驚喜和不安,李增枝小心問道:“那燕王殿下到底要我兄弟做什麼?”

  “其一,徐四小姐之事,你們應緘口不言,絕不許被朝廷知曉!”妙錦被救後,已說了在增枝面前說漏嘴之事,加上其闖稅客司官衙時透露出的種種詭異,此時朱棣已猜到李家兄弟可能知道她與燕藩的關係,故欲堵住他二人的嘴。

  “這個可以!”李增枝當即點頭。徐妙錦已經被救走,他無憑無據,自然不能再把她怎麼樣。何況以他兄弟現在的境況,再去招惹徐家,純屬自己找死。

  “其二,德州之地,我燕藩必收入囊中。曹國公若果真欲與燕藩修好,則應主動讓出。不過城中兵馬,你們盡可帶走!”

  李增枝心中一凜。燕藩還是非取德州不可!不過與自己之前所想不同的是,燕王只要城池,並非要這城中殘存的近十萬將士的性命。有了這一條,李增枝自忖也能說動李景隆。畢竟以德州現在的情況,雖不能說完全無一戰之力,但果真要據城抵抗氣勢洶洶的燕軍,那也是凶多吉少。在這種情況下,為保這十萬將士性命而退出德州城,這樣的說法無論是自己之於李景隆,還是李景隆之於朝廷,都能交待的過去。想到這裡,李增枝重重點了點頭。

  “其三,經我探明,德州城內現存糧約七十萬石、肉乾五十萬斤,餉二百萬貫,另各類器械輜重無算,此皆需小心封存,由我軍接管!”

  “不行!”李增枝斷然拒絕。緊接著,他又意識到自己態度有些過火,忙賠著笑臉解釋道:“馬公公你也知道,凡避敵讓城,糧草等物需或攜或焚,不能留以資敵,這是兵家之常理。我軍退時將這些物事完好無損的留下,將來朝廷必然會認定哥哥暗結燕藩。如此之事,我哥哥豈會答應?”

  “糧餉輜重必須留下!”馬和的態度也很堅決。看著李增枝可憐巴巴的眼神,馬和輕蔑一笑道:“也不瞞都督,就德州這十萬殘兵敗將,在我家王爺眼裡根本不值一掃。他老人家之所以願放曹國公退兵,為的便是這些糧餉。若曹國公不願答應,那也好說,待我家王爺一到,兩軍兵戎上頭見個真章便是。只是到時候都督和曹國公可別後悔!”

  聽馬和語含威脅,李增枝一時慌了神,但留糧餉一事畢竟干係太大,很難遮掩過去,因此儘管他心中焦急,但也不敢輕易松這個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