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權渾身一哆嗦。以他的聰明,又豈能不明白金忠這番話的狠毒用心?這是要把他牢牢綁死在“靖難”戰車上啊!

  朱權被朱棣從大寧挾持到北平,本就是心不甘、情不願之事。故打第一天起,他便小心謹慎,儘量別和燕藩的靖難發生太多關係,也好留下一條後路。所以今日朱權雖受朱棣“邀請”,一起接見高巍,但從一開始,這位寧王便有意態度漠然,想通過此舉讓高巍明白自己附燕,實是受脅迫所致。

  可金忠之言,卻猶如一把大錘,瞬間便將自己的如意算盤砸了個粉碎!這奏本豈是寫得的?白紙黑字,一旦送到朝廷,建文必認定自己黨附燕逆,死心反叛!到時候自己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臭算命的,好歹的心計!”朱權心中狠狠罵道。

  想到這裡,朱權扭頭看了看朱棣,朱棣也正好側目過來。四目交會,朱權心中一凜。朱棣儘管面色溫和,眼中卻毫無掩飾地透露出期望之意。朱權立刻反應過來:金忠的話,其實就是朱棣的意思。今天讓自己過來,就是為了徹底拉自己下水!

  朱權何等伶俐!他腦筋飛轉,馬上弄清了形勢:眼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想不寫也不行了!

  想到這裡,朱權苦笑一聲對朱棣道:“不想小弟的那點微末道行,竟能入世忠的法眼。既然大兄不便動筆,那我便勉為其難了。只是筆劃間若有不周整之處,還望大兄勿怪!”

  朱權的痛快倒讓朱棣有些意外,他原先以為要好好的威逼利誘一番,才能夠懾服這位心猿意馬的弟弟。大喜之下,朱棣當即起身,對著高熾兄弟高聲叫道:“還不趕緊拿筆墨來?著爾等親自伺候十七叔揮毫!”

  高熾鋪紙,高煦磨墨,在朱棣口授大意下,朱權詳加構思,斟詞酌句。不到半個時辰,一道洋洋近兩千言的奏本便已寫好。

  待大功告成,朱權從頭瀏覽一番,覺得滿意了,方起身呈給朱棣。朱棣接過奏本,馬上仔細閱讀起來:蓋聞天下之至尊至大者,君與親也,故臣之於君,子之於父,必當盡其禮者,蓋不忘其大本大恩也。故臣之於君則盡其忠,子之於父則盡其孝,為臣而不忠於君,為子而不孝於親者,是忘大本大恩也,此豈人類也歟?

  ……

  想惟太祖高皇帝以諸子出守藩屏,使其常歲操練軍馬,造作軍器,惟欲防邊禦寇,以保社稷,隆基業於萬世,豈有他哉?其奸臣齊泰等不遵祖法,恣行奸宄,操威福予奪之權,天下之人,但知有彼,不復知有朝廷也。七月以來,詐令惡少宋忠、謝貴等來見屠戮,為保性命,臣不得已而動兵,宋忠、謝貴俱已就擒,已具本奏聞,拱候裁決,到今不蒙示諭。齊泰等又矯詔令長興侯耿炳文等領軍駐雄縣、真定,來攻北平。臣為保性命之故,不得已而又動兵,敗炳文所領軍馬,生擒駙馬李堅、都督潘忠、寧忠、顧成、都指揮劉遂、指揮楊松等。奸臣齊泰揭榜毀罵,並指斥太祖高皇帝,如此大逆不道,其罪當何如哉?十月六日,又矯詔令曹國公李景隆等總兵領天下軍馬來攻北平。臣躬率精銳,盡殺敗之,李景隆夜遁而去。若此所為,奸臣齊泰等必欲殺我父皇子孫,壞我父皇基業,意在盪滅無餘,將以圖天下也。此等逆賊,義不與之共戴天,不報此讎,縱死不已。今昧死上奏,伏望愍念父皇太祖高皇帝起布衣,奮萬死不顧一生,艱難創業。分封諸子,未及期年,誅滅殆盡。俯賜仁慈,留我父皇一二親子,以奉祖宗香火,至幸至幸。不然,必欲見殺,則我數十萬之眾,皆必死之人,諺云:一人拼命,千夫莫當。縱有數百萬之眾,亦無如之何矣。願體上帝好生之心,勿驅無罪之人死於白刃之下,恩莫大也。儻聽愚言,速去左右奸邪之人,下寬容之詔,以全宗親,則社稷永安,生民永賴。若必不去,是不共戴天之讎,終必報也。不報此讎,是不為孝子,是忘大本大恩也,伏請裁決。?

  “好!”朱棣看完,當即出言贊道,“十七弟不僅書法好,文筆也是一流!此文有理有據,感人肺腑,且又氣勢磅礴,甚合吾意!”

  朱權在這道奏本依舊沿用了燕藩一貫的老套路,無非大駁建文削藩之策,並將一應責任推在齊泰、黃子澄等“奸臣”身上,請皇帝“誅奸臣”、復祖制云云。但與以前上奏不同的是,有了連戰連捷的資本,此次奏本中的語氣與以往迥異。朱權在本中詳細列出了燕藩半年以來的輝煌戰果。這就明顯帶有恫嚇朝廷之意了。而這,也正是朱棣所正想要的——說軟話你皇帝不愛搭理,那老子就來點兒硬的!就算你建文死扛,朝中大臣總也有被嚇到的!這對在朝堂上製造分歧也多少有些用處。

  “權弟不僅書法好,文言亦如此精熟,以前為兄還真是忽視了!”朱棣大肆誇獎一番,接著話鋒一轉又道,“既然如此,往後我燕藩文告,奏本之類,便盡交由權弟總理,也算你奉天靖難之一大功勞。你看如何?”

  “卑鄙!”朱權心中一陣怒罵,不過臉上卻馬上擠出笑容道,“既然大兄有命,弟弟又豈能不從?一切任由大兄安排便是!”

  “好!”朱權今天的表現讓朱棣感到十分滿意。待將這位十七弟又誇讚一通後,朱棣與郭資等人商討了會兒北平政務,便命其餘人散去,僅留下道衍、金忠以及張、朱、丘三大將等一眾心腹密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