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天下朝之後,老陳王派人送去鎧甲,戈矛。

  三天之後,宇文博城外點兵,眾軍士都知道此行苦寒,沒什麼油水,且有命去,無命回。願意隨同他出征的,僅有兩千人。

  這個結果,無疑是老陳王最喜聞樂見的。他的近侍匯報後,在宇文博誓師大典上,派人送上御酒,作為撫恤。

  兩千軍士飲罷御酒,辭別老陳王,拔營往胡州陵縣而去。

  幾月艱辛跋涉,到了胡州,軍士不能適應寒冷天氣,傷病增加,又趕上大雪封山,行軍進程減緩數倍。

  前後耗時半月有餘,才趕至陵縣。

  從王都越州到胡州陵縣,兩千人日夜兼程,疲累不堪,傷病累累。

  還來不及做任何休整,火光通天,山賊下山了。

  宇文博不愧是帶過兵的,有大將風範,當機立斷,兵分兩路。

  點了一百人在此安營紮寨,三百人留守後方,傷病過重的,也留在營地休整。自己帶領剩下的人,救助各個村莊的百姓。

  宇文博不過是,為救一位,被困在黑刺火海里的孩子,撲滅黑刺上的火,也意外因此救下了楊靜嫻。

  在楊靜嫻的眼中,那位英勇善戰的人類將軍,雖然縱馬跳過黑刺,抱了孩子離開去,沒有留給她,哪怕一個眼神,可是時隔多年,她依然記憶猶新。

  而她對於宇文博的影響,也始終留在那個雪夜,任年月如何更替,都無法抹滅。

  楊靜嫻不堪灼燒,終究暈了過去。

  等她再次醒來,也不知道過了多久。

  她唯一能確定的,是那夜一定經過一場,血雨腥風的廝殺。而她的恩人,運籌帷幄,旗開得勝了。

  因為,她再次看到的,只有村里剩下的山賊屍體,還有恩人的部下收拾著戰場。

  她只在火光的映襯下,看到他的側臉,甚至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來自哪裡。

  曾經高僧點化她時,就說過,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他有恩與她,還是救命的恩。

  等到年滿十年,禁錮破解開來,她一定化了人形,去尋他,去報他的恩情。

  宇文博的無意之舉,救了楊靜嫻,也從此開始他們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萬般愁緒。

  那晚,宇文博小試牛刀,便旗開得勝。

  之後,率領一千多人,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摧毀雪山上所有的山寨,斬殺山賊無數,俘虜兩百,其中頭目十人。

  剩餘活口,力不能敵,逃至晉國,不敢再犯。

  宇文博立下大功,按照老陳王聖旨,只要他能活著回去,即是太子無疑。

  可能這一路上,直至摧毀山賊窩點,都太順利,導致他大意,差點為奸人所害。

  軍中一名伍長,是太尉買通,派來謀害他的人。

  伍長身份低微,總也沒有找到靠近宇文博的機會。

  等到了陵縣,宇文博即刻踏上戰場,形影更加難以捕捉,伍長計無所出。

  他混跡在軍隊中,大戰之後,終於等來機會。

  剿匪的幾天中,宇文博從未休息,此下困極,收拾戰場,清算傷亡和餘孽的事,他全部交給了先鋒,自己回到帳中歇下。

  多數軍士在外,營地只剩下老弱病殘,中帳守備微弱,正是伍長下手的好機會。

  早在離開越州前,太尉就為他備好□□。

  此毒名為鷹狼毒,聽說鷹狼毒惡狠,遇血即融。中毒之人,生不如死,沒有解藥,就是大羅神仙都救不了。

  此毒還有一個妙處,便是中毒之人初始,並不會有任何徵兆。

  一月後才會發現身體不適,此時仍不會立即死去,只會拖著奄奄一息的病體,度日如年的熬過三五月後,才一命嗚呼。

  鷹狼毒可謂是最佳的選擇,既不會讓人懷疑到自己的身上,又能讓宇文博在死前,受盡折磨。

  趁著宇文博睡熟,伍長偷偷摸進中帳,將鷹狼毒,倒在宇文博左臂的傷口上。

  親眼看見□□順著傷口處殘血,融入宇文博的身體,伍長便算完成太尉的使命,偷偷溜出中帳。

  可惜,伍長被錢財蒙蔽雙眼,太尉是何人,怎麼會留下謀殺王子的把柄。

  太尉能提供鷹狼毒給他,自然知道其中的妙用,給宇文博用之前,當然先用在了他的身上。

  伍長之於太尉,不過是多月後,陳國又一具屍體罷了。

  太尉收到伍長飛鴿傳信時,大喜。

  他助王上除去眼中釘,肉中刺,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此後的人生,勢必成為陳國上下,舉足輕重的人,更為顯赫。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精明一世的太尉,還是漏算一條。

  他忘記了,鷹狼毒來自塞外,而宇文博曾經領兵西北,在塞外駐紮多年,他對鷹狼毒,可比太尉了解的更多。

  宇文博知曉自己中的是鷹狼毒後,並未聲張,正好,他可以來個將計就計。

  返回越州的路上,宇文博毒發,一受寒,就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一副命不久矣的模樣。

  軍報和宇文博重傷的消息,一併傳回王宮,還委婉地表達了宇文博將不治身亡,告知老陳王安排後事,做好準備。

  老陳王心裡是釋懷了,表面上卻不得不悲痛欲絕,獨愴然而涕下。

  兩月後,宇文博回到王都,已經被鷹狼毒折磨的瘦骨嶙峋,渾渾噩噩,不成人樣,終日纏綿病榻,已經沒有清醒的時刻。

  明眼人都清楚,他剩下的日子,都是按天算了。

  宇文博歸朝後,老陳王親臨,見過他一次,確如探子所報,其命不久。

  他有言在先,且宇文博也是將死之人,當即放心大膽,大手一揮,命宗廟取出聖旨,頌於朝堂,昭告天下。

  朝上文武大臣跪成一片,三呼王上萬歲,太子千歲。

  退朝後,聖旨由老陳王近侍,親手送到宇文博府上,逐字逐句讀給宇文博。

  立太子一事,便形成定局,板上釘釘,覆水難收了。

  一月後,太子府上進宮來報,太子已經水米不進。

  老陳王沐浴齋戒三日,除去鞋襪,徒步到護國寺,為太子祈福。

  宮外傳的家喻戶曉,民間甚至編了歌謠,歌頌老陳王的愛子美德,列國也說老陳王不避諱太子重病,堪當列國表率。

  當這些讚美之詞,傳到老陳王耳朵里時,簡直是意外之喜。

  老陳王在後宮內自誇,此次不僅平定了陵縣,還除了眼中釘,且收穫民心,留下美名。

  派宇文博出征一事,可謂是一石三鳥啊

  然,老陳王高興了沒多久,太子府上又來人了。

  這次,說的卻是老陳王親自祈福,感動上蒼,太子的病有了起色。

  民間又跟著傳的轟轟烈烈,都說老陳王哀感天地,才救了太子一命。

  老陳王這回是啞巴吃黃連,有苦卻不能訴之於口,苦悶鬱積於心。

  偏偏還不好作罷,裝作不知道,畢竟天下人都看著呢,面子上也得派了御醫前去瞧瞧。

  每天,御醫回宮跟老陳王匯報的,不是太子病情好轉,就是太子已經能下地走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