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但聽方伯的意思,這次案子與黨錮之事有異曲同工之處?」重新坐回去的司馬懿驚得心跳難止。

  「這是自然。」董昭依舊從容以對。「但你著實不必驚愕,須知所謂政治,最重要的便是人事,是跟緊步伐……桓靈二帝,尤其是靈帝的黨錮,雖然也是為了爭奪人事之權,但爭取的根本卻是為了讓自己舒坦;而咱們燕公呢,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有自己的規劃,有自己的理念的,他奪人事,是為了自己的治政理念能夠暢通無阻!」

  司馬懿微微頷首,儼然是想到了河東王屋山下,自家那位燕公的那番話語。

  「而且我再問你,桓靈二帝用來奪人事的屬下,都是些什麼人?閹宦而已!摒除的是什麼人?而咱們燕公呢?」就在司馬懿失神之時,董昭再度連番追問不及。

  「是……」司馬懿回過神來,本能欲答,卻居然不能言,然後旋即面色漲紅,失態一時。

  「想明白了?」董昭終於失笑。「你以為燕公眼裡的自己人是誰?是河北人?是公孫氏宗親?是鄴下大學學子?是那些隨他多年的功臣元從?都不是!燕公眼裡的自己人,是能堅持他的法度,維繫並能助力推動他的新政,從根子上改良這個天下之人!以你在燕公身側的位置,應該早就聽過咱們燕公本人的某些表態了吧?卻為何不願信呢?」

  司馬懿神色慌亂。

  「燕公的志向對別人而言可能還有些雲裡霧裡,可對你我來說他難道曾做過遮掩嗎?燕公心裡是有一整套治政方略的,那便是結束戰亂的同時,通過度田、均田消除世族、豪強,建立一個寒門小戶,並以科舉進仕途的天下!」董昭那張黑胖的臉上愈發笑意明顯。「而且燕公的氣度,是超出一家一姓之私的!」

  「……」

  「譬如靖安台一事的濫觴,也就是燕公斥責郭嘉一事,真的是郭奉孝失寵了嗎?不是!」一陣涼風出來,董昭忽然起身,昂首負手踱步向外,立到了門廊之處,然後口中不停。「所謂斥責郭奉孝,只不過是其人此舉確實有些違制罷了,只是礙於自己之前任性殺了呂布,不好大肆斥責而已。至於有些人說,郭奉孝真正惡了殿下的,乃是其人太過急切,與殿下寧可走得慢幾步,也不可偏頗之策有所牴觸……這就更是胡扯了。」

  「咱們殿下心中明白著呢,郭奉孝處在那個位置,此舉本意是好的,是為了讓天下早一日統一。而且蜀地那個亂局,眼見著是個人都被權力迷了眼,也說明戰事一久,人心確實會淪喪。換言之,燕公心裡比誰都清楚,郭奉孝和他本質上還是力氣往一處使的,並不是什麼異己,區區不協,他能容忍!恐怕,郭奉孝也懂得這番道理,才會如此放縱的!」

  「但有些人就不懂這個道理了!」

  司馬懿本能的咽了下口水。

  「這些人,有的是中原新降的士人,有的卻是久隨燕公的河北豪門世族,有的是為了做官,有的是純粹不滿於新政……但卻有一個共通的短處,那便是目光短淺,自私自利!這些人,總以為在燕公眼裡,所謂天下易鼎之勢,以燕覆漢之舉,公孫氏登基稱帝之為,才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這叫以小人之心,度英雄之腹!不像我,早十幾年就知道這位燕公是個英雄了,所以從未犯過如此荒唐之錯!」

  司馬懿已經面色蒼白難持了。

  「於是,當這些小人眼看著益州三月落下,天下大勢不可逆了,便再不猶豫!他們自以為自己是士人,能掌握了輿論,便趁機鼓譟生事,喋喋不休,借天命之論,德承之威,吵吵嚷嚷,只是試圖握住這個天賜良機,與燕公做個交換……你信不信,若燕公給他們官做,稍微放緩下新政,他們馬上會轉過身來,鼓吹燕公的聖德!催著燕公早日登基,早日稱帝!早日以公孫代劉!早日以燕覆漢!」

  「仲達,你說這些人的舉止,是不是像昔日洛陽市井中的某些無賴方士,乃至於無賴乞丐一般,看到別人成婚了、建新房、開新店了,便上門說這個不吉利,那個不合適,等別人給了錢,便立即大吉大利了?」

  說到這裡,黑胖的董昭轉過身來看著雙手發顫的司馬仲達,笑的難以自抑,幾乎要笑岔了氣。

  「但是可惜啊!這群無賴不知道的是,燕公根本不在乎這個!他在乎的恰恰是那些人不滿的東西!可惜仲達了,你前途大好,怎麼就有一個喜歡跟著別人當乞丐的蠢弟弟呢?你家兄弟八個,這讓燕公以後怎麼看你們兄弟?」

  司馬仲達想要起身,卻只覺得腿軟。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白日還是稍顯悶熱的秋老虎,到了夜間便忽然清涼起來。而就在董昭向司馬懿傳授著自己最珍貴的人生經驗之時,銅雀台上,早就通過靖安台密報知道此事的燕公公孫珣卻絲毫沒有在意,反而是捧著一個白瓷杯,立在一處稍顯矮小的望台之上,看著遠處銅雀台下的萬家燈火神情愜意。

  「父親大人。」

  就在此時,燕公長女公孫離忽然出現,並為自家父親帶來了一壺新的暖茶,沏茶完畢,其人順勢捧杯詢問。「這麼晚了,父親大人在看什麼?」

  「在看天下。」公孫珣接過茶來品了一口,微微回頭笑答。「你家大人的天下!」

  ———我是無恥的分割線———

  「若司馬懿、諸葛亮、王粲之後進,時人皆曰:司馬懿承董昭之才德,賈詡之克己;諸葛亮行呂范之恢廓,王修之忠貞,荀攸之縝密;唯王粲只得王象之文學。」——《世說新語》.識鑒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