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喚冀州牧董公仁來此!」

  立在門前的司馬懿心中一跳,卻不敢怠慢,即刻與馬岱一起出列俯首稱是,旋即,自有義從軍官匆匆去傳召董昭。

  這個時候已經是傍晚日落時分了,消息傳給董昭自然已經天黑。

  實際上,義從根本就是兵分兩路,一面去就在銅雀台範疇內的州牧官寺尋人,一面則往董昭位於銅雀台附近的宅邸處堵人,最後果然在宅邸門前尋到對方。而此時,天色已經徹底黑了下來。

  不過越是如此,董公仁越不敢怠慢,甚至還有一絲竊喜……他這個人一方面才能極為出眾,民政謀略俱佳,但另一方面卻也從不諱言尋求高位,素來為清正之士鄙夷。

  不過人家董昭也不在乎,他素來最在乎的,乃是身為開國第一代功臣,很多時候傳統官場升遷手段是沒用的,大家得論資歷和功勞……以及所謂『聖眷』。而其人後發至此,儼然在七相中前三相這個層面上顯得有這麼一點點底氣不足,一次出任也是代行,偏偏身側身後還有程昱、荀攸、鍾繇,以及兩位公孫氏宗親等優秀人選虎視眈眈,那就更讓人難受了。

  而如今公孫珣不顧天黑召喚他去,他對政局又素來洞若觀火,自然是心中立即有所猜度,並喜上心來了……做官嘛,首相就得跟緊上頭的步伐才行,這事他樂意去辦。

  「有件事情想請公仁去辦。」華燈初上,公孫珣在內閣靜立無言,一直等到董昭到來方才回頭,卻只有三言兩語交代而已。「馬上九月中旬鄴下大學就又要射科取策了,你也知道,以糊名考試代替察舉制度乃是燕國之根本大政……任何人,無論籍貫、出身,只要能過入學試便可入大學,大學期間能過日常基礎科目考核便可參與一年兩次的射科取策,出仕為官為吏……這麼做,要的就是儘量摒除虛名影響,摒除家世加成!是吧?」

  「是!」董昭小心俯首,聽得愈發仔細了。

  「但現在孤聽說有這麼一群人,既有鄴下大學的年輕學生,也有非是鄴下大學的士子,本來也算是一群青年才俊,卻偏偏不安心學業……更有甚者,彼輩常常聚會於鄴城與銅雀台之間的繁華地段,整日飲酒作樂,指點江山,說朝中這個政策不好,那個官員無德……這倒也還罷了,年輕士子嘛,不說這個說什麼?但偏偏他們還仿效著之前靈帝時的光景,定期聚會,點評年輕士子,說此人是河內第一,彼人是徐州第二,再度鼓吹起家世、孝德,並以此二者貶斥考試,攻訐出身素寒的學子,此風難道可以漲嗎?」公孫珣忽然揚聲再問。「你身為冀州主官,知道有這回事嗎?」

  燭火飄搖的內閣中一時肅然,很多文書和義從已經許久沒見到公孫珣用這種語氣來說話了。

  不過,被質問的當事人卻並不以為意,恰恰相反,董公仁心下徹底明悟,反而即刻俯首稱命:

  「據臣所知,是有這麼一撥人。」

  「說來。」已經站立了一個下午的公孫珣終於負手回到了自己的座中。

  「回稟殿下,」董昭轉過身來,侃侃而談。「彼輩一開始多只是中原、兩淮新降之地的年輕人,很多之前便已經出仕了,但因為是降人,且有鄴下學子紛紛通過科考入仕,南下代替了他們……哦,還有一些本是長安朝堂上的人,也多類似,所以才不得不紛紛來此,試圖在鄴下尋個出路。然後偏偏又才學不佳,或者是不適應鄴下教材,很難再度出仕,這才起了怨懟之心,開始聚眾生事,只是因為平素有名,所以又引來了不少鄴下學子的參與。」

  「這倒與當年初定三輔,三輔本地人貶斥幽州的狗皮帽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公孫珣忽然失笑。

  「殿下所言不錯。」董公仁繼續侃侃而對。「曹孟德和劉玄德雖然也仿效殿下行新政,但多隻重眼前,而稍忽視將來長久之策,屯田、度田還好,可其他地方……尤其是在用人方面,所謂科考基本上是空架子,本質上還是靠親友舉薦。如曹孟德刻意舉用寒門,劉玄德不計出身,多少還是看個人機緣。故此,這些人來此行此事,一開始本質上還是求官碰壁,還是因為殿下沒有用他們,所以不免存了怨懟之心,並藉此希冀於得到達官顯貴,乃至於殿下本人的注意。」

  「孤倒是真注意了。」公孫珣緩緩頷首,似乎並沒有置什麼可否。「其實也算是人之常情,攤誰身上也都會有怨氣的,我也不該太過理會的。只是這些人為何能在鄴下久駐?為何他們臧否起人物會真正形成輿論?為何會有鄴下官員受他們影響?這些事情,你身為一州之方伯,要負起責任來!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然後正式匯報過來。」

  「臣失職!」董昭心下愈發醒悟,連連應聲。「請殿下與臣數日,臣保證在今秋射科取策之前將此事調查清楚!與殿下及天下一個交代!」

  「去吧。」公孫珣的聲音格外縹緲。

  就這樣,召見完董昭後,燕公公孫珣便沒有再耽擱什麼,而是即刻解散內閣,並直接回後方位於銅雀台上的燕公府邸方向去了,內閣常駐的黃閣文書與白馬義從中不當值的文武職屬軍官們也紛紛離去。

  其餘人且不提,只說司馬懿回到位於銅雀台東面的官宅內,連衣服都沒換便枯坐於廊下許久,心中猶疑不定……而半晌之後,其人到底是一聲嘆氣,卻又兀自起身,換成了常服,然後匆匆出門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