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此倒也……」王異接過陶碗,轉身扣在一側案上,回過身來上榻,卻又不禁好奇。「只是夫君與你那同學一別多年,又怎麼看出他心中其實焦躁不堪呢?」

  蔣干此時已經緩過氣來,卻是一時失笑搖頭,然後伸手在懷中抱住愛妻:「阿異可曾聽過一句話?」

  「什麼?」

  「曲有誤,周郎顧。」

  「這是什麼話?我如何聽得?」

  「這正是一句你註定不曾聽得,我卻耳熟能詳之言語……這個周郎就是我那同學公瑾了。」蔣干坦然道來。「阿異,我再問你,你覺得你夫君姿色如何?」

  王異雖然無奈,卻也只好奉承:「夫君自然是最出眾的。」

  「我雖稱不上是最出眾,但也稱得上是容貌上等。」蔣干苦笑一聲,抱著妻子肩頭緩緩言道。「而且自幼有神童之稱,故此當年少年時分,自然是驕傲自得……但是,等到束髮讀書之際,遇到了這個周公瑾,卻瞬間從寶珠變成了魚眼。」

  王異聽得有趣,便在丈夫懷中催促:「如此說來,那周公瑾真是天下難得的人物了?」

  「這是自然。」蔣干坦誠以對。「周公瑾這個人,首先是家門極高,他們周氏是出過三公的,乃是揚州第一高門;其次,是他本人確實容貌俊俏,風流倜儻;其三,卻是他這個人聰明至極,經書武藝,兵法音律,一觸既通……家門不如他,容貌不如他,才學不如他,只有嘴皮子比他快些,那我在他面前豈不正是一個魚眼睛嗎?」

  「且說什麼是曲有誤,周郎顧。」

  「是音律……公瑾這個人音律上造詣是極高的,而當時我們在廬江趙公門下讀書,趙公仿效當年馬公的故事,常常在講學時叫使女舞蹈吹奏於兩側……大多數時候,公瑾是目不斜視,一心聽講的,但一旦曲目吹奏有誤,公瑾卻會是第一個發現,然後扭頭相顧之人。」

  「這倒是有些趣味……」

  「不僅是趣味……其中有些使女一次偶然出錯後,發現能得周郎一顧,便常常忍耐不住,故意出錯,引公瑾去看她們,而公瑾偏偏音律造詣極高,又往往是在專心聽講之時聞得差錯,所以總是出於本能去看……到後來,許多使女都仿而效之,動輒故意出錯,以至於音律不協,逼得趙公直接棄了這種仿效。」

  王異直接笑出了聲。

  而言至此處,蔣干卻忽然一時黯然:「那日在郯城,我們宴飲之時,便又見到了這種把戲……可彼時連我都聽出來的曲誤,周郎卻連顧都不顧了。你說,若非是為時局所壓迫,心中焦躁,他又何至於如此呢?也就是那時開始,我心中也忽然醒悟,亂世如此,像公瑾那種超俗之英傑,也要為大局所困,而即便是為大局所困,卻還是傾心招待於我。受人如此待遇,我身為同學,又何必再存庸俗之心呢?所以三日間,雖然他公事、軍報都沒有避諱我,我卻主動避諱了過去。本以為這樣可以心無旁騖,了無牽掛,一走了之。但一想到明日將行,再難相見,且其人前途多舛,不免心中為他憂慮。」

  言罷,蔣干愈發黯然,卻是沉聲靜聽夜雨,一時無言。

  王異思索一陣,眼見著自家丈夫一直沒有睡意,卻是輕聲開口:「其實,我也有一言,想告訴夫君……」

  「你我夫婦之間,何至於此?」

  「其實今日夫君為審公寫信時我便想說,審公想在徐州尋人,而徐州第一世族下邳陳氏,正是他的至交所在,可他沒有寫信請陳氏替他尋人,反而讓夫君幫忙……這是為了什麼?」

  「這是為了避嫌,也是公私分明,更是情誼所在。」蔣干脫口而出。「想審公連多年前一個故人的離散家屬都能記得,又如何會不記得陳氏?只是陳氏當日首鼠兩端,早已經惡了殿下,當此局面,審公最好的處置便是公私分明,將來才有資格以私人身份在殿下做出處置之後,再為陳氏料理事後局面……」

  言至此處,蔣干早已經心中醒悟,卻是忍不住拍了拍自己妻子的後背,復又一時感嘆:「我只以為審公嚴肅剛正,卻不想竟也有如此胸懷,竟然以此事來提醒我。更不想,阿異你比我這個神童聰明太多!人生得妻如此,更當珍重!」

  窗外雨水綿綿,剛剛二十歲的王異,直接面紅耳赤。

  ————我是聰明太多的分割線————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漢末,太祖伐南,瑜為徐州大將,統東海,將有籌謀向北,事正密,同窗蔣干,奉命南使,歸過東海。瑜以舊交,掩事而與之攜手同游,食則同席,臥則同塌,曾不失態。及宴中有使女曲誤,而不得顧,干恍然知瑜難,乃不言,只相辭而去,瑜亦知干意,亦不言,唯臨沂水相別。世稱二人雅量,遂有曲誤之交。」——《世說新語》.雅量篇

  第十三章 舊友南行雨紛紛

  八月初,青徐一帶的秋雨愈發頻繁無度。

  情況非常糟糕,因為這意味著青徐地區的秋收減產已經成為定局,而且很可能是大面積減產,至於減產在農業社會中的嚴肅意義,就不必多言了。幾乎可以想像,這個糟糕的秋收期之後,本就處於軍事對峙狀態的青徐地區會出現什麼亂子。

  不過,從另一個比較偏門的角度來說,這似乎也是一件好事,因為這種情形下,軍事行動的效率似乎會大大降低……雨水、山區,平行穿過琅琊郡、東海郡的兩條大河暴漲,再加上物資的缺乏,似乎讓琅琊一帶失去了爆發大規模戰鬥的可能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