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今晚來不及了

  rt

  疲憊的利害,現在剛剛打起精神來開文檔,晚上不要等了。

  特告知。

  《覆漢》今晚來不及了

  第八章 漢室諸公鳴玉佩

  扔下這個意圖博名或者真心覺得炎漢有天命,但反正只是個腐儒的老者,衛將軍公孫珣繼續沿河西行不止。

  儀仗七月十一到達函谷關,七月十四到達陝縣,七月十七便到達了潼關,此時已經有得到訊息匆匆迎面而來的朝廷使者了。

  而七月十九,衛將軍進入華陰匯集了徐榮所部後,卻稍作停頓,一來是在此召見了王修、賈詡、鍾繇三名關中留守,二來是公孫大娘壽辰的名義稍作勞軍和賞賜。

  就這樣,一直等到七月二十五,萬騎奔騰,簇擁著衛將軍的儀仗,方才在長安眾臣的翹首以盼或心緒不安中浩浩蕩蕩過驪山直奔長安而來。

  聞得消息,太尉錄尚書事劉虞領頭,三公九卿以及同級別的大員、散官,全都出城向東數十里,早早來到灞橋相迎。

  其中,細細算來,長安漢廷大員居然只有四人未到……前兩個自然是皇甫嵩父子,之前請辭成功的前司徒皇甫嵩走的極為利索,連帶著他兒子皇甫堅壽都辭了侍中,父子同行,早早從蒲津避開公孫珣去鄴城教書去了;還有一個乃是常駐鄴下大學的太常鄭玄;最後一個乃是正好告假忙著搬家的尚書僕射王朗……至於孔融,早在前年便被公孫珣弄到鄴下親自看管了,如今乃是鄴下大學中牢騷第一人……而除此之外,其餘百官自上而下,可以說無一人不在。

  大略要員計有:

  太尉錄尚書事劉虞;

  司空楊彪;

  光祿大夫黃琬;

  太中大夫王允;

  諫議大夫種劭;

  中散大夫趙謙;

  光祿勛士孫瑞;

  衛尉公孫瓚;

  太僕王邑;

  廷尉周忠;

  大鴻臚趙平;

  宗正劉松;

  大司農馮芳;

  少府張范;

  將作大匠劉范;

  執金吾李邵;

  城門校尉董承,左中郎將伏完,右中郎將王斌;

  侍中楊琦、楊眾、劉誕、張昶、射堅、金旋;

  黃門侍郎馬宇、丁沖、傅干、蓋順、張昶、皇甫酈;

  又有尚書馬日磾、楊密、王芬、邯鄲商、淳于嘉、第五巡等人;

  再加上早早隨行以御史中丞領雍州牧的鐘繇,還有負責京畿重地的虎賁中郎將京澤,京兆尹韓玄、長安令韓銳等人,林林總總,與兩三年前相比,變動極多,但無論如何都稱得上是冠蓋如雲。

  不過,陣容越大似乎越能顯示出公孫珣的跋扈。

  三公九卿百官匯於灞橋西側,當面相迎,而公孫珣率萬騎迎面而來,兩方相對於橋頭,這位衛將軍勒令全軍止步並親自下馬以後,卻只與總攬朝政的劉虞還禮說了幾句閒話,然後便居然佇立不動,反而背倚萬騎,扶刀冷眼來看身前紛紛起身的漢廷百官。

  而看了許久,看的百官個個心裡發毛,這位衛將軍卻又忽然失笑,然後徑直越過楊彪、黃琬等人,來到了廷尉周忠身前,搖頭不止:「周公,我請足下勸你族侄到河北,足下也不知道說了什麼話,如今反而弄的他成了我的心腹之患……這是故意的嗎?」

  周忠無奈俯首:「衛將軍,我侄公瑾素有主見,而長安距淮南何止數千里,我如何能真的約束住他?再說了,他一剛愎自用的年輕人罷了,何談衛將軍心腹之患?」

  「人與人是不同的,霍驃騎成大功業之時可曾論過年齡?」公孫珣愈發搖頭而笑。「周公,我聽說長安常有人說我執項羽刃宛如項羽,遲早要垓下一敗難回勢,那說不定你家侄子就是毀項羽霸業的韓信呢!」

  周忠只能低頭不敢再言,周圍人也多異色。,

  而公孫珣轉過頭來,復又與板著臉的公孫瓚隨口問候了一句,便回身來到前方楊彪身前劉虞身後,然後緩步負手,挨個往這些漢廷大員身上看去,遇到認識的熟悉的,基本上是一字不發,反而是不認識的,方才挨個問清姓名、籍貫……而等他問完第五巡來歷,看到後面韓玄、韓銳等人俱是舊識,心中瞭然之餘便乾脆回身上馬!

  看他那樣子,居然是要扔下出迎的百官,直接引兵往長安城中而去。

  這下子,百官之中慌亂一團,便是公孫珣本人親眷故吏出身之人,也不由面面相覷。而當此時,侍中楊琦實在是忍無可忍,便乾脆直接站到橋頭攔在了公孫珣馬前:「衛將軍何至於如此跋扈?聖旨尚未聞,便要私自引兵入都城,這與董卓何異?」

  公孫珣倒也不氣,而是居高臨下反問一聲:「我奉旨總督九州四十二郡軍政,持節總管九州兵馬軍事,如今引兵入長安,何須調令?須誰調令?」

  「非是此意。」楊琦也是立即醒悟自己說錯了話,於是立即更正。「在下是想說,朝廷還有旨意給衛將軍,就在此處,衛將軍何妨接旨之後再入長安?」

  公孫珣面露恍然,這才下馬,然後隨意反問:「有何旨意?天子尚未親政,而我為輔政將軍,軍國大事,怎麼能不經我聞而擅自出旨呢?」

  「何談軍國大事,只是表彰衛將軍功勞,予以加官的旨意而已!」楊琦半是無奈半是氣憤一時。「這種事情自然是朝中大臣與諸尚書議論,怎麼可能讓衛將軍本人知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