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唯獨話又得說回來,早在當年出兵西征的時候,田豐就曾提出過太行山賊在河北大局中的重要性,甚至在他看來,清理太行山的戰略優先性是要高於與袁紹決戰的。

  故此,這件事情某種意義上而言倒也算是意料之中。

  只能說,時局紛亂,並不可能讓公孫珣按照所謂戰略規劃一一從容實行的。

  而等到八月初,走到太原郡治晉陽城時,公孫珣又接到了來自上黨牽招的詳細書面匯報,這才對事情始末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沒錯,且不提公孫珣得知於毒的騷操作以後如何無語,但陳宮的計策卻是毫無疑問的成功了!

  袁紹的那些兵馬或許不足以跟公孫珣辛苦建設了十幾年的北地精銳相提並論,但打起可能是這個亂世中素質最差、裝備也最差的山賊來,尤其是足足有一半山賊還都原意投降,然後充當嚮導,或者乾脆返身為先鋒獻上投名狀的時候,摧枯拉朽四個字正如其分。

  短短二十日內,南太行山的所謂於毒黑山賊派系,被降服了六個山寨,被攻下了三個山寨……雖然都只是千餘人不到的那種小山寨,連著住在裡面的老百姓加一起也不過區區三四萬人,但配合著袁紹公開的清理南太行的表態,卻極大的震懾到了山中盜匪。

  於是乎,不屈不撓的於毒在稍微挫敗了一次袁紹的『先鋒』後,當機立斷,領著眭固(白兔)、白饒這兩個南太行實力僅次於他的盜匪頭子,聚集了六七千兵馬,領著各自山寨中的婦孺,號稱數萬,即刻南下河內去了,也就是成了流賊。但這麼一來,南太行的諸多『黑山殘部』卻是徹底失了計較,再加上軍事脅迫之餘陳宮還同時以流言、內應、間諜相輔佐,卻是終於搬動了南太行山的剩餘山賊,讓他們不得不在秋收之前,扶老攜幼,紛紛往北太行而去。

  「這件事怎麼說?」晉陽城內,被阻隔了道路的公孫珣不得不暫時停駐於此,然後公開召集部眾議論對策。

  「袁本初未知明公在此,方出此策,而明公既然輕身先至,何不針鋒相對?」說話的乃是太原太守常林常伯槐,其人出身河內,乃是公孫珣為衛將軍後第一批追隨的幕屬,且一直不離不棄,又是此間半個主人,自然說話有底氣。「彼輩既然在南太行招撫、驅趕,君侯便在北太行招撫、鎮壓……」

  「此言可行。」戲忠立即跟上。「須知,袁本初既然以大軍清理太行,驅趕匪眾,則彼輩在邯鄲處必然受挫,至少是相持無事……那既如此,君侯何妨安心在此處置此事?且只是鎮壓、招撫盜匪而已,以郡卒為主,以地方官吏為主,加以君侯威望,便可以輕易為之。唯獨秋收在即,可以先出使者安撫,拖延數日,待秋糧入庫,再發郡卒鎮壓其中不善者也不遲。」

  「既然邯鄲暫時無憂,還可以趁著這個時機從北面飛狐陘遣使,讓建威將軍(程普)襄助。」又有人出言提議道。「反正雙方現在是隔著太行山相互施力而已,力道傳過來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可以從容應對……總而言之,明公萬事皆勝於袁賊,也皆先發於袁賊,故正如常府君所言,凡事爭鋒相對便是了,何須在意?」

  此人的言論一出,立即引起了本地許多官吏的稱讚與表態。

  而公孫珣循聲去看此人,卻並不認得,但從他本地口音還有腰間的黒綬銅印,以及附和常林的話,還有本地官吏紛紛贊同他來看,應該是位本郡出身的郡丞或者縣令,而這樣的話,也就明白為何他發言如此急促了:

  常林是性格使然,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戲忠是有些忠不顧身的感覺,遼西一戰後他對於公孫珣向來是毫無保留,甚至有些急切了;而這個人,包括那些本地官吏,則更多的是想表態,或者說表忠心而已——他們不是元從,沒有顯著的功勞,甚至沒有三輔那邊作為公孫珣治下根基的底氣,而如今卻因為大勢所趨處在這位衛將軍治下,為這位衛將軍所用,那當然要踴躍一些。

  當然了,這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態度可嘉,公孫珣自然要予以一定鼓勵。

  「諸君所言,多有可取之處……」公孫珣微笑相對。

  不過,公孫珣如此虛偽,立即引起了一旁立著的一人不滿——正是田元皓。

  其人冷哼一聲,直接打斷了公孫珣的應付之語:「將軍此言差矣!正是因為將軍萬事皆勝於袁本初,也皆先發於袁本初,故井陘一事絕不可能如此輕易為之……依在下看,此事恐怕要出大亂子,而且也由不得什麼秋收之後從容為之,至於將軍明知問題所在,卻說什麼可取不可取之語,未免貽笑大方!」

  坐在上首的公孫珣不由尷尬失笑。

  話說,田豐地位高卓,非只是公孫越這個寧朔將軍府大堂上少有的幾位兩千石,更重要的是他是公孫珣身側的『軍師』兼衛將軍府曹掾,身上天然帶著公孫珣本人的威權,所以其人既然開口,諸多本地官吏自然紛紛屏息。

  非只如此,婁圭很早便已持重;荀攸本就少言;戲忠倒是個毫無顧忌的,但他的第一反應卻是去思索田元皓話中之意;唯一一個偶爾能刺回去的公孫珣此時被田豐拿捏住話柄也不好駁斥的……

  不過,今日這堂中除了這些人,卻還有一個田豐並不熟悉的常林常伯槐,後者在河內初入幕府時就能生頂呂范,今日聞言也是當即豎目,搞得公孫珣暗叫一聲不好,但未及開口,便已經來不及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