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剛剛從劉表處回來的賈詡聞言再上前一步。

  「文和南行許久,未知劉表何許人也?」公孫珣正色相詢。

  「回稟明公。」賈詡不慌不忙,從容答道。「劉景升治世之三公,亂世之守戶犬也!」

  這話當著不知道多少衛將軍府的幕僚還有諸多將軍的面說來,卻是一時讓人驚疑。

  而公孫珣手扶椅背,也是當即失笑:「治世之三公,乃是治世之極致,為何亂世反而淪為守戶之犬?」

  「明公誤會了,守戶犬之言非只是貶斥。」賈詡依舊錶情淡然。

  「你是說,其人性格使然,加上年齡偏大,所以並無擴張稱雄之意,不會動搖大局,但謹守一方,卻也不是誰輕易能吞併的……是這個意思嗎?」公孫珣恍然醒悟。

  「正是此意。」賈詡點頭稱是。

  公孫珣若有所思,卻又一時感慨搖頭:「本想與文和論一論中原局勢,再說一說袁術、曹操、孫堅、劉備、陶謙眾人,但既然要走,而時局也一日三變,有些事情不說也罷……文和,你上前來!」

  賈詡聞言稍微一怔,卻還是再度往前一步。

  而公孫珣也起身繞到對方身前,握其手而言:「這便是我要文和留守的緣故了,你剛剛從那邊回來,對彼處局勢與各路豪傑知之甚詳,而我此去河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所以而你在長安,中原亂局,乃至於涼州、益州若生亂,就全都交給你了……發什麼旨意給誰,任命誰做什麼官,徵召誰入朝,派朝中某人為某任,調用那隻部隊,想怎麼定就怎麼定!總之,朝中事在元常、關中事在叔治,而三輔之外,文和自為之。而若你三人所論事有相抗,可尋老夫人作證,於密室自決便可!」

  堂中鴉雀無聲。

  話說,賈詡的獲得如此大的權責實在是出人意料……王修統攬關中政務已經早有預兆,他本就是公孫珣元從,入關前就是僅次於呂范的幕中權重人物,而且任勞任怨,上下皆服;而鍾繇雖然算是重用,但是兩個職責,關中治安倒也罷了,那麼監視朝廷的意思在如今這個局勢中總是有些會被人鄙視和詬病的;唯獨賈詡,一個降服剛剛一年多的人,一個西涼人,雖然在討董中立下大功,卻名聲始終不佳,如今卻居然獲得了如此高的權限,實在是讓眾人五味陳雜,各有所思。

  而賈詡本人,也是中途幾度欲言,卻終究沒有說出來,最後,其人乾脆在眾人驚異的目光中後退數步,認真俯身一禮:「明公以大權付在下,在下必當九死以報!」

  王修和鍾繇也趕緊回神俯首,公孫珣則啞然失笑。

  建安元年七月下旬,袁紹敗走邯後轉身另闢蹊徑,從魏郡、河內開始,試圖清理千里南太行山。而與此同時,對河北局勢一無所知,更不知道自己被潑了一盆污水的公孫珣卻乾脆引白馬義從先行出關,出蒲津入河東,經王屋山向北而去。

  雙方兩山之隔而已,卻不知道何時能相見。

  ——————我是不知何時能相會的分割線——————

  「賈詡出使歸長安,太祖與之論行見之英才,言及劉表,乃問:『君以劉景升何許人也?』詡對曰:『治世之三公,亂世之守戶犬耳!』太祖笑而不語。及詡退,左右奇而問之,太祖乃實言告之:『文和固知劉景升,卻未知己,因其言而笑。』左右復問:『其若如何?』對曰:『賈文和者,治世之三公吏,亂世之伏隴虎也!』」——《新燕書》.卷七十.列傳第二十

  PS:接著推書,《無雙庶子》,將白作者新書,喜歡看權斗流的可以去瞅瞅。

  。m.

  第二十七章 關塞蕭條行路難

  七月下旬,公孫珣領著如今已經擴充到兩千餘人的白馬義從和部分幕僚、朝廷使者儀仗,沿著王屋山、霍大山北上,出鼠雀谷,輕車熟路,數日內便進入了太原郡境內。

  之所以不順流而下走河內,主要是不想逼反張楊,這廝本身實力有限,獲得了大半個河內後滿打滿算也不過一兩萬兵的實力,可一旦見勢不妙直接倒向袁紹,反而不美。更重要的是兩千人也不足以迅速解決河內事端……然而,剛剛出鼠雀谷,迎面而來的公孫越便給自家兄長帶來了一個有意思的訊息——往常山去的井陘道路因為盜匪作亂,居然被阻!

  可能是秋收在即,山中賊寇為了求糧,失控下山……這是所有人的第一反應。

  不過即便如此,所有人也都嚴肅了起來,因為井陘太過於重要了,重要到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重要性。

  這話可能有些繞口,但卻是事實。

  須知道,所有太行八陘都並非是簡單的狹窄通道,他們橫穿整個太行山,短的幾十里,長的數百里,窄的地方只有幾步寬,寬闊的地方卻足以立寨建城,以至於囤積幾十萬人馬。而這其中,尤其又以井陘地形最為複雜,韓信背水一戰大破陳余、李左車二十萬大軍便是在此處,後世娘子關也在此處。

  不過,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太行八陘中,四陘都在南太行,也就是上黨、河內交界處,兩陘在幽州腹心地帶,目前戰略價值較小……真正能在河北大戰中起到決定性戰略作用的,一個是太原通往常山的井陘,一個是上黨通往魏郡的滏口陘(武關),所以這兩個地方,尤其是負責聯繫公孫珣腹心之地的井陘,是不允許在這個時候出任何差錯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