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宮也是不由感嘆:「明公還是對前日季雍、崔琰一事心懷耿耿?」

  「不錯。」袁紹當即頷首。「前日之事,其實我也知道自己有些過了,但身為車騎將軍,統領三州十九郡國,天下四分有其一,又在軍中當著眾人的面發出如此軍令,怎麼可能更改?崔季珪明知不可為卻又當面折我,他難道不知道,軍事之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高祖路棄子女而傳天下四百年,項王舉世無敵卻只能於史書中一睹風采,孰優孰劣?」

  陳宮再度沉默。

  「公台,我前日沒有提前告訴你,不是要聯合舊人刻意敲打你們這些地方上的人士,而是因為你們這些人沒打過真的大敗仗,不懂什麼叫做生死攸關,不懂得什麼叫生死榮辱繫於一身……」袁紹以手握住對方之手,懇切言道。「足下想想就知道了,無論公孫文琪還是我,一旦敗了,最多最多是個項王,而我一旦為項王,足下也最多就是范曾、龍且、項伯一般的人物,非但不為人所知,還要因為成敗被以後的人貶斥為無能之輩!大戰在前,咱們得務必團結一心!」

  陳宮半是尷尬半是無奈,但這次到底是沒有再與對方置氣,而是緩緩頷首:「明公所言甚是,是屬下有些不知輕重了!」

  袁紹剛要再說話,卻忽然見到遠處的將台上紅旗搖晃不止,卻是豁然扶刀而起:「龍且來了!」

  陳宮也應聲起身:「屬下這就去準備,務必將這位龍且留在此處!」

  隨著二人言語,辛苦了大半日,只墊了薄薄一層,最高處不過只有夯土將台那麼高的土山工地上,輔兵們紛紛撤離。與此同時,原本袁紹身後遮蔽的嚴嚴實實的大營中卻是忽然騷動,然後柵欄被放開,復又湧出無數甲士,將這個高台給團團圍住。

  與此同時,整個袁營徹底震動,不下二十部精選出來的士卒紛紛湧出……所謂十面埋伏之策,不過是層層阻擊,層層削減,最後一擊致命而已,確實正適合對付英傑無敵之輩。

  ———我是崩潰的難受的分割線———

  「紹與關羽戰,從辛評計,行十面埋伏策,其在邯鄲城東土山,聞關羽出城西外營,以得計,乃笑顧左右曰:『龍且至矣,可期灌嬰!』羽既出營,見袁營動,知有伏,參軍郭嘉諫之,羽固慨然曰:『土雞瓦狗者,不堪一擊,何期勝負?未聞趙括斬武安君也!』遂戰。」——《舊燕書》.卷六十九.列傳第十九

  PS:一夜沒睡,整出了這點字,我是真被關羽的情節給難住了,整個人也有點崩潰的感覺,不是說關羽多麼強無敵,但最起碼得比公孫瓚有逼格點……寫了一篇七千字的,又刪了一半,因為總感覺跟公孫瓚情節同質化嚴重,想不發又怕挨罵。

  然後我整個人毛病,一旦卡文社交恐懼,手機和qq一響就整個人受驚。總之感覺多方面吧,可能上次停更也造成了某種大腦斷路的樣子。

  這個月目前是104k,不知道最後能有多少字,一定盡力調整回來給大家一個交代……這種情況我也煎熬。

  。m.

  第二十三章 又見猛虎起河東(上)

  所謂十面埋伏之策,不過是面對著一個戰鬥力極強的對手時,實在是很難正面交鋒取勝,然後迫不得已選擇層層阻擊,層層削減,最後一擊致命而已。

  說白了,就是利用或者創作一個狹長的戰場環境,用一種變相的車輪戰來解決對手。

  狹長戰場自然不用多說,極為龐大的袁軍大營營盤和邯鄲城城牆之間的狹長地帶天然存在,實際上這也是辛評提出這個計策的根本緣由,不過考慮到關羽不可能帶太多人繞城奔襲,狹長地帶的空間也不夠大,所以雙方一次性投入的兵力都不可能太多,袁軍雖然勢大,卻也需要分成幾十部來行動,每部也不過是精選出的千人隊而已。

  而此時,隨著營中旗幟揮舞,這幾十部早已經待命多時的部眾紛紛湧出,來到大營柵欄之後,進入臨戰狀態,卻是立即驚動了城牆上的守軍。

  居高臨下的審配身邊,也是瞬間有軍士揮舞起了一面黃色的旗幟……旗語層層傳遞,這是在明白的告訴關羽,有埋伏,不要來了!

  但是……

  「關將軍置若罔聞,已經過了南門。」有軍吏一臉惶急來報。「國相,我等該當如何?」

  黑著臉立在東城城頭上的審配正遙遙望著打擊範圍外的援軍土山根基,卻是懶得多言……他當然知道軍吏的疑問,知道對方心裡非常難以理解,那就是為什麼關羽一定要出擊?

  不出擊的理由當然很多——土山不可能是一日就壘起來的,輔兵驅散了還可以再聚集,而且土山即便壘起來也未必就會真的擠壓到城牆根基,造成破壞……更不用說埋伏已經顯而易見了。

  但是,他們儼然沒有考慮到,這是一種戰略上的回應,關羽不需要有拆毀土山的能力,只要他能在這種兵力阻隔下到達此處並全身而退,就直接證明了壘土山這種方式對攻城毫無意義,也就證明了袁軍根本無法在城外阻擋他關羽……壘土山不需要人力物力的嗎?興師動眾不需要耗費成本,殊無戰果不會傷士氣的嗎?這次不成,下次再來?信不信幾次下去援兵就到了!

  而反過來說,土山壘起來,城內固然可以在城牆上加高設施啊,真的蟻附攻城,城內也早有準備,但這跟他關雲長有什麼關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