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時不走,一旦沒有後勤保障的四五千騎兵被堵在那座城裡,恐怕等待他們的就是全軍覆沒這種可怕結局。

  甚至再往大里說,往後面想,平原國如此輕易易手,無疑將會在袁紹立即掌握整個青州之餘,然後進一步在河北亂局中獲得絕對的戰略優勢。

  畢竟經此一事,已經慘敗了一次的韓馥,身為袁氏故吏,很可能會徹底動搖也說不定,而公孫瓚也再無任何戰略倚仗可言——渤海與平原之間其實沒有任何險要可守,而以一郡之力對抗握有十五個大郡國的袁紹,怎麼看都沒有太大希望。

  更何況,這一次戰役的奇葩結果清楚的告訴天下所有人,大爭之世中群雄並立,一時間多少豪傑紛紛拔刀而起,圖雄爭霸。但是,只依仗著武力的人,最多只能驕橫一時。而想要成為真正爭一爭那個不可言說位置的人,除了必要的武力外,還必須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完備政治集團、沒必要很高大但卻一定要展示出來的政治綱領,外加一定的行政能力。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亂世中給予所有人恢復舊秩序,或者建立新秩序的希望。

  某種意義上而言,公孫瓚一路北走,卻是漸漸醒悟了公孫珣當日為何一定要討董了,因為和袁紹比,公孫氏實在是欠缺的太多了:

  袁本初四世三公的身份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政治承諾,就意味著某些政治綱領,支持他就是支持回到那個世族共治、豪強自享的時代,他本身就對世族、豪強這兩個大漢朝的核心階層擁有著絕對的號召力。

  而公孫珣如果不能討董功成,僅憑他邊郡世家外加半個士人的身份,可以攻城略地,但有怎麼可以在未央宮前發表自己的政治綱領呢?

  有些東西,公孫瓚作為公孫珣的族兄,作為公孫大娘的侄子,不是沒有隱約的感觸;有些言論,他在遼西也不是沒有耳濡目染……但是,如果沒有今天這一次大勝或大敗的話,他可能永遠不願意思考這些。

  「伯圭。」

  篝火畔,就在公孫瓚恍惚失神之際,田楷卻是扶刀而來,無奈相詢。「南皮(渤海郡治)在前,你到底有什麼打算?」

  「公直……」公孫瓚心中瞭然,倒也乾脆直接。「事到如今,你也無須瞞我,你是否也有打算?」

  「不是我有打算,而是這數千幽州子弟皆有打算。」田楷有些頹喪的坐下身來答道。「你須知道,當日我替你在鄉中募兵,之所以能拉來這麼多人,並非是因為你我在遼西如何,而是因為衛將軍不需要這麼多兵……剩下的幽州子弟想建功立業,卻無處可去,才隨我們我們過來。」

  「我知道。」公孫瓚幽幽嘆道,卻並不多說什麼。

  話說,公孫瓚此時確實是有所醒悟的,當日公孫珣西征,每郡只徵召了一部突騎千人,結果坐擁大半個幽州,卻只招了七千漢騎,四千烏桓輕騎,公孫瓚當時還笑對方坐擁寶山而不知,所以後來他趁機讓田楷替他一口氣招募了五千騎,並洋洋自得,以為得計。

  然而現在看來,公孫珣那種按照根據人口、郡國組建的成建制部隊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一人死一人補,正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而公孫瓚的五千騎,前期看起來並不差多少,但是五千騎來到冀州後,死一人少一人,宛如無根之水不說,更要命的是,他根本沒考慮到養兵的經濟壓力,因為他在平原、渤海,該有的步卒、戍衛部隊依然沒少,這五千騎兵是平白多出來的……所以回頭想想,為了養這五千突騎,也確實有些過於消耗渤海與平原了。

  某種意義上而言,雖然公孫方是個腐儒,公孫犢是個混蛋,但二者能夠輕易獲得城中那些平原本地人支持,總歸是公孫瓚在彼處不得人心的緣故,

  當然,以公孫伯圭的性格,即便是心裡有些醒悟,這些話也不會說出口的。

  而同樣是考慮到對方的性格,田楷欲言又止。

  「到底有多少人想回幽州?」公孫瓚收過心來,主動捅破了窗戶紙。

  「都想回幽州!」田楷無奈搖頭。「軍中有不少人是見識的幽州本地世家子弟、良家子,一人說出來,一隊就都明白局勢了,但大家也都感激伯圭你之前的恩養、賞賜,也都覺的你領兵打仗極佳,所以還是想讓你帶著他們一起回去……」

  公孫瓚緩緩頷首,卻又悠悠嘆氣——頷首是因為士卒此時依然願意服他,他還是很感激的;嘆氣卻是因為他實在是不甘心。

  但此時不甘心還能如何呢?

  「渤海守不住。」隔了半晌,篝火畔,公孫瓚方才在身旁眾人的期待中略顯彆扭的開口言道。「我也不會讓幽州子弟隨我浪送性命,而且前日一戰,我多少也出了一口怨氣,讓天下人知道了我公孫瓚的名聲……此時回幽州不是不行。」

  眾人紛紛釋然。

  「但我有兩個條件,希望公直去一趟昌平替我說明……」公孫瓚繼續扭捏言道。「其一,我怎麼說也是堂堂一郡太守,又有五千騎,所以我回幽州只從文琪,不從文典(公孫范),這件事需要文琪那裡從長安給我一個正經的說法;其二,我的五千兵馬不能分拆,而且要有一個正式的駐紮之地……若是許我這兩條,我便回南皮搬了渤海的武庫、錢庫、糧草去那個地方屯駐,替文琪守一守幽州,否則諸位自領幽州子弟回去,我領我的百餘義從死在渤海算了!也算是盡一任太守的守土之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