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兩個沒有占據優勢兵力的營盤難以攻克,中軍大營倒是有幾處破綻……但也僅僅是幾處破綻,大營中兵力太厚,若不能摧枯拉朽貫穿到底,到時候陷入其中,前後張頜、鞠義又一起夾擊,那就真的要全軍覆沒了。

  「主公!」夜色中,關靖滿身是血從火光中閃出,面色焦急難掩。「咱們該往何處去?」

  「回去!」公孫瓚手提滴血的長槊,望著已經燈火通明的敵軍大營,明知道他最憤恨的袁本初就在其中,卻居然沒有生氣,反而乾脆下令。「讓所有義從隨我東撤,沿途吹號舉兵!」

  眾人心中愕然,但聽得軍令也不敢多言,而公孫瓚本人的『義從』,也就是他『模仿』公孫珣所建立的一支百餘人的親衛(唯獨沒敢用白馬),也趕緊奉命吹號角集結部隊——這是最適合騎兵部隊夜間行動的指揮手段了。

  而隨著號角聲連連,馬蹄聲滾滾,袁軍上下,從親自登上夯土將台靠觀望火光猜度局勢的袁紹與眾幕屬,一直到下面各營中守寨的士卒,包括驚魂未定散落在各營縫隙以及左營中的潰兵,幾乎是人人確定,公孫瓚確實是收兵了。

  從戰術角度來說,這倒也算是很理性的選擇了。

  「主公。」夯土將台上,很快有軍吏飛速來此替主營副將高覽代為請示。「高覽將軍請明公指示,是否要出營收攏潰兵,並去尋一尋崔中郎將?」

  「這是自然。」袁紹回過神來,立即頷首。

  「明公,且等天明!」就在這時,逢紀卻忽然上前止住那名軍吏,然後懇切進言。「凡事小心為上……萬一是公孫伯圭詐走,專等我們開門時突然反撲呢?」

  「說的也是。」陳宮也肅容趕緊再勸道。「騎兵作戰來去如風,明公不可小覷,而且左營如此局面,怕是崔巨業已經凶多吉少了,何必再去尋他?」

  將台之上,已經披掛完備的袁紹一聲嘆氣,卻又頓足反駁:「諸君說的都有道理,但這件事情不是這麼算的。崔巨業、崔季珪新晉之人,一為中郎將,一為騎都尉,各自將兵數千為我左右營……為何如此恩寵,還不是想千金市馬骨,收清河人心?收河北人心?不管崔巨業生死如何,經昨晚一事,我今日若再不去救,那落到右營崔季珪眼中又算是什麼呢?」

  「崔季珪不比崔巨業,他是個明白人。」陳宮也跟著頓足而言。「不會因為此事對明公生嫌隙的!」

  「崔季珪不會,但崔氏其他人會,如季雍這種新投的清河本地人會,將來冀州其他人也會!」這次輪到袁紹去按住陳宮了。「而且他們即便是不敢對我怨懟,也會對公台你生嫌隙的!我用公台,絕不是只用來安撫兗州人心的,是要真心以公台為我腹心之任,借你的才智替我統帥大河南北人心的……我得為足下考慮!」

  陳宮一時怔住,卻又忽然後退到將台下正色行禮下拜:「屬下慚愧!」

  而說完這句話,其人兀自扶劍而走,竟然是停都不停,便消失在了夜間光影之間,弄的袁紹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然而,片刻之後卻又有帶著翎羽的傳令兵從高覽處前來覲見,說是陳宮兀自領著五百人馬出左面小門往左營尋人去了。且陳公台走前有話給袁紹留下,還是讓繼續緊閉大門,不必遣過多人出營,而若其人遭遇公孫瓚反撲,也不必出營去救。

  袁紹與幾名許攸、逢紀等心腹面面相覷,卻也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陳宮如此舉止,自然是不顧個人安危兼勇於任事,是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堵崔琰、季雍以及所有河北人的嘴。然而其人如此任性,卻也總讓人覺得無奈。

  不說別的,真要是公孫瓚殺個回馬槍,又怎麼可能不救他陳公台?真要講人心厲害,十個崔巨業也抵不上一個陳公台啊!前者不過是半個清河人望,而後者乃是整個兗州的本土代表。

  說到底,陳宮這是對袁紹如此姿態心存感激之餘,還帶著昨晚的三分火氣呢!

  不過事到如今,袁本初等人還是希望公孫瓚能不再回來,這樣才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公孫伯圭怎麼可能一走了之呢?

  就在袁本初和一眾心腹幕僚、軍吏立在夯土將台上伸長脖子往殘破的左營處無語凝視之時,忽然間,夜色之中喊殺聲陡然再起,而眾人循聲回過頭來,卻見身後右營處火光沖天,驚得袁紹差點沒熱血上涌,一頭從將台上栽下來!

  原來,公孫瓚之前破左營之時,已經從俘虜處得知,前營主將乃是曾渡河攻山,名震河北的張頜,後營主將鞠義乃是曾在河內直面呂布救下袁紹的那人,而中軍大營的高覽雖然名聲不顯,但彼處勝在兵力厚重,也無須什麼過於出挑……總之,這三處哪處都不好惹,唯獨右營,主將崔琰雖然名聲很大,但卻和崔巨業一樣是書生領新兵!

  於是乎,其人聚攏兵馬佯做撤退,卻是利用騎兵在戰場上的絕對機動優勢和回馬槍的戰術突然性,忽然回身,直撲右營!

  可憐崔琰是個道德真君子,本就不擅長領兵,所以戰後不免疏忽,甚至還下令開門去營救各處潰兵……結果被公孫瓚殺了一個措手不及,直接突入營內!

  「豎子!」袁本初見到右營火氣,怒極反笑。「竟敢如此欺我嗎?!讓高覽引中軍五千兵去援護!」

  逢紀和許攸剛想說話,卻也各自閉嘴。

  畢竟,崔巨業眼瞅著似乎是凶多吉少,這要是崔琰也死了,不說清河本地人心如何,只說旁邊鄴城那裡若是知道了此事,河北人心不附,豈不是耽誤大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