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此,劉表還不忘在奏摺中文雅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劉焉這是『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

  子夏是孔門十哲之一,卻背棄了『克己復禮』的論調,而實際上成為法家思想始祖之一,所謂是在嘲諷劉焉,身為漢室宗親,卻居然想另起爐灶……而漢室宗親另起爐灶是什麼意思,不言自明。

  奏摺一路傳遞下去,三公九卿尚書御史大致傳完一圈後,又由賈逵在下面御史、黃門、郎官、屬吏、名士們身前延伸朗讀了一遍。

  這下子,真是人人面色精彩。

  「我這人呢喜歡直來直往,說話不想遮掩什麼。」公孫珣在上方放聲笑道。「黃公,就憑這封奏摺,咱們平心而論,要麼是劉君郎真起了不軌之意,要麼是劉景升在誣陷他……而劉景升這位昔日當日八駿若是如此誣陷益州牧,其實也只有一個說法,那便是剛才劉范這小子所言的那般,是劉景升見我討董功成,想禍水東引……可要是這樣呢,豈不是說劉景升也把荊州當做了自己的地盤,不想讓我去碰他?故此,兩位漢室宗親,兩位昔日天下公認的道德楷模,兩位一州之長吏,總有一個是心懷異心的,或者乾脆兩位都有異心,對不對?」

  黃琬喏喏不能答。

  公孫珣愈發失笑,然後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復又起身扶刀四顧睥睨,揚聲而言:「話說起來有些難聽,但諸位,要我說呢,這些本是理所當然!所謂人窮而氣短,勢窮而人屈,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他們也是被時事給逼得……諸公,你們見過災年時老百姓易子而食嗎?」

  渭水對岸的蹴鞠場傳來一片歡呼,而公孫珣所在的帷幕宴席之中卻近乎鴉雀無聲。

  「若是沒見過易子而食,那總該見過老百姓殺嬰棄嬰吧?」公孫珣繼續冷笑道。「諸位都是飽讀詩書之人,應該明白,殺嬰兒這種事情,大概是天底下最無良的舉止了,何況是以父母殺子女呢?但是天下各處,有一處算一次,又有什麼地方不殺嬰呢?而且又有哪處地方把殺嬰當做是真正的罪行來處置呢?為什麼如此……楊公,為什麼如此?」

  「因為百姓窮鄙,不殺嬰也養不活。」楊彪無奈起身拱手答道。「於父母而言,與其日後沒法養,不如早些殺掉……」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公孫珣俯身撿起空杯,旁邊賈逵立即幫忙滿上,於是這位衛將軍便在眾目睽睽之下,再度一飲而盡,方才繼續言道。「百姓窮,多一口人便吃不上飯,那隻好殺掉,而久而久之,殺嬰這種事情就成了理所當然之事……非只是尋常百姓習以為常,便是你們這些名臣顯吏,雖然心裡明白這是壞事,卻也只能坐視不理……是這意思嗎?」

  「正是。」

  「那麼劉表、劉焉、陶謙、二袁,乃至於董卓,其實不都是一會事嗎?」公孫珣捧著空樽若有所思。「只不過對他們而言,窮困的是天下大局罷了!咱們剛才說昔日孟津畔的忠臣良將為何如此,不就是這個緣故嗎?靈帝把天下搞得崩壞,從中樞到地方全都不可救藥,所以天下大局開始變得窮困起來,而他們這些人在處在這種亂局、困局之中,所見所睹所遇所聞俱是殺戮、劫掠、強取、豪奪、謀逆、篡背之事,耳濡目染之下,又手握強權無人能制,又怎麼可能不墮落?無非是墮落的不如董卓那麼快罷了!我昔日見人點評人物,說某一人乃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現在想來,這難道不是言語上的機鋒嗎?天下出身不錯的秉權者,有哪個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言至此處,一片寂靜之中,公孫珣將手中空杯擲於地上,然後扶刀睥睨:「諸公啊,咱們今日能坐在這裡置酒高坐兼觀秋日渭水盛景,見百姓、士卒嬉戲於隔岸,你們知道有多不容易嗎?信不信,再過幾年,如董卓那種人會越來越多?信不信,過幾年,如果繼續割據下去,劉表也會跟劉焉一樣有『子夏西河疑聖人之論』?信不信,過幾年,若袁紹無人能制,恐怕就不會自表為車騎將軍,而是自己為自己刻天子印璽了?信不信,過幾年,我也會像袁紹、董卓那般肆意斬殺公卿,反而無人以為意?大司馬,你是真得謝謝我!」

  前面眾人都懂,唯獨最後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但隨著枯坐在上首的劉虞一聲嘆氣,然後起身大禮相拜後,眾人多少有些醒悟。

  「衛將軍今日到底又何意,不妨言明。」一片寂靜之中,皇甫嵩勉力相詢。「總不能只是想讓大司馬拜一拜你把?」

  「我只是想說兩件事,」公孫珣坦然而答。「其一,天下割據大勢已成,不要做什麼一紙令下而平天下的美夢了,行不通的;其二,亂世宜短不宜長,也不要做著什麼緩緩圖之的美夢了,要凡事只爭朝夕……否則天下困局之下,人心淪喪極速。今日我平董卓後,還能借大義安撫地方兼收其降兵,還能想著接濟無依靠的河南士民,可你們信不信,若是亂局綿延數載,天下便會有戰後屠城之事?信不信,綿延十年亂局,天下便有長平之戰後殺戮十數萬俘虜的慘事?信不信,綿延二十載,便有公卿子弟滿族填河的慘事?你們都不讀史的嗎?」

  皇甫嵩、朱儁、楊彪、黃琬等人各自面面相覷,最後卻是楊彪帶頭躬身一禮:「衛將軍想要從速撫平天下,確實是一片仁心……我等願意全力相助,以助衛將軍重扶漢室社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