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翌日,韓當、高順、戲志才引全軍主力與白馬義從趕到了萬歲塢前,繼續合圍董卓,而公孫珣也終於得知,呂布倉惶逃回長安城,如今被城中執政者王允接納的消息。

  六月下旬,王修、婁圭、田豐三人盡發河東、太原良家子五六萬眾渡過蒲津,沿途掃蕩地方、收納官府,並屯兵兩萬於長安城下。

  消息傳來,馬騰韓遂遞交降表,願交質子,請為衛將軍侍從。

  而七月初一,秋季的第一個夜晚,飛馬當空,銀河斜掛,更有流星無數劃破夜空……而第二日,看了一夜流星雨以至於失去耐性的公孫珣向已經出現懸索逃兵的萬歲塢中送去了一封書信與一件舊物。

  舊物,自然是那柄二人初識相交的憑證,也就是那柄『項羽之斷刃』,對此,已經肥胖到連樓都不願意下的董卓早有所料。

  至於書信,打開來看也不過區區二十字而已。

  正所謂:

  人生六十年,

  如夢亦似幻。

  有生斯有死,

  董公何所憾?

  「公孫文琪以為一封書信就能逼我去死嗎?」滿身酒氣的董卓拍案大笑,然後環顧左右。「今日敗是敗了,可要我拱手讓出首級,卻也未免小瞧了我吧?諸位,可有人願隨我殺出去,便是死在路上,但只要能讓公孫小兒驚上一驚,也不枉此世間走一遭?」

  周圍一片沉默,而董卓細細看去,卻是忽然清醒了過來。

  原來,此時此刻,堂下只有一個男子而已,乃是其人身側多年的軍事智囊,長史劉艾,之前就是他從城牆上接信,然後送過來的,此時聞的自家主公的酒後之言,卻也只能是立在堂中閉目以對罷了。

  至於其餘滿堂侍立者,竟然全都是他的姬妾、美女,並無一兵一卒。

  「我董仲穎是怎麼落到今日這個地步的呢?」董卓撫刀而嘆,恍然若失。

  —————我是扶刀而嘆的分割線—————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也。家富而門寒,年十六,為郡小吏。漢末,董卓亂政,太祖以賈詡計,入潼關趨五百里至郿塢,困董卓。時人心未定,蒲津戰事未平,關中人心固有向背之意,尤不敢明為之。既勸郡守盡發郡卒往助太祖,以成大計,郡守猶疑,既乃自捐家,得千人,假郡中旗鼓而往。太祖見之大喜,顧左右言:『此子膽略非常,固關西種也!』」——《舊燕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二十四

  PS:繼續獻祭新書——《趙公子》,作者半城流煙,戰國文,長平之戰後開局,新書中成績挺不錯的一本書。

  。m.

  第四十六章 西宮東闕何所罪?

  「我董仲穎是怎麼落到今日這個地步的呢?」董卓撫著案上斷刃,一時恍然若失。

  對此,劉艾依舊閉目以對。

  「長史,外垣尚有多少甲士?」董卓等了半晌,眼見無人應聲,便按下斷刃正色相詢。

  「兩千餘吧?」劉艾終於睜開眼睛認真回復道。

  「這不是挺多嗎?」董卓稍顯愕然。

  「這是因為塢牆過於高大,又只有一座城門,所以很難逃出去罷了。」劉艾懇切言道。「若是開門迎戰,或者衛將軍發總攻,恐怕會倒戈者居多。」

  「公孫文琪現在有多少人在外面?」董卓繼續詢問。

  「約有十萬眾。」劉艾低頭答道。

  「沒有這麼多。」董卓搖頭不止。「他帶了兩萬兵出來,我有七八萬兵,然後連戰一年,都損耗了不少,便是中間他降服了白波匪,多了不少兵員,可兩家加一起必然還是不到十萬戰兵……而若是他之前未曾騙我,那李傕、李蒙、段煨、胡軫如今只在潼關東面,兩三萬兵尚未降服……故此,他最多有五六萬兵,其餘的必然是三輔的民夫、壯丁罷了。」

  「只五六萬兵又如何呢?」劉艾靜靜聽自家主公說完,卻是平靜反問。

  董卓當即默然。

  劉艾見狀也不多言,便微微拱手準備退出堂舍,而其人一腳跨出大門,將要走到外廊之時,卻忽然聞得身後一聲輕嘆:「大好頭顱,誰能斬之?」

  劉艾身形稍微一怔,心中一時酸澀難名,幾乎要落下淚來,卻又趕緊提腳匆匆走出去了。

  董卓目送自己最後一名心腹離開,許久之後,方才勉力扶著腰帶站起身來,然後來到側廊上,對著遠處軍營遠眺——萬歲塢的內層乃是專門動員民夫夯土為基,天然位高,倒也不虞視野。

  實際上,這些日子,董卓雖然每日飲酒作樂,可偶爾清醒的時候還是會來到這裡觀察公孫珣的軍營,並猜度形勢。不過,隨著一個又一個壞消息甚至是自家親兄弟的腦袋被公孫珣送進來,也隨著垣外的兵馬越來越多,營寨越來越大,這種觀察就顯得毫無意義了。

  「確實是多為民夫之流。」

  看了半日,董卓得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結論,然後復又回到了堂中座上,並拿起了那柄熟悉而又陌生的斷刃,還拔掉了刀鞘,露出了宛如秋水般的刀光。

  其實,董仲穎從一開始就知道這只是一柄格外鋒利的舊時斷刃而已,而絕不是什麼『項羽故物』,但這個說法來自於名士蔡伯喈,代表了蔡邕對他這個西涼邊鄙之士的認可,所以他便順水推舟,逢人便說此刀是『項羽斷刃』,乃是要告訴天下人,蔡伯喈也是很看得起他董卓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