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很有意思的是,越看越心酸,大部分同學的社交媒體動態都停留在了一年前和兩年前……他們跟我一樣,到了這個份上了。

  半夜三點,一個人坐在電腦前面,孤獨疲憊到無以名狀,卻什麼都做不了,根本一個字都碼不動。

  所幸,還有幾個國外以及夜貓子書友還在,能跟他們私聊,讓他們安慰我一下……但想想這種轉嫁負面情緒的做法真是自私……可卻不受控制。

  為什麼能堅持寫書?

  知乎上某個大佬問我時,我好像是說正反饋大於負反饋……譬如金錢、認識的新朋友等等等……這是事實。

  但尤其要強調的是,支撐一個人長年累月做這種事情的正反饋,不可能是一次性,而是長久的,溫和的,持續的……所以俗一點吧,但卻很真誠……感謝諸位,感謝格格巫,感謝之前的鹹魚大佬,感謝所有四十多位盟主,感謝管理員,感謝義務校對的書友,感謝寫書評的人……

  感謝所有人。

  .com。妙書屋.com

  第三十五章 禾生隴畝無東西

  公孫珣親自動身去叩潼關,從軍事角度來說無疑是個絕對愚蠢的做法。這是因為在這個時代之前,中國軍事史上還從來沒有任何一次陷入兩面夾擊狀態卻能取勝的明文戰例,更不要說是主動進入了。

  當然了,第一次明文戰例倒也不是很遠,歷史上就是在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鹵城面對著司馬懿、張頜、郭淮等人的時候以絕對劣勢兵力做出了這樣的操作,從此徹底奠定了他本人的軍事地位,並將後三者的軍事格局永遠置於自己身下。

  不過,這個時候的公孫珣和其麾下所有謀臣武將都不知道有這個戰例,公孫大娘也不知道……但是公孫珣卻依舊選擇了渡河去叩潼關,而他的屬下也無一人反對。

  為什麼?

  因為真的沒有別的方法了。

  一個潼關,一個蒲津,就是這兩個去處,想入關中,想破董卓,想奪回天子和中樞,你只能選擇去嘗試攻擊這兩個點。

  而以公孫珣如今的政治處境來看,他不取關中,不破董,不控制天子,可以嗎?

  理論上當然可以,他畢竟有地盤、有兵馬,有一個通曉歷史前進方向的母親從制度建設上、科技發展、經濟民生等等各處引導他,時間久了、地盤大了,量變引起質變,或許並不耽誤他鞭撻天下,稱孤道寡。

  但是問題在於,就這麼轉身離開的代價是什麼?

  是關中朝廷手裡大量還在茫然且無所依靠的人才;是關中沃野千里的形勝之地;是剛剛投效他公孫珣的山西四郡上下的失望,甚至於離心離德;更是回身之後,面對必然要面對的袁紹時,可能存在的長久對峙的風險!

  袁本初姓袁,是天下仲姓,他不需要這個朝廷大義,其人醒悟過來以後登高一呼,關東的地盤他隨便占;董卓姓董,是個西涼邊鄙,沒有中樞在手他什麼都不是,什麼都做不了,甚至有了中樞在手也註定要失敗;公孫珣複姓公孫,也養了不少望,所謂不上不下,他可以接受沒有中樞在手的局面,卻要擔憂天子與中樞落於他人手後自己的政治失分!

  有些東西,不是你想不爭就可以不爭的,別人就會拿走……歷史上袁紹犯的錯誤正在於此,公孫珣不可能於這種戰略級別的問題上重蹈覆轍。

  再說了,公孫珣許諾過賈文和,許諾過鈡元常,許諾過河東、太原的那些人,甚至在孟津許諾過自己、許諾過劉寬,一定是要回來的!

  以他的性格怎麼可能輕易放棄?

  更不要說,百萬士民遷入關中,此時或許尚能生存,可若他公孫珣轉身而走,天下大局動盪不安,等騰出手再回來的時候,還能剩多少人?

  討董是大義……這句話一開始是口號,現在則是事實!

  四月初十,初夏時分,衛將軍公孫珣留鎮軍中郎將王修駐守安邑,統攬河東全局,以左婁圭、田豐、韓當三人率軍進駐蒲津,然後便在風陵渡東十五里處的河東郡河北縣集中船隻,並立即著手渡河。

  前後數日,騎兵一萬,步卒五千,外加萬餘輔兵,全數渡過了黃河,等到四月十五,公孫珣本人的白馬旗也進入了河對岸弘農郡所屬的湖縣縣城,就此駐紮。

  此地,距離西面潼關十五里,距離東面弘農郡郡治二十里,距離更東面陝縣與茅津四十里,距離洛陽與弘農分界處的函谷關八十五里……換言之,不止是潼關的呂布、賈詡二人的五千兵馬,包括陝縣的牛輔、李儒一萬餘主力在內,董卓軍是完全可以在一日內趕到湖縣,左右夾擊的。甚至只要他們願意,即便是河南方向函谷關東的另外兩三萬董卓軍,也是能在三四日內趕到湖縣的。

  畢竟,本就是在不怎么正經的渡口處臨時登岸的嘛。

  然而整個渡河過程,幽州軍小心翼翼,前後持續了五日,卻並沒有遭受任何騷擾,更不要說是軍事打擊了。

  這倒也不是不能夠理解,很顯然,董卓軍明顯是想讓公孫珣在潼關之撞個頭破血流,或者等到幽州軍全軍疲敝之時再行夾擊,那時候效果更佳。

  這當然是非常正確的。

  四月十七日,剛剛到達弘農的第三日,稍作休整,將湖縣交與高順、焦觸防守後,公孫珣便親自引眾出現在了潼關之下,而面對著如此雄關,很多第一次到達此處的人不免失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