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長沙太守孫堅;

  假奮武將軍曹操,以及在上黨自稱太守的張楊……合計十四路諸侯,全都應許參加。

  其中,張超隔得太遠,恐怕實在是趕不及,但其餘人全都是洛陽周邊的勢力,都是能夠立即組織兵馬,參與會盟的。

  相對應的,陶謙的徐揚聯盟也獲得了普遍性的積極反應:

  揚州刺史周干;

  琅邪相陰德;

  東海相劉馗;

  彭城相汲廉;

  北海相孔融;

  沛相袁忠;

  泰山太守應劭;

  汝南太守徐璆;

  九江太守服虔……加上陶謙本人,與已經出兵的騎都尉劉備,累計十一路諸侯。

  三支聯盟,共三十九路人馬,北起遼東,南至九江,東至北海,西至上黨……完全可以說,不管是河北聯盟一時半會夠不到董卓也好,還是徐揚聯盟的成立更多的是為了自保而虛存也罷,這天下間討董的局面卻已經成為事實了。

  而且,因為整個關東河北徐楊討董大局已成的緣故,使者往來不斷,諸侯尚未起兵,名單就已經徹底公開化……消息傳到洛中,更是催動了一件最直接的事情。

  「洛陽雖然是首都,卻在關東,若是公孫珣引河北聯軍南下,控制住了孟津、小平津、五社津;袁紹領關東聯軍正面而來,攻打旋門關(虎牢關)、轘轅關,並扣住滎陽、成皋;然後徐揚聯軍再做袁術的後盾,從南陽進取大谷關、伊闕關……那麼洛陽即便是握有重兵,也只能陷入垂危之境,甚至自潰!」說話的是董卓的長史,也是歷史上董卓真正的軍事參謀劉艾,其人這番言語從軍事角度來說,倒是一語中的。

  「不至於此。」李儒幾乎是立即搖頭。「若是他們一心,軍事上自然是如此局面,可近四十路諸侯,若是真一心,為何不能共起一盟?反而分成三個聯盟?」

  「那文優的意思呢?」劉艾一時好奇。

  「若以軍事而論,徐楊聯盟不必管他。」李儒當即搖頭。「河北聯盟也可以暫時不管……因為關東聯盟只要有一口氣在,就不會讓公孫珣輕易來到洛陽跟前的。」

  「此言不差!」一直眯著眼睛的董卓終於微微睜眼,打斷了自己心腹們的分析。「彼輩各懷鬼胎,若真是一心要對付本相國,何至於一分為三?譬如陶謙那個老小子之所以自立聯盟,無外乎是不甘居於人下,而他盟中那些人,都是相隔千里之輩,卻又不敢真的與老夫交手,只是打起旗號,以求自保而已……不然,為什麼不學張超千里起兵來過來?」

  眾人紛紛頷首。

  「還有公孫珣的河北聯軍。」董卓不由起身緩步而行,外加冷笑不止。「若是說徐楊聯盟是陶謙不甘居於袁紹之下而所為,袁紹起兵是因為不甘居於我之下而為之,我自行廢立是為了不甘居於袁太傅之下而所行,那公孫珣此番作態,便是不甘居於所有之下……你看看他的會盟諸侯?俱是舊部、鄰郡,所謂諸侯多是充數的傀儡,其人此舉無疑是想要自行割據幽州,外加努力兼併鄰郡,擴大地盤,如此而已!」

  「如此說來,我們只要對付當面關東聯軍即可?」劉艾登時鬆了一口氣。「若如此,其實倒可以從容一戰……畢竟,我軍皆是精銳,又握有洛陽武庫,而且相國賞賜豐厚,軍心可用;而彼輩多是新兵,便是勢大,也可以從容擊破!」

  「關東小兒我自然不在眼中。」董仲穎扶著腰帶坐回到了太尉椅上。「事情到了這一步,仗也一定是要打的……只是如今局面,關東俱反,而河東白波賊與匈奴人又屢有侵擾關中,我何必一定要留在洛陽這個三面受困之地呢?你們說,若是洛陽不能連結河北、中原,那此地珍貴的事物,不就是天子、公卿、戶口、武庫,還有些許財物嗎?而且這些公卿大臣還跟關東那些叛逆眉來眼去。」

  李儒與劉艾面面想覷,茫然不解,便是立在一側一直沒有發聲的蔡邕、賈詡這些新晉之人也同樣有些茫然……這個事情不是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敢不敢想的問題。

  實際上,正常人怎麼可能敢想呢?

  「算了,再看一看。」董卓見狀也是一時蹙眉。「且等關東諸侯匯集起來,看看他們的情狀,若是極弱,也不用如此麻煩……而且此時荊州尚未有反意,也不好輕棄。」

  堂中隨即沉默,並無人敢多言。

  而與此同時,七月底,會盟之後的常山,卻也陷入到了一場規模巨大的爭端之中……具體來說,乃是公孫珣幕中屬吏、會盟的各路諸侯、舉薦的屬下,在關於聯軍下一步動作的問題上發生了巨大的分歧。

  這很正常,也是必然的,因為現在是七月底,馬上就要秋收,本來就不可能立即出兵,本來這個時候就是要討論戰略問題的。實際上,南面的關東聯軍,甚至洛陽的董卓也是如此,在農業時代,沒人可以違逆天時……秋收在即,不要想什麼軍事問題,除非你只準備動用小規模脫產軍隊。

  公孫珣當然也是如此。

  而且,在戰略方向的問題上,以公孫珣如今這個尷尬的地理位置和及其明確的政治口號而言,也確實有些讓人為難。

  「……以今日來看,天下大勢其實不在董卓,而在二袁、陶謙與君侯。故,我意秋收後,君侯當出全軍南下,以迅雷之勢直撲河內,兼併袁紹、袁術,再取洛陽,以定大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