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根本沒有起兵造反,也根本沒有等公孫珣自請南向剿滅什麼太行山賊,其人便直接解印逃亡,然後剛一出冀州到達平原,其人復又驚慌自殺!

  天下譁然!

  從洛陽的天子到河北的豪傑,從邊郡的公孫珣到中樞的袁紹,幾乎所有人都被這廝的表現給弄的暈頭轉向。

  完全可以說,這個廢物,是用自己的生命硬生生的將公孫珣與袁紹一起耍了一次!二人的謀劃瞬間全都成了一個笑話!

  你說你一個冀州刺史,在冀州四年,根基擺在那裡,倒是反抗一下啊?沒看到天子都忌憚你王文祖,不敢捉拿而是『請』你入洛『為官』嗎?可誰能想到他居然會被天子一封詔書給嚇得自殺?!

  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或者說,廢物為何要裝作一副豪傑凜然的模樣?還一裝裝了幾十年?白白欺騙眾人感情。

  公孫珣出冀州的計劃中途作廢,袁本初原本想藉機清洗冀州的計劃也有些為難起來,實際上中樞懵了數日後,似乎也覺得這事到此為止更好,私下偷偷清洗一番州中吏員便可……於是他們派出了一個叫公孫度的人出任冀州刺史。

  然而,公孫度這廝幹了不到半月,就因為處置手段太粗暴,被免職滾回遼東老家去了。

  冀州官場一片混亂。

  最後,朝廷無可奈何,將新任冀州刺史定為名吏賈琮,希望這位『賈公』能安撫局勢。然而賈琮之前一直在交州坐鎮,估計趕過來也得年底了。

  而就在冀州再無下口餘地,公孫珣的幕僚們半是有些心疼冀州牧,半是順水推舟想讓自家主公就此偃旗息鼓之際,時值多事之秋,計劃趕不上變化,洛陽忽然又接連出事了。

  一切的根源很簡單,那就是天子的身體突然開始惡化,而且他本人和周邊的宦官、外戚、大臣們也全都敏感的察覺到了。

  於是乎,心裡透亮的天子不敢再搞那些虛的了,他開始立即著手布置身後事,而且大部分手段都是圍繞著洛陽禁軍的軍事布置:

  先是加董太后的侄子董重為驃騎將軍,領千餘人;

  然後又設立了西園八校尉。

  所謂八校尉,是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這些人中包含了宦官、公族、西涼邊郡世族、閹宦姻親、關東世族、北軍舊將等等奇葩的人物,可以說是一個儘量求得大團結大包容的洛中軍事集合體。

  然而如此大型的禁衛性質的軍事組織,卻全都統屬於天子直接任命的宦官蹇碩,而不屬於名義上掌管天下兵馬的大將軍何進,甚至看天子的意思,何進也要受蹇碩節制。再加去年天子以何進之弟何苗為車騎將軍的事情,那這位身體不行的天子此番針對何進的意圖已經基本上呼之欲出了。

  然而話還得說回來,何遂高早已經不是數年前立在郎署門前溫文爾雅的殺豬宋玉了,他參與國政多年,早已經羽翼豐滿。甚至考慮到天子的昏庸無道,他這些年反而得到了士人、黨人的普遍性支持,所以勢力愈發做大。

  形勢敏感,再加上有人攛掇,何進不甘示弱之下,選擇了針鋒相對。

  於是乎,洛中再度出現流言,說是有人望氣得知,洛陽將有刀兵之災,兩宮將流血。

  緊接著,天子與大將軍共議,召集地方兵馬,連同京城新舊禁軍,一起舉行閱兵儀式,以作壓勝。

  所謂壓勝,就是借著儀式或物品進行辟邪的舉動,這裡是要借閱兵來解決這個可怕流言的意思。

  當然,洛中真正的明白人都知道,這本質上是何大將軍與自己天子妹夫之間的一場交鋒與妥協:

  一方面,雙方需要鬥爭,天子需要防止自己死後何進一人獨大,以至於出現梁冀那種情況,尤其是他的幼子劉協之前便被何皇后視為眼中釘;而大將軍也需要盡力保住自己外甥的繼承權,防止自己的天子妹夫忽然犯糊塗廢長立幼。

  另一方面,雙方也需要妥協,畢竟天子也明白自己身體不行了,而他廢長立幼的心思終究只是心思,所以還是需要何進這個大舅子來扶持自己兒子,並延續本朝那怪異的皇權輪迴;而何進也明白,天子一日為天子,身為在位二十二年的天子,對方的權威就不是他殺豬宋玉可以明面上反對的。

  所以,雙方最終選擇了通過閱兵這種方式,互相示威與互相妥協。

  這個時候不過是八月中旬,距離許攸去見公孫珣才一個多月而已;距離王芬之死不過三十天;公孫度上任、離任更是發生的事情……但天下間,卻已經無人再記得那些人那些事了,所有人都開始把心思放在洛中這次大閱兵之上了。

  并州刺史丁原第一個響應何進號召,他派出了自己的部屬張揚引著剛剛被臨時徵辟為從事的張遼等人入洛聽命;典軍校尉曹操奉命往老家沛國募兵,卻臨時向天子舉薦了平原令,宗室劉備為軍司馬,希望對方來協助自己;西涼僅剩的一名漢室忠臣蓋勛,更是直接被天子召喚入洛……

  一時間,天子與大將軍手段盡出,各顯神通,往來各處的使節絡繹不絕,天下騷動。

  至於某些人……袁本初也開始老老實實的拉攏起了西園同僚,研究起了洛陽軍事配置,而公孫珣卻在昌平再度迎來了一名身份顯赫的故人——大將軍長史,二世三公的王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