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到底,還是見識被禁錮住了。」公孫大娘也是徹底明白了過來。「他們一來是想不到將來到底會亂到什麼地步,二來也還是對漢室有點幻想,指望這個靈帝趕緊死了能換個神武英明的天子,卻沒想過天子沒來來了個奇葩的董卓……不過,我算是看出來了,阿珣,你也是難!」

  「上位者都難。」公孫珣復又笑道。「不差我一個,母親當日辛苦開創安利號難道就不難?」

  「都難,所以還是要去努力做事,再難的事情一步步做下去總有應對的法子……」公孫大娘幽幽嘆道,卻又不禁失笑。「居然被你繞進來了。」

  「非是盲目自信。」公孫珣也負手笑道。「母親,四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想要面面俱到自然不大可能,但我這番作為已然是純粹提前偷跑,又如何能指望太多?至於說遼西那五百里通道,實在不行,便多扶持一下莫戶袧、段日餘明等輩便是……其實說到底,事到臨頭,總有突發的事端,關鍵還是要自己底子厚!母親在遼東,我在昌平,將根基紮下來才是最要緊的。」

  「你既然想的那麼通透,我也沒什麼可說的。」公孫大娘也微微笑道。「只是我這次再回遼東……你得將一個孫子給我留下。」

  公孫珣面露恍然之意,卻也不是很在意:「之前母親便應該已經知道了,在昌平半年,阿玉又懷孕了,阿芸最近似乎也有徵兆……故此,母親乾脆將這兩小子一起帶回遼東教導,只將兩個女兒留給我就行。」

  公孫大娘一時猶豫,但還是搖頭:「兩個孩子都要開蒙,這個時候帶回去,會不會耽誤功課?」

  「遼東就沒有好老師嗎?」公孫珣依舊有些不以為然。「關鍵是家庭教育。我在這裡,又有幾分心思放在他們身上,至於他們兩個的母親,必然是不如母親你的。」

  「阿芸應該還算不錯吧?」公孫大娘還是有些猶疑。「讓小點的那個隨我去就是。」

  「這不行。」公孫珣連番搖頭,到底是說了實話。「母親,既然我已經下定決心要去爭一爭了,那大點的那個便是我自然而然的繼承人,這時候你只帶一個孫子去遼東,無論是誰,都會讓人有想法的,反不如兩個都帶去……而且母親,只是四年,四年後我一旦起兵穩固住幽州,你便可以從遼東過來了。」

  公孫大娘終於緩緩頷首。

  母子二人,到底是再度統一了意見。不過相較於以往,這一次,明顯是做母親的多多遷就了兒子。

  或者說隨著當兒子的年長,天下間當父母的多半會如此。

  而既然議定了方略,公孫珣也不是軟弱拖沓之輩,他先是慫恿新任幽州刺史與廣陽太守,聯合奏行中樞,以冀州流民多至,兼有零散野地,在廣陽行所謂『井田』民屯制度。

  中樞處雖然知道這裡面有些不盡的說法,但看到民屯許給的賦稅,再加上涼州當面局勢愈發危殆,還是選擇了認可。

  而得到了朝廷中樞的背書後,公孫珣便開始大舉在廣陽推行所謂井田制度,強行將本地豪強與民屯綁定在一起,以此來藉機清查豪強的土地、戶口,並強迫彼輩與民屯一起同耕同種,共編什伍。

  四月,廣陽大戶王氏串聯鄰郡世族豪右,試圖攻打昌平私學與薊縣州治,反被漁陽田氏告發,以至於舉族被誅,一同被滅族的還有足足七戶,被斬首者近千餘人。

  一時間,全郡悚然。而公孫大娘也攜帶著兩個孫子,迴轉到了遼東。

  到了當年秋收,伴隨著公孫珣三子與三女的出生,安利號開始公開替官府代收廣陽算賦,幽州號稱大治。

  同年,關西大旱,加上之前的戰亂,整個長安以西秋收乏糧,百姓紛紛流離,但詭異的是,涼州戰局反而因此沉寂了下來,一直在長安對峙叛軍的太尉張溫返回了洛陽。

  到了冬日,幽州、并州忽然遭遇到了新崛起的軻比能鮮卑勢力的襲擾,并州當面為程普所擋,幽州方面卻是公孫珣引私兵隨護烏桓校尉出兵,於漁陽北面匯集了遼西鮮卑、烏桓、雜胡無數,然後輕鬆擊退了對方。

  戰後,軻比能遣使至廣陽來告,願求冊封互市。而莫戶部的莫戶袧也在漁陽郡北,燕山山脈的北面通道處建立了一處定居點,公孫大娘賜名為承德。

  經此一事,再無人挑戰公孫珣在幽州的權威,幽州也一時號稱大治。

  而借著此事的東風,第二年春耕,公孫珣開始在漁陽推行他的『井田』制度,而這一次,漁陽這裡,卻無人敢有怨言,便是故泰山守張舉這種人都喏喏如犬。

  天下隆隆,整個帝國大勢翻滾如潮,而公孫珣在昌平卻安穩如世外之處一般,他的生活里全是春種秋收,夏獵冬狩,同時還不斷讀書教學,所謂生活中全都是耕讀詩酒,妻女家常。不過,偶爾到了某些節日,當他在日漸熱鬧的昌平私學裡看到京澤去哭祭他的舅父,看到常林去遙祭司馬直,甚至他自己也忍不住去喝酒的時候,公孫珣卻總是忘不掉那些宛如自己人生路上過客一般的人物。

  更不要說,經常還有白馬騎士將洛中的政事從南面傳來,經常還有冀州的流民從南面慕名來到昌平。

  平心而論,見得次數、聽得次數太多了,公孫珣早已經不會感到之前的那種憤怒和失望。

  但是,這不代表他不會在心中一次次提醒自己,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本不該如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