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叔異兄儘管說名字。」

  「此人喚做趙咨,字君初,也算是同縣名門……其實我們縣中也就是司馬、常、楊、趙四家而已,不過,將軍不必去禮聘他,我待會讓人去喊他一聲便是。」

  公孫珣失笑搖頭:「還有呢?」

  「委實沒了!」司馬直無奈言道。

  「叔異先生剛才還說,你們縣中乃是司馬、常、楊、趙三家為冠族。」旁邊呂范忍不住替自家主公挑明了意圖。「為何常林、楊俊、趙咨都有,卻無姓司馬的人物呢?」

  司馬直恍然大悟,卻是抬手往西面一指:「既如此,我那族侄已經十四歲,過年便可束髮,我來做主,今日便讓他束髮,然後從將軍為吏如何?」

  公孫珣得意大笑……世族子弟束髮為郡中吏,只要不是那種不入流的小吏,一般是不耽誤正經出身的,也是常見的政治傳統。但無論如何,能讓司馬朗來做跟班,倒是意外之喜了。

  便是呂范也滿意的點點頭,畢竟從他的角度來看,未必知道司馬這個姓氏在自家主公心中的特殊含義,可司馬朗其人乃是司馬氏主脈嫡長,來與自家主公做門房小吏,倒也足夠表達這司馬氏的誠意了。

  於是乎,眾人皆大歡喜,而公孫珣扔掉手中只有指頭大小的木炭,細細看了一下手中名單,計有:

  張范、張承、張昭;

  常林、韓玄;

  楊俊、王象;

  韓浩、方悅、郝萌;

  趙咨、司馬朗。

  累計足足十二人!

  而按照司馬直所言,其中既有文學之士,又有咨政人物,既有堪為爪牙之人,又有能抬高身價的名門望族,還有如趙咨、司馬朗這種剛剛可堪一用的青少年。

  而且,其中還有數名人物,乃是可以與公孫大娘那些故事做映照的,可見這個名單絕非虛妄。

  尤其是司馬直格外推崇的常林居然在韓玄之前,韓浩,居然在方悅、郝萌之前,更是公孫珣格外期待。

  —————我是格外期待的分割線—————

  「珣既平黃巾,威德卓著,加於四海。拜衛將軍,領河內守,士民聞之,多鼓舞。其渡河至溫縣,見名士司馬直,取求河內才德事,直遂於榻上言之,太祖自囊中取紙筆記之。墨盡,乃自爐中取炭書之不止。直見之,大嘆曰:『將軍位高權重,猶自求賢若渴,今取河內士盡入囊中,何事不平乎?』乃起而拜,盡出胸中河內豪傑。」——《漢末英雄志》.王粲

  PS:如無意外,晚上還有一更還昨天少字的尷尬。

  第四章 陌上顯大德

  ?  「可惜!」收起名單後,公孫珣一聲長嘆。「叔異兄前途遠大,早在七年前便是議郎,我是不好擅自取用的……但若是河內治政稍有疑難,還請你屆時不要推辭。」

  「若非如此,為何傾心而出,盡入將軍囊中啊?」司馬直昂然起身,恭敬行禮。「天下動亂,正需要將軍這種人物來安撫鄉梓的……將軍但有所求,直雖德行淺薄,卻也可盡綿薄之力!」

  公孫珣真的是愈發欣賞這種人物了,有道德、有能力,又不做作。

  不過,欣賞歸欣賞,除非人家自己主動棄了仕途,否則這真不是公孫珣可以取用的人物。實際上,眼見著對方頗有治平之念,想來也是早存了要儘快出仕,主政一方心思的!故此,他公孫珣此時所能做的,不外乎是向朝廷舉薦和推崇此人一番罷了。

  總之,這次拜訪堪稱意外之喜,公孫珣收穫良多之餘還認識了一位難得的人物……說真的,他剛才差點就想問問對方,是不是將來會改名叫司馬徽了。

  當然,美中不足的一點還是出現了——臨行前,司馬朗聽說要給某人去當跟班,是一萬個不樂意!弄的公孫珣也有些訕訕起來,他估計是自己初次相見時便嚇壞了還是小孩子的對方,給這廝留了陰影。

  不過,司馬直可不管這些,他乾脆拎著束帶直入西面司馬防家中,將司馬朗堵在了舍內。而稍傾片刻,更有司馬夫人親自出面首肯,然後還出門邀請公孫珣入堂致意。

  而等到上了堂中公孫珣才注意到,司馬夫人身側居然有一個五六歲的幼童,而其身後尚有一婢女抱著一個襁褓……想來,若非是需要生產,否則司馬夫人也不會遠離自己丈夫,歸鄉安居的。

  不過,這個喚做司馬懿的幼童嘛!

  公孫珣瞥了對方一眼,卻是乾脆起身從錦囊里取出了一塊用油紙包著,還裹了蜜的飴糖遞給了他。而眼見著這小子看了自己母親一眼後恭敬一禮,接過糖來就吃,衛將軍也是不由大笑,卻又從錦囊中取出了一塊玉來,遞給了司馬夫人,並昂然笑道:「建公兄養子出色,今日且讓大郎隨我去,等二郎束髮後,不妨也來我帳下為吏!」

  司馬夫人當堂曲身一禮,倒是坦然替自家兒子接受了對方的禮物……衛將軍、薊侯,難道還不配提攜她的兒子嗎?

  而就在公孫珣仗著官威在外面欺負人家丈夫不在家的婦孺之時,房舍內,司馬直已經開始親自為司馬朗束髮了。

  束髮嘛,又不是加冠,哪裡有這麼多規矩?不過,當司馬直解開對方頭髮,再用束帶纏好後,卻依舊忍不住叮囑了幾句:

  「大郎!」

  「是!」身材高大,確實已經像是個正經束髮之人的司馬朗一時失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