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番細細描述,公孫珣卻是恍然大悟……說白了,還是功高難賞這四個字!

  須知道,此番平叛前後六人持節為主帥,其中,董卓、盧植二人不用說了,肯定是等封賞下來的同時直接大赦,然後再找個機會官復原職,該幹啥幹啥。而郭勛是沒有功勞卻又苦勞,給他一個大郡或者富郡,再加個爵位也就過去了。

  但是,皇甫嵩、公孫珣、朱儁三人卻尤其難辦!

  因為不管如何,無論怎麼算,整個叛亂居然只是這三個人打下來的,他們功勞毋庸置疑。

  而且,三人中公孫珣資歷最差,卻打得最漂亮;朱儁資歷好、後台已硬,卻打得最磕磣;皇甫嵩資歷最高打得也很漂亮,卻有些走運的感覺……最後,三人從長社到廣宗,別看合作的時候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但面對中樞時卻很一致的一團和氣,到處讓功,互相平衡。

  換言之,朝中如今需要同時給三個人高官厚祿,不能厚此薄彼。

  「爵位倒也罷了!」何進微微舉杯眯眼道。「三位必然都要封縣侯的,我從北宮來,親眼見到爵位已經擬定了……皇甫將軍是槐里侯,食邑八千戶;朱將軍是錢塘侯,食邑六千五百戶;文琪你是薊侯,食邑六千戶。」

  言至此處,何進稍微看了公孫珣一眼,見到對方只是緩緩頷首,倒也早有預料:「我也知道文琪不在意這個,爵位檔次到了也就足夠了。不過還是要說一句,差朱公偉五百戶乃是照顧他資歷,而皇甫將軍之所以為八千戶,乃是因為朝中有意讓他暫為冀州牧,稍微清理一下冀州盜匪,安撫冀州百姓……這兩千戶倒是提前支出來賞賜。」

  公孫珣昂然作答:「來時見到皇甫將軍依舊持兩萬兵鎮守冀州,便早有所料……畢竟,州牧這種東西,統帥一州九郡國,哪裡會讓我一個二十餘歲的人去做?遂高兄不必掛懷,我心裡清楚。薊侯、六千戶,足以告慰家中長輩了。」

  「光祿大夫真是謙謙君子之風!」孔融捻須而嘆,倒是硬在人家大將軍和光祿大夫中間插了一句嘴。

  「不錯,文琪真是君子之風。」何進態度倒是依舊和氣,不過語氣卻認真了起來。「不過,職務倒是有些說法……文琪,皇甫義真為冀州牧,朱公偉更是亂前便要做九卿的,此番也自然要在公卿中打轉,唯獨你……」

  「正如當日城外都亭所言。」公孫珣乾脆言道。「求一大郡履任足矣,不然,總不至於從光祿大夫的職務上降職去做一任刺史吧?」

  「這是自然。」何進當即失笑。「皇甫義真為州牧,你便是想要做刺史,朝廷也沒那個臉讓你去啊……否則豈不是要天下人說漢室苛待功臣?不過,天下頂尖大郡就那幾個,你想往何處啊?莫非想往南陽嗎?於我而言,倒是可以替你進言,正好你在彼處可以追繳黃巾餘孽。」

  「遂高兄美意我心領了,可我乃河北人……」公孫珣趕緊搖頭。

  開什麼玩笑?南陽天下第一大郡,一郡人口、財富抵得上一州,南陽太守當然極好。可恰恰是因為這個郡的特殊地位,所以這個職務在後漢有著極高的政治屬性,通常而言是地方大員轉任朝中重臣的必經之路,故此任期極短!

  短到什麼份上?別說三年、四年了,一年乃是尋常,半年都不少見!跟刺史任期有的一拼。

  這種位置,要來作甚?

  老婆接來了就得走,貓都不夠生一窩的!

  所以還是河北好!人家程昱不都說了嗎?君侯威德自在河北!

  「河北的話……如渤海、平原,固然是大郡、美郡,」何進微微一笑。「卻如何配得上文琪此番重扶社稷的功勞呢?」

  公孫珣剛想說,渤海、平原都挺好,南陽就算了,你就幫忙安排一下這兩個吧。

  卻不料,上首座位上的何進卻忽然提及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文琪你看,河內如何啊?」

  公孫珣一時猶疑。

  話說,後世很長一段時間裡,河南這個行政區域總是有一小塊在河北,顯得莫名其妙。其實初始原因很簡單,當一個政權在黃河南面建立都城後,為了便於管控地方勢力強大華北平原,也為了直接控制黃河天險,它就硬生生從河北地界摳出來一塊精華之地,直屬中央。類似的還有河東,這就是從晉地硬生生摳出來的。

  而這種刻意為之的行政劃分,還真就一代代傳下去了。

  至於其始作俑者,正是開大一統的漢武,這塊後世劃歸河南省的地方,則正是今日的河內。

  換言之,正如青州大部分郡縣實際上在黃河南面,卻在行政區分上被當做河北一樣,河內實際上屬於河北,卻反而是在河南尹治下。

  回到眼前,不管如何,這倒也不能說是個壞地方了。

  畢竟,河內人口明面上就有八十萬,實際上估計是要過百萬的,算是頂級大郡。而且,從地理上而言此地畢竟還是在河北,所謂北接太行,東連魏郡,其北面重鎮安陽距離公孫珣曾任職的邯鄲,也不過區區一百里。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地方雖然直屬於司隸,所以有些額外的政治地位加成,但終究沒有像南陽、潁川那般一年一換,讓人無奈。

  至於公孫珣所猶豫的,乃是擔心此地與洛陽隔河相對,不免做事束手束腳……當然了,這個理由你是無法說出口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