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已經給你準備好了,就等你來呢。」公孫珣當即昂然應聲道。「廉者,邊也,就叫你居正吧!你出身邊地,以武勇為爪牙事我,如此倚仗,若在太平時節,本不會有多大成就。但如今天下動盪不安,將來的事情誰也說不好……你若能把住本心,居身持正,忠心事我,將來說不定也會有一日配青戴紫,光宗耀祖的!」

  成廉叩首連連感激不盡,王修捧卷不語,審配則不由眼皮一跳。

  ———————我是眼皮亂跳的分割線—————

  「昔,太祖破黃巾於東郡,得錢鉅億,其以家富,欲盡散於外。時東郡歷兵禍,殘破無形,王叔治乃諫濟士民求德。未幾,審正南復至,諫言盡分財帛於上下,以求軍心。太祖思屢再三,乃更其章,分軍糧於民,散財帛於軍。上下遂稱其德。」——《新燕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

  PS:重申一遍,為了大家的健康,請晚上不要等……強烈建議每天早上看……不要學我每天熬夜傷身體。

  還有書友群,684558115有興趣可以加一下。

  第三十章 億錢予一錢

  大概是由於局勢的緣故,洛中使者來的極快,而且上來就乾脆利索的同意了公孫珣免去東郡一年賦稅的請求!

  不過,中樞對東郡方面軍這邊,無論是下一步去向的安排,還是最重要的封賞,卻全都稱得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去向很簡單,天子經尚書台轉黃門監下達了正式的旨意,要求公孫珣迅速引兵去潁川長社,與皇甫嵩、朱儁聯合,擊破潁川波才的十萬大軍。

  平心而論,從多騎兵和士卒籍貫這兩方面來看,公孫珣和他的這支軍隊明顯更適合在河北作戰。

  但就目前局勢而言,河北那邊卻打得順風順水,根本不需要公孫珣的支援。

  盧植領著四萬北軍精銳,打得張角、張梁的部隊連戰連敗,如今天公將軍、人公將軍已然是一路敗退到了鉅鹿郡、安平國、清河國的交界重鎮廣宗了,而且他們還主動放棄了清河國的占領區,將兵力、戰線、物資全面集合收縮。

  更北面也是一樣,幽州刺史郭勛帶著幽州各郡兵馬,以護烏桓校尉宗員為副,小心謹慎,四面張網,也同樣把地公將軍張寶逼得放棄了安平國的大面積占領區,將兵力、物資集中到了鉅鹿最北端的重鎮的下沮陽城內。

  相對應的,南邊局勢可就很不妙了。

  原本波才這一路大軍就是距離洛陽最近,威脅最大的(都打到轘轅關了),所以中樞才逼迫朱儁急速出兵的……然而,朱公偉出關後不知道是輕敵還是中樞給的壓力太大,居然上來便想奪回潁川郡郡治陽翟城!

  結果嘛,堅城難下不說,十萬黃巾軍圍攏過來,差點沒把朱儁全軍交代在那裡。最後,這一路小兩萬人一直退回到潁川東北角的長社才穩住腳跟,但卻被波才引兵十萬團團圍住。五月上旬,朝廷見勢不妙,直接讓皇甫嵩緊急率領兩萬援軍前往長社,雙方合兵四萬,卻依舊數日不動,宛如這兩萬援軍也被圍困了一般。

  如此情形,再加上公孫珣就在東郡,距離長社其實不遠,有些慌亂的朝廷自然想到了讓他引兵去彼處援護。

  至於說封賞。

  講實話,軍中從上到下本來沒幾個人對此報以太大期待的。這主要是因為有門路有出身的不在乎……就好像公孫越、審配,這一眨眼一徵辟直接都是千石司馬,朝廷上下,軍中左右都覺的理所當然啊!一個河北名士,一個公孫氏的子弟,本就該一出來就是千石司馬啊!還有曹操,一跳出來便是兩千石,等這一仗結束必然是一任太守或者國相等著他,大家也都覺得就該這樣!

  而對於那些沒有門路的,尤其是特製那些從幽州跟來的出身不好的豪傑們,其實早在公孫珣在河內整軍時,就已經很滿足了,他們普遍性覺得當時的任命足以作為恩賞了。

  就好像最近剛剛面前爬起來的劉備,歷史上辛辛苦苦在河北打了一整年的黃巾,最後給了個縣尉,縣尉算個什麼,秩兩百石……還要被一個秩一百石督郵索賄!可現在呢?得益於公孫珣的庇護,數月前在涿郡還只是個白身的他,轉眼就變成了正兒八經的曲軍侯,秩六百石!

  不要小瞧了六百石,漢家制度,六百石開始為朝廷命官,掌管萬戶以上大縣縣令就是六百石起頭的,而再往上也不過就是千石、兩千石這兩個大階級,便做官做到頭了!換言之,這三個門檻,每越過一個都難上加難,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難以逾越到下一層。

  而此時,不僅是劉備,張飛、牽招、楊開等人也全都是在短短數月內從白身變為正式的六百石朝廷命官,便是褚燕也是從一個兩百石縣尉變成了六百石曲長,那還想如何呢?

  實際上,軍中上下之前普遍性猜測,最大的恩賞很可能出自於關羽關雲長,他的假司馬應該能變成真司馬,從而邁入千石行列。

  故此,封賞真的下來以後,軍中才紛紛目瞪口呆!

  原來,關羽、張飛、高順、成廉,四人居然全都搖身一變,成為了千石的軍司馬!

  而仔細一想,還真是很有道理的,其中,關羽是斬殺了廣陽黃巾渠帥程遠志,張飛殺了廣陽黃巾副帥鄧茂,高順是領一千兵擋住了兩萬賊軍,成廉則宰掉了東郡黃巾副帥張伯。

  有理有據,讓軍中上下諸人皆無話可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