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回稟這位公子。」這安利號的客棧掌柜繼續笑道。「目前所講的乃是《封神紀》,說的是武王伐紂之事,然後我們安利號專門請了大家編纂成易懂的口語而已,這是來往眾人和沓氏本地人最愛聽的……」

  公孫珣微微頷首,這也是自己小時候聽過的了。

  「其實,這封神紀的書還沒有版印出售,只有不外傳的版本。」這中年掌柜的繼續笑言道。「我們客棧中就有,只是說書那夥計不識字,半月都未曾更新一節,客人們多有不滿……」

  「你是何意?」公孫珣不由失笑。

  「我意,若是幾位多有心思,能為我家那夥計再讀一節故事,那在下願意為諸位免去這一晚的房費!」掌柜的趕緊言道。「當然,諸位趕得及,或者不屑行此事,我等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言一出,周圍眾多客人紛紛安靜下來,而且翹首以待,偌大客棧一時清靜。

  「且拿書來,我看一眼。」婁子伯伸手言道。

  掌柜的喜不自勝,便隨即讓身後夥計從櫃檯處取出一本手抄紙書來。

  公孫珣也是好奇劇情是否與自己幼年所聽有所差距,便當先一步接過,然後只是隨手翻開一頁,便又是登時怔在當場,而且手指僵硬,幾乎露出手背青筋出來。

  婁子伯也是好奇,便伸手取來,仔細觀看,然後也是愕然。

  原來,只見這頁書中第一段如此寫到:「這楊戩入了中軍,把自己所設一計說與對方。姜太公聞之大喜,當即便獎諭楊戩曰:「智勇雙全,奇功萬古。」又諭令哪吒協助英雄,赤心輔國。(諸位聽眾須曉得,智勇雙全一詞非英雄不可當,我們幽州十一郡國,也只有那遼西公孫文琪,當日柳城一戰堪得此言)……」

  —————我是清清楚楚的分割線———————

  「太祖自誅殺王甫,面斥曹節,乃聲名日顯,漸為天下重。」——《舊燕書》.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紀

  PS:還有新書群684558115大家加一下

  第九章 明白

  客棧最好最大的一處客房,乃是所謂觀海景房,門楹上方正中書有觀海聽濤四字,頗有氣勢,也不知是誰的手筆。

  而此時,這家客棧的繼承人,公孫珣公孫少東,也正盤腿坐在這間房中臨窗的床榻上,然後往窗外看著大海、聽著波濤,一時出神。至於他手下兩個文士,一個婁圭一個王修,也都各自坐在床榻另一頭,卻是一個抬頭一個低頭,然後俱無話語。

  「少君,」良久之後,居然是從外面而來的韓當打破了沉默。「那掌柜已經把嚴禁流出內部書籍的通告交給咱們的商隊,然後緊急沿商路往各處發出去了;你寫給主母那邊的書信也已經快馬送走了;而且那掌柜還從商隊和附近客商那裡幫我們換了幾匹白馬出來;至於他本人我也按照你的意思安撫了一下。」

  「這就好。」公孫珣恍然從窗外收回目光,然後長舒了一口氣。「辛苦義公了……此事其實是我母親奇思妙想,下面的人一時疏忽而已,咱們就到此為止,不必多言了。」

  婁圭和與王修,還有剛剛坐下的韓當,趕緊頷首稱是。

  「不過,既然已經在有那麼多客商的客棧中顯露了身份,那接下來也就沒法再潛藏行蹤了。」公孫珣強打精神答道。「休息一兩日,等我身體恢復了,咱們就直接打馬入襄平。」

  三人又是忙不迭的答應。

  「可若是如此,」公孫珣復又嘆道。「初來乍到,我既沒有主政一方的經驗,又不知道彼處的底細,到了襄平又該如何行事呢?」

  「這個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婁子伯向來是喜歡第一個發言的。「畢竟天下多有共通之處,一縣之政事也不過就是那些東西罷了。」

  「你說來聽聽……」公孫珣此時也是無可奈何,更兼身邊無人,便也只能選擇聽信對方了。

  「其一,在於勸農;其二,在於興教;其三,在於治安。」婁圭捻須從容答道。「這三件事情是一個縣令的根本職責,至於再多的事情,什麼兵事啊人事啊,那就是太守的職責了,與縣令其實無關。所以,縣令理政無論如何都要以這三事為核心展開。」

  此言一出,韓當倒也罷了,旁邊的王修卻是連連頷首,就是公孫珣思索再三也只能點頭稱是……本來就是嘛,這三件事情的確就是一個縣令理政的三大原則,也是一個縣令職責範圍內的主業。

  甚至到了一郡太守,所謂以郡為國,堪稱一國之君,也最多再加上一個人才選拔的重任,然後邊郡地區再加上一個軍事戍衛的職責……而且真要細細來講,人才選拔其實也是興教工作的一部分,軍事活動也是治安工作的一部分。

  「既如此,」見到婁子伯難得說了點正理,公孫珣也難免認真了不少。「子伯以為這三件事情又該如何具體開展呢?」

  「先說農事。」婁圭侃侃而談道。「農事無外乎是兩策,一個叫做推廣農藝,這是為了肥沃土地,增加產量;另一個叫做興修水利,這是為了防災開荒、擴充耕地面積……」

  公孫珣微微頷首,表示贊同:「說到興修水利、防災開荒,我倒是忽然想起了本朝名臣張堪。想當初漁陽郡不過只是一個中等郡國,可是光武用張堪為漁陽太守,他居然能一邊對抗匈奴一邊在沿著沽水開荒,最後不僅打得匈奴人不敢寇邊,更是開荒八千餘頃,生生讓漁陽多了一個狐奴縣,使得漁陽一躍為著名大郡,這應該便是此舉的極致了……遼東地域廣闊,卻河流縱橫或許正適合水利開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