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范文瀾(1893~1969),著名歷史學家。浙江紹興人。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任教。建國後,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人大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主編《中國通史簡編》,並長期從事該書的修訂工作。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歷史考略》《群經概論》《水滸注寫景文鈔》《文心雕龍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范文瀾史學論文集》等。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中國台灣台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中國台北逝世。
錢穆先生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柏楊,原名郭衣洞,筆名柏楊。1920年生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北大學畢業後,曾任東北《青年日報》社社長、瀋陽遼東學院教師。後去中國台灣。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閒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柏楊一生著述豐厚,《柏楊版資治通鑑》在中國台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
唐德剛,1920年生,安徽合肥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博士。曾先後任職於安徽省立安徽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歷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李宗仁回憶錄》《顧維鈞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晚清七十年》等書。另有歷史、政論、小說、詩歌、雜文等多部作品。
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國際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斯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稔熟中西方歷史,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治史。主要作品有《漢代農業》《求古編》《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等。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著名的歷史學者。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努爾哈赤傳》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古都北京》獲中國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先後到美國、日本、蒙古、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清代卷》《中國都市生活史》。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戚繼光研究論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250余篇。
汪榮祖,原籍徽州,1940年生於上海,抗戰勝利後即隨父母移居高雄。1961年台灣大學畢業,1971年獲美國西雅圖大學博士學位。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柏堡)任教31年,曾任美中學術交流協會訪問學者,上海復旦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現任中國台灣嘉義中正大學講座教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諮詢委員,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榮譽教授。出版中英文專著十餘種,包括《史傳通說》《史學九章》等;學術論文五十餘篇;散文集兩本——《學林漫步》與《詩情史意》。
范文瀾(1893~1969),著名歷史學家。浙江紹興人。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任教。建國後,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人大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主編《中國通史簡編》,並長期從事該書的修訂工作。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歷史考略》《群經概論》《水滸注寫景文鈔》《文心雕龍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范文瀾史學論文集》等。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中國台灣台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中國台北逝世。
錢穆先生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柏楊,原名郭衣洞,筆名柏楊。1920年生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北大學畢業後,曾任東北《青年日報》社社長、瀋陽遼東學院教師。後去中國台灣。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閒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柏楊一生著述豐厚,《柏楊版資治通鑑》在中國台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
唐德剛,1920年生,安徽合肥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博士。曾先後任職於安徽省立安徽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歷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李宗仁回憶錄》《顧維鈞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晚清七十年》等書。另有歷史、政論、小說、詩歌、雜文等多部作品。
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國際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斯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稔熟中西方歷史,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治史。主要作品有《漢代農業》《求古編》《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等。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著名的歷史學者。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努爾哈赤傳》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古都北京》獲中國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先後到美國、日本、蒙古、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清代卷》《中國都市生活史》。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戚繼光研究論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250余篇。
汪榮祖,原籍徽州,1940年生於上海,抗戰勝利後即隨父母移居高雄。1961年台灣大學畢業,1971年獲美國西雅圖大學博士學位。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柏堡)任教31年,曾任美中學術交流協會訪問學者,上海復旦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現任中國台灣嘉義中正大學講座教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諮詢委員,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榮譽教授。出版中英文專著十餘種,包括《史傳通說》《史學九章》等;學術論文五十餘篇;散文集兩本——《學林漫步》與《詩情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