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1858年6月18日,美國打著中立的旗號與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該條約是美國趁清政府之危獲得的侵略權益,也是美國推行合作侵華政策的典型產物。此外還有1868年簽訂的《中美增續條約》,1894年簽訂的《中美華工條約》等。

  俄國同樣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1851年8月6日,中俄雙方簽訂了《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條約共17條,主要內容有:伊、塔兩處與俄通商後,俄國可專派領事官照管;中俄雙方在伊、塔兩地通商,彼此兩不抽稅;俄國商人在伊、塔兩地犯罪,不受中國法律制裁等。《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以後,俄國就從陸上打開了中國西北的大門。

  1857年5月28日,在俄國的威脅恫嚇下,中俄雙方簽訂了《璦琿條約》。俄國從中獲得了巨大的領土利益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航行權,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1858年6月13日,俄國借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同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通過該條約,沙俄取得了沿海通商權利,並憑藉最惠國待遇條款,一舉取得了英、法、美等國日後在中國可能獲得的侵略權益。此外,還有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79年的《中俄里瓦幾亞條約》、1881年的《中俄伊犁條約》以及1896年的《中俄密約》等。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俄國掠奪了我國的大片領土。

  另外,與法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1844年的《黃埔條約》、1858年的《天津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1884年的《中法會議簡明條款》以及1885年的《中法新約》。與日本簽訂的條約有1871年的《中日修好條約》、1874年的《中日北京條約》、1885年的《中日天津條約》、1895的《中日馬關條約》、《中日遼南條約》、1905年的中日會議《滿州善後條約》、1915年的《中日二十一條條約》、1918年的《中日軍事協定》等。還有1896年與德國簽訂的《中德膠澳租借條約》、1887與葡萄牙政府簽訂的《中葡北京條約》以及1901年簽訂的《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

  從這些不平等條約里,我們再也找不到努爾哈赤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的豪情和霸氣,看不到“康乾盛世”巡行江南時的歌舞昇平,唯一的感受就是煌煌大清王朝如小綿羊般任人宰割。有人說,蒙古人剽悍的鐵騎終於被漢人的耕牛取代,然後套上枷鎖,在鞭子的驅趕下緩慢行進。也有人說,這時候的清朝就像走到了一年的盡頭,到了新舊交替的時候。如此抽象看來,整個清朝風雲又像極了一齣戲劇,觀眾還在品味過程的精彩,悲劇的結局卻毫無徵兆地上演了,那巨大的落差甚至令人有些懵懂。

  清朝用了296年的時間來演繹開始到結束,重複了之前任何一個朝代興亡交替的過程,像走入了一個既定的魔咒。這是一個並不太短的輪迴,斗轉星移,清朝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傳奇、太多疑惑、太多欷歔。

  試想,如果沒有外敵的入侵,清朝還會在自己的世界裡生活多少年,如今映照大地的會不會依舊是大清帝國的月光,我們是否仍然穿著滿族的衣服在人群中行走,然後在合適的時候去參加一次科舉考試,求得一世功名?這種生活會不會同樣平靜而且怡然自得?

  陳寅恪先生認為清朝的滅亡在於統治者對外沒有處理好與列強的關係,導致列強步步進逼;對內則沒有處理好滿漢關係、特別是上層官員中的滿漢關係,導致種族之爭。二者合起來看,仍然為忽視了種族與文化的關係。本來,乾、嘉之後的漢族士大夫,已經認可了清朝這一異族(相對於漢族)統治的合法性,又在文字獄的恐怖下,轉而搞純粹的考據之學。少數躋身於統治集團的漢族文職官員,也是真心為王朝效力的。但到了光緒年間,慈禧等仍然視漢人為異己力量,不敢放心地重用,而搞什麼分而治之(如對曾國藩、李鴻章等),過於強調種族之分,忽略了此時滿漢在文化上的認同感,反倒引起了滿漢之間的衝突,無疑是自取滅亡。

  由此看來,即使沒有列強的侵入,清朝的滅亡也在所難免。不錯,歷史囊括一切,是不會出現如果的,任何個體都必須跟隨歷史的腳步前行,無論強大還是弱小。即使這種跟隨會無可奈何、會步履蹣跚,或者會跌倒,甚至是肌體上的陣痛,但別無選擇。就像一陣狂風吹來,滌盪萬物,這個時候不要迎著風吹來的方向。

  清朝滅亡了,歷史昂然前行。

  附錄 名家簡介

  陳寅恪(1890~1969),古典文學研究家、史學家。江西修水人。先後留學於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通曉梵文、突厥文、滿文等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歸國後先後任教於清華國學研究院等,建國前夕由京入粵,後受聘並任教於嶺南大學,直至“文革”期間不幸去世。他一生中為人們留下了大量著作,內容涉及歷史、文學、宗教等多個領域,為後來人開闢了新的學術領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學方法,民國以來即廣為學界所尊崇。

  陳寅恪先生一生撰有:《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金明館叢稿初編》《寒柳堂集》《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陳寅恪文集》《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