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我問他那個人是誰。他告訴我,他不知道那人的面容,因為他總是背對著客人的,就像他也不知道我的面容一樣。但那人自稱是莊信作品的愛好者,‘真奇怪,’他說,‘我這幾年一共見了兩個陌生人,就是你和他,你們都跟我聊起莊信的作品。’
第295節:最後的攤牌(7)
“我問他那個人為什麼會來拜訪他並聊起莊信的作品,他說他們是碰巧在網上認識的。他隱居在此地後,生活中就只剩下兩件事:看書和上網。本來他不知道網絡這玩意兒,但一旦接觸,就發現這東西正適合他這樣的人。他總是把書評寫在網上,在這裡他還可以寫出自己真實的人生狀況。有個網友對他很感興趣,他們彼此都覺得很投機,於是他告訴了對方他的地址,那人就登門拜訪了。而當他們聊起莊信時,這網友表現出對莊信作品的深刻理解。他曾說,莊信後期的作品表現出對一種殘缺不全的人生的特殊感受。這正符合王師傅的閱讀心理,正因為如此,王師傅很愛讀這個作家的作品,同時和這個網友也聊得很投機。
“我問他,你和這個人還聊了什麼?他說,聊得很多,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說,聊起過你用的聲帶發音器嗎?他說是的,那人還專門問起了這種儀器。他向那人作了詳細的介紹。這種儀器使用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得熟練才行。
“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這個與王師傅暢談的人就是故人。正是因為和王師傅談過,他才知道去使用這種聲音改變儀。我又想起阿陽被綁架後,她以自殺威脅鈍刀,而鈍刀不能發出聲音,就找來了故人——這個環節在之前已經推導過了,為什麼要找來故人那麼麻煩?故人和鈍刀的說話方式是不一樣的,故人為什麼不直接把變聲儀交給鈍刀?原因現在可以解釋了:因為鈍刀無法熟練運用這種儀器。總之,故人使用變聲儀,是源於王師傅。也許這是個偶然,也許這是故人事先設計好的,但不管怎樣,他從王師傅那裡了解到了這類儀器的使用方法。
“那麼那個網友就是故人,他是誰?由於我已經懷疑作家,所以自然往作家身上想。如果說有一個人對莊信的作品非常了解,那當然就是他本人了!他明白自己創作時的心境,所以他能在王師傅面前很好地解讀作品。
“各位,由此種種,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正是我們的作家策劃了這一切呢?”
第296節:最後的攤牌(8)
93
“有一點我不明白,”南宮說,“我記得你說過,故人曾經打電話來,而作家和鈍刀都在場……”
“對,我記得有兩晚的電話,一次是馮嘉被獅子咬死那天,大家驚魂未定。另一次是演員剛離開,故人就打電話來,那時作家還在我的公寓裡,鈍刀也在。但我回憶了那兩段對話,我相信那是用錄音機錄好的聲音。馮嘉喪命那天的電話,故人說了一通就掛斷了,並沒等我回話;而第二次呢,我發問結束後,故人的說話好像很急迫,並沒有等我把話說完就開了口,那是他預料到我剛開口時要問什麼,預先算定了時間,但他不可能算到我後面要說什麼,所以完成一輪對話後電話就斷了,我想那段錄音可以隨便雇用一個人在公共電話上放出來。作家這樣做,也許是想把我的注意力從故人是持牌人上移開。因為,如果你接到一個電話時,有幾個人正在你面前,潛意識裡,你就不會去懷疑面前的人就是打電話的人。可是,作家很快意識到這個辦法有點蠢,因為兩次申宣都不在,如果我足夠聰明,就會想到這是有人故意在把疑點指向申宣。所以他決定事後再用一次這種方法,來掩飾前面兩次的不合理。他第三次用這種方法是在我發現陳若梅的畫像以後,那次申宣也在場,這樣,情況就變得比較平衡了,我不會想到有人在故意誤導我,同時,我對故人是誰的懷疑也會保持在持牌人之外,是這樣嗎?”
作家嘆了口氣:“你的推想很正確。”
“這讓我想起作家佯裝被襲擊後,他告訴我們襲擊者的身形特點,那其實跟申宣很像,但他說感覺對方是個老者。他自始至終沒提到‘申宣’這個名字,但他知道我和南宮會按照他的描述自然地想到申宣。很多聰明人都會用這樣的方法:如果他的目標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另一個人,他反而會說這個人沒有問題。作家先生就是善於玩這種思維縝密的把戲,不是嗎?”
莊信又苦笑了一聲,似乎因為被亦水岑看穿而感到無可奈何。
第297節:最後的攤牌(9)
“可是,有一點我不明白。”亦水岑說,“第三次打來電話的錄音,我在開口問了陳若梅案子後,你作出的回答很對應。就算你先猜到我開口必提此事,可以預先錄音,可是,那之前我和華默在顧金城家發現了畫像一事,我只告訴了南宮。按理說你沒道理知道我記起了陳若梅一案。你是怎麼知道的?”
作家忽然哈哈大笑:“亦水岑,這不應該是你問的話!試想,如果我不能對全局情況有及時的了解,能夠控制這一切嗎?你想想,雖然我的目的是借你之手殺了申宣,但我是希望你回憶起阿梅遇害一案的。既然是計劃的一部分,我又怎麼能放手不管?你進入顧金城家搜索,本就在我的注視之下,我知道你會發現那張畫,因為我對顧金城的了解也很透徹,阿梅當年不就是因為這張畫喪命的嗎?”
第295節:最後的攤牌(7)
“我問他那個人為什麼會來拜訪他並聊起莊信的作品,他說他們是碰巧在網上認識的。他隱居在此地後,生活中就只剩下兩件事:看書和上網。本來他不知道網絡這玩意兒,但一旦接觸,就發現這東西正適合他這樣的人。他總是把書評寫在網上,在這裡他還可以寫出自己真實的人生狀況。有個網友對他很感興趣,他們彼此都覺得很投機,於是他告訴了對方他的地址,那人就登門拜訪了。而當他們聊起莊信時,這網友表現出對莊信作品的深刻理解。他曾說,莊信後期的作品表現出對一種殘缺不全的人生的特殊感受。這正符合王師傅的閱讀心理,正因為如此,王師傅很愛讀這個作家的作品,同時和這個網友也聊得很投機。
“我問他,你和這個人還聊了什麼?他說,聊得很多,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說,聊起過你用的聲帶發音器嗎?他說是的,那人還專門問起了這種儀器。他向那人作了詳細的介紹。這種儀器使用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得熟練才行。
“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這個與王師傅暢談的人就是故人。正是因為和王師傅談過,他才知道去使用這種聲音改變儀。我又想起阿陽被綁架後,她以自殺威脅鈍刀,而鈍刀不能發出聲音,就找來了故人——這個環節在之前已經推導過了,為什麼要找來故人那麼麻煩?故人和鈍刀的說話方式是不一樣的,故人為什麼不直接把變聲儀交給鈍刀?原因現在可以解釋了:因為鈍刀無法熟練運用這種儀器。總之,故人使用變聲儀,是源於王師傅。也許這是個偶然,也許這是故人事先設計好的,但不管怎樣,他從王師傅那裡了解到了這類儀器的使用方法。
“那麼那個網友就是故人,他是誰?由於我已經懷疑作家,所以自然往作家身上想。如果說有一個人對莊信的作品非常了解,那當然就是他本人了!他明白自己創作時的心境,所以他能在王師傅面前很好地解讀作品。
“各位,由此種種,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正是我們的作家策劃了這一切呢?”
第296節:最後的攤牌(8)
93
“有一點我不明白,”南宮說,“我記得你說過,故人曾經打電話來,而作家和鈍刀都在場……”
“對,我記得有兩晚的電話,一次是馮嘉被獅子咬死那天,大家驚魂未定。另一次是演員剛離開,故人就打電話來,那時作家還在我的公寓裡,鈍刀也在。但我回憶了那兩段對話,我相信那是用錄音機錄好的聲音。馮嘉喪命那天的電話,故人說了一通就掛斷了,並沒等我回話;而第二次呢,我發問結束後,故人的說話好像很急迫,並沒有等我把話說完就開了口,那是他預料到我剛開口時要問什麼,預先算定了時間,但他不可能算到我後面要說什麼,所以完成一輪對話後電話就斷了,我想那段錄音可以隨便雇用一個人在公共電話上放出來。作家這樣做,也許是想把我的注意力從故人是持牌人上移開。因為,如果你接到一個電話時,有幾個人正在你面前,潛意識裡,你就不會去懷疑面前的人就是打電話的人。可是,作家很快意識到這個辦法有點蠢,因為兩次申宣都不在,如果我足夠聰明,就會想到這是有人故意在把疑點指向申宣。所以他決定事後再用一次這種方法,來掩飾前面兩次的不合理。他第三次用這種方法是在我發現陳若梅的畫像以後,那次申宣也在場,這樣,情況就變得比較平衡了,我不會想到有人在故意誤導我,同時,我對故人是誰的懷疑也會保持在持牌人之外,是這樣嗎?”
作家嘆了口氣:“你的推想很正確。”
“這讓我想起作家佯裝被襲擊後,他告訴我們襲擊者的身形特點,那其實跟申宣很像,但他說感覺對方是個老者。他自始至終沒提到‘申宣’這個名字,但他知道我和南宮會按照他的描述自然地想到申宣。很多聰明人都會用這樣的方法:如果他的目標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另一個人,他反而會說這個人沒有問題。作家先生就是善於玩這種思維縝密的把戲,不是嗎?”
莊信又苦笑了一聲,似乎因為被亦水岑看穿而感到無可奈何。
第297節:最後的攤牌(9)
“可是,有一點我不明白。”亦水岑說,“第三次打來電話的錄音,我在開口問了陳若梅案子後,你作出的回答很對應。就算你先猜到我開口必提此事,可以預先錄音,可是,那之前我和華默在顧金城家發現了畫像一事,我只告訴了南宮。按理說你沒道理知道我記起了陳若梅一案。你是怎麼知道的?”
作家忽然哈哈大笑:“亦水岑,這不應該是你問的話!試想,如果我不能對全局情況有及時的了解,能夠控制這一切嗎?你想想,雖然我的目的是借你之手殺了申宣,但我是希望你回憶起阿梅遇害一案的。既然是計劃的一部分,我又怎麼能放手不管?你進入顧金城家搜索,本就在我的注視之下,我知道你會發現那張畫,因為我對顧金城的了解也很透徹,阿梅當年不就是因為這張畫喪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