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我進而想,誰真正有能力設計這樣的迷局呢?一個作家,他既有一定程度的想像力,又有邏輯思維的能力,而寫小說最重要的是掌控全局,梳理出各種條理,這不正和撲克牌迷局很相似嗎?另外,撲克牌的人類發展排序方法,用的是陳若梅的思考方法,那陳若梅自然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過這個人——要在一起討論這樣的問題,自然要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才行,而作家的身份也恰好合適。
“這時我又想,作家曾主動告訴我,他和陳若梅認識,那是在我將陳若梅的案子告訴持牌人之後的事情。當時,除了演員,律師、調色師、作家都表情有異。作家主動告訴我他和陳若梅的關係,目的應該是為了讓他看起來不要太普通——至少要和案件多多少少扯上關係,如此想來,他在東湖邊的拍戲現場,看到我後故意避開,實際上也是故意偽裝的——他故意裝出一種不正常,因為每個持牌人都不正常,要是他太正常了,反而遭人懷疑。
“這樣一想,我就懷疑作家了。這時我開始推測他的目的。既然從之前的情況已經推算到陳若梅案件對他產生了影響,我開始想,他依然愛著陳若梅。如果周立真是無辜的,那必然有個真兇存在,有兩種情況:這個兇手就是作家,或者作家是要找出這個兇手。如果當年的兇手就是作家,他幹嗎耍這場把戲?那麼,他的目的應該是要找出兇手。我忽然想到華默開槍殺死顧金城的事,一瞬間我意識到,說不定故人是要讓這個真正的兇手有個特殊的死法。
第293節:最後的攤牌(5)
“這樣,大的環節就串起來了,但是,由於沒有實際的證據,我還需要進一步說服自己。從路東殺人的情況就可看出,這場演繹的關鍵在於持牌人的特殊性情。從故人的電話以及撲克牌的真人排序,我確信故人是個具有偏執人格的人,另外,他對其他人的性格能極好地把握並加以利用,如果要找出一個人具有這種敏感性,最合適的就是作家。
“再者就是西區的電話,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曾問過故人,他為什麼每次都要去用西區的磁卡電話,為什麼不用手機。故人的回答表現出對手機的不認同,這時,故人表現出了真實的自我感情,我猜他並不喜歡由於科技進步而誕生的東西,有一種偏執的懷舊情結。而在作家身上,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他同樣具有懷舊情結,他至今不用電腦寫作,我看到他的手指被鋼筆磨出的老趼——一個簡單的古典式推理,對吧。當然這一點意義不太大。只能作為一個副證。
“當然,你們可以說這都是我的臆想,如果這臆想只有一種,那可能是巧合,但是那麼多臆想都能串在一起,就不得不讓人考慮其真實性。最後一個論證,或者說是臆想,仍然是來自電話——早些時候,我曾去調查過故人使用的電話的規律,那時我根據電話的位置隱約推斷出,在工匠被殺的那晚,故人是乘坐公共汽車117路公交車回城的,同時去西區的時候他可以乘29路或117路。當我知道作家住的地方是羽紗小區後,這就吻合了,那地方的不遠處正好可以乘坐這兩班車。我在腦海中重構了他在那一天的活動時間順序,發現一切似乎都很合理。
“另外,還有幾點因素指向了作家。我說過他會在有意無意中流露出真感情,我細細回憶,記起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怕死,如果這個故人想要對我做什麼,我也無所畏懼,不過我希望在那一刻我能得到真正的平靜。’你看,他希望他得到真正的平靜,這不正和實情吻合嗎?我本來就懷疑這個故人有特殊的目的,也許他將自己的生死也計劃好了。作家為什麼會說出‘那一刻得到真正的平靜’這樣的話?這耐人尋味。
第294節:最後的攤牌(6)
“最後,我不放心那個馴獸師王師傅,因為他是一個藉助儀器發出聲音的人,而故人也正是用儀器發出假聲,任何正常人的思維都不會放過這一點。但我們沒有理由說王師傅設計了這一切,即使他知道自己的悲劇是源於徒弟馮嘉,但也無法和陳若梅的事情牽扯上。可他總是一個有問題的人。我確信白鐵給他看了馮嘉出事時的錄像,而他讓白鐵來找我,這說明他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我再次偷偷到了他的住所——這是前天的事,我沒告訴任何人。我偷偷潛入他家中——南宮知道了肯定又會發怒——但我顧不了那麼多。我不知道自己想去尋找什麼,但總覺得這人家裡是暗藏秘密的魔洞。”
“那你發現了什麼?”南宮問。
“沒想到那王師傅靈敏無比,他很快就發現了我,我只好跟他道歉,然後把他徒弟之死的真相告訴了他。對此他一點反應也沒有,於是我們找別的話題聊了起來。我旁敲側擊地問他,認不認識一個叫陳若梅的人,他說不認識。我又說了周立、申宣、陽濁等持牌人的名字,他還是說不認識。當我提到莊信這個名字時,他忽然說,他看過這個作者的書,不知道我說的是不是這個作家。”
“哦——”在場好幾個人不約而同地應了一聲。
“我告訴他我說的莊信就是這個作者。然後他指向書櫃,我看到那上面放著很多書,其中幾本是莊信寫的。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他看過幾本庄信的書,僅此而已。但是我心裡本來已經在懷疑作家了,於是我和他聊起了莊信。想不到這個王師傅一旦打開話匣,並不像先前那般冷漠。我們聊了很久,他告訴我,他曾和一個人同樣地聊起過莊信的作品。‘他不是個大作家,’他說,‘但想不到還是有人願意讀他,聊他。’
“這時我又想,作家曾主動告訴我,他和陳若梅認識,那是在我將陳若梅的案子告訴持牌人之後的事情。當時,除了演員,律師、調色師、作家都表情有異。作家主動告訴我他和陳若梅的關係,目的應該是為了讓他看起來不要太普通——至少要和案件多多少少扯上關係,如此想來,他在東湖邊的拍戲現場,看到我後故意避開,實際上也是故意偽裝的——他故意裝出一種不正常,因為每個持牌人都不正常,要是他太正常了,反而遭人懷疑。
“這樣一想,我就懷疑作家了。這時我開始推測他的目的。既然從之前的情況已經推算到陳若梅案件對他產生了影響,我開始想,他依然愛著陳若梅。如果周立真是無辜的,那必然有個真兇存在,有兩種情況:這個兇手就是作家,或者作家是要找出這個兇手。如果當年的兇手就是作家,他幹嗎耍這場把戲?那麼,他的目的應該是要找出兇手。我忽然想到華默開槍殺死顧金城的事,一瞬間我意識到,說不定故人是要讓這個真正的兇手有個特殊的死法。
第293節:最後的攤牌(5)
“這樣,大的環節就串起來了,但是,由於沒有實際的證據,我還需要進一步說服自己。從路東殺人的情況就可看出,這場演繹的關鍵在於持牌人的特殊性情。從故人的電話以及撲克牌的真人排序,我確信故人是個具有偏執人格的人,另外,他對其他人的性格能極好地把握並加以利用,如果要找出一個人具有這種敏感性,最合適的就是作家。
“再者就是西區的電話,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曾問過故人,他為什麼每次都要去用西區的磁卡電話,為什麼不用手機。故人的回答表現出對手機的不認同,這時,故人表現出了真實的自我感情,我猜他並不喜歡由於科技進步而誕生的東西,有一種偏執的懷舊情結。而在作家身上,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他同樣具有懷舊情結,他至今不用電腦寫作,我看到他的手指被鋼筆磨出的老趼——一個簡單的古典式推理,對吧。當然這一點意義不太大。只能作為一個副證。
“當然,你們可以說這都是我的臆想,如果這臆想只有一種,那可能是巧合,但是那麼多臆想都能串在一起,就不得不讓人考慮其真實性。最後一個論證,或者說是臆想,仍然是來自電話——早些時候,我曾去調查過故人使用的電話的規律,那時我根據電話的位置隱約推斷出,在工匠被殺的那晚,故人是乘坐公共汽車117路公交車回城的,同時去西區的時候他可以乘29路或117路。當我知道作家住的地方是羽紗小區後,這就吻合了,那地方的不遠處正好可以乘坐這兩班車。我在腦海中重構了他在那一天的活動時間順序,發現一切似乎都很合理。
“另外,還有幾點因素指向了作家。我說過他會在有意無意中流露出真感情,我細細回憶,記起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怕死,如果這個故人想要對我做什麼,我也無所畏懼,不過我希望在那一刻我能得到真正的平靜。’你看,他希望他得到真正的平靜,這不正和實情吻合嗎?我本來就懷疑這個故人有特殊的目的,也許他將自己的生死也計劃好了。作家為什麼會說出‘那一刻得到真正的平靜’這樣的話?這耐人尋味。
第294節:最後的攤牌(6)
“最後,我不放心那個馴獸師王師傅,因為他是一個藉助儀器發出聲音的人,而故人也正是用儀器發出假聲,任何正常人的思維都不會放過這一點。但我們沒有理由說王師傅設計了這一切,即使他知道自己的悲劇是源於徒弟馮嘉,但也無法和陳若梅的事情牽扯上。可他總是一個有問題的人。我確信白鐵給他看了馮嘉出事時的錄像,而他讓白鐵來找我,這說明他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我再次偷偷到了他的住所——這是前天的事,我沒告訴任何人。我偷偷潛入他家中——南宮知道了肯定又會發怒——但我顧不了那麼多。我不知道自己想去尋找什麼,但總覺得這人家裡是暗藏秘密的魔洞。”
“那你發現了什麼?”南宮問。
“沒想到那王師傅靈敏無比,他很快就發現了我,我只好跟他道歉,然後把他徒弟之死的真相告訴了他。對此他一點反應也沒有,於是我們找別的話題聊了起來。我旁敲側擊地問他,認不認識一個叫陳若梅的人,他說不認識。我又說了周立、申宣、陽濁等持牌人的名字,他還是說不認識。當我提到莊信這個名字時,他忽然說,他看過這個作者的書,不知道我說的是不是這個作家。”
“哦——”在場好幾個人不約而同地應了一聲。
“我告訴他我說的莊信就是這個作者。然後他指向書櫃,我看到那上面放著很多書,其中幾本是莊信寫的。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他看過幾本庄信的書,僅此而已。但是我心裡本來已經在懷疑作家了,於是我和他聊起了莊信。想不到這個王師傅一旦打開話匣,並不像先前那般冷漠。我們聊了很久,他告訴我,他曾和一個人同樣地聊起過莊信的作品。‘他不是個大作家,’他說,‘但想不到還是有人願意讀他,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