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她望著那沉寂的紫衣男子,生怕他的鬼魂聽不見,一遍又一遍重複這句話。

  梁雲笙將風扶玉的死瞞著,不讓昭頃君知道,因為她知道,只要他知道,她和親的事就瞞不住。她已經不再想有人為了她而丟掉性命,實在是不值得。

  梁雲笙就這樣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的整天數著離和親還有多少日子,偶爾也去找昭頃君玩,有時候她也覺得自己挺過分的,瞞著他是不是一件好事,她也不知道。

  就這樣到了她及笄的那天。

  太元帝第一個女兒及笄冊封公主,自然是舉國同慶的大事,太元帝將此事操辦得很熱鬧,並下令大赦天下,釋放太司獄近五年內放的囚犯。被釋放的囚犯們自然是對太元帝千恩萬謝,感激涕零。

  鳳菀宮正殿大開,皇后,后妃及眾宗女等在殿內,望著門外,看著那個穿著繁重華麗宮裝的少女在兩名侍女的的攙扶下緩緩走向大殿,步步生蓮,走得細緻不出任何一點差錯,面容褪去了青澀,秀麗的眉間,一朵開放得極致艷麗的桃花,斂去平日嬌縱,儼然是皇家公主的氣度不凡。

  “母后。”梁雲笙終於走到了皇后跟前,乖乖地微低著頭,皇后微笑將她髮髻後的紅色髮帶解開,再將托盤上的一支鳳凰紅色翡翠簪插上。

  “從今以後,你就是我大梁的公主了,你是個大人了,是大梁的衡陽公主。”

  “是,母后。”梁雲笙忍住快要掉下來的眼淚,努力使自己保持公主該有的端莊嫻淑。

  及笄後議婚嫁,是九國明文規定,所以她過了今天,就要嫁往匈奴了。她望著宮殿外的紅瓦綠閣,花紅草綠,春.色斐然卻心中毫無任何顏色。

  也許她應該是高興的,因為這一天她長大了。但正因為長大,她就要和他分離了。

  ————

  太元年間,九國之中梁國為天子上國,受其它八國頂膜禮拜,但是近年來皇室爭鬥內亂不斷,以致匈奴藉機進犯邊境,這戰事一開,便是好幾年不歇不止。

  數月前邊境不斷收到捷報,太元帝甚是欣慰,雖捷報的喜訊固然令人歡喜,但幾年下來將士的折損也令太元帝痛心不已。於是,便決定將自己的幼女嫁與匈奴和親,求以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以便今後天下統一,長治久安。

  太元十三年春,梁室皇女十三帝姬受封衡陽公主,遠嫁塞外,由孝昭將軍昭頃君護其出城。

  但是那一日,長安城的百姓並沒有看到護送公主出城的那位傳說中戰無不勝,長駐邊境的大將軍。

  浩浩蕩蕩的和親隊伍遠去,這一場和親,是帶著長安百姓的期望和皇室的囑託去的,是求天下安定,長安永樂。

  對於這位年幼的公主,百姓們知道得並不多。只知道她出生時天呈異象,降下祥瑞,以及她那傳說中眼中能開出傾世桃花的傳言。

  三月春正是百花爭艷的季期,長安更是以桃花最為嬌妍清麗。公主出城那日,漫天桃花飛舞,是以見證公主盛世婚嫁,誰也比不過她。

  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是這大好的日子,有許多百姓聽到了和親隊伍中傳來的嗚咽哭聲,哭聲中帶著絕望,淒涼,又有那般無助,更是帶著決絕。直到隊伍遠去,那聲音才逐漸變小,直到完全聽不到。

  ————

  “駕!駕!”

  城門中,一人急疾飛馬,幾乎是飛掠出城,快得守城的士兵都沒有看清楚是誰這麼急切,更別說攔下。

  “孝叔你給我回來!”那人出城後不久,便有人領著將士數十人追了過來。

  為首的老將軍顯然是有些無奈急切,還有些擔憂心仲。只是他想了想還是停住了腳步,沒有再追出去。

  就算是追到又能怎樣?這個孩子真是太傻了……明明知道是不能的……

  一想到這裡,老將軍幾乎是要落淚了,但還是強忍住了。

  這時守城將領才看清,領著這些將士的正是昭老將軍,孝昭將軍的叔父。

  “前些時日聽說朝廷召了孝昭將軍回長安,護送公主和親。”守城將領看著情形便是清楚不過,方才過去的定是那位年紀輕輕就以戰功政績享譽的孝昭將軍,“可是為何孝昭將軍現在才出城,而公主一行人已是怕走了十多里了。”

  按道理說,昭頃君並不是那種故意會違抗聖旨的人,怎麼今日便是這般失態?這聖上若是怪罪下來,怕是要治違抗旨意,枉顧聖裁之罪了。

  昭老將軍卻只是無奈嘆氣,“罷了,罷了,隨他去了。真是孽緣!孽緣啊!”講罷便是痛心疾首,使刻了歲月的臉更加滄桑慘澹。

  便是和守城將領講:“陳將軍啊,你是不知道啊,他若是不去便還好些,這一去便是極是不行囉。”

  “昭老將軍,究竟是發生何事了?”陳將領一臉水霧。完全不明白昭老將軍說的話什麼意思。

  而昭老將軍卻只是苦著臉搖頭不肯說,帶著自家的將士又折返回城了。陳將領摸了摸後腦,這都什麼事?

  日墜西山,殘陽烈如火焰,照得天邊發紅透亮。

  昭頃君疾追出去數十里路,直到快疲憊了才追上和親隊伍。

  雖然他是長年行軍打仗,體格比其他男子要強上許多,但也是血肉之軀,這般急切憂仲,本是不熱的天,他卻是面容浸透汗水,睚眥欲裂的眸中,陣陣痛覺,別無其它東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