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拙政殿的大門緊緊的關著,一應伺候的人全數退出,偏殿裡成套的黃花梨木椅子上做了一溜的大臣,六部尚書之下依次排開幾位侍郎和大理寺鴻臚寺的位卿,邊上還坐著幾位勛貴公戚,朝廷上稱得肱骨棟樑的大臣這裡來了至少一大半。
伍大公公站在殿門口,揮手讓小太監小宮女們送上點心茶水,好言好語的伺候著。眼神是平淡的——於這眾多大臣之中,一眼望過去,幾乎是他平淡鎮定。
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此刻,一屋子的肱骨大臣幾乎全數心神不寧,被皇帝玩的這一手給嚇的屁股都快黏在椅子上了,腿軟的根本就站不起來。
拙政殿正殿大門緊閉,說是陛下微恙,正在休憩,但其實裡頭有些什麼人是不難想像的。
都說太液池上的那位貴人受寵,但是只要細心一點的人,都會發現,只要是王爺不在時候,陛下都是不會踏足太液池的。
再加上上層有意無意透露出來的口風,一種猜測緩慢的,一點一點的,滲透了大多數人的認知——但凡猜出了點什麼的人都被自己的想法給給嚇的癱軟在原地。然後在陛下說要加封王爺為並肩王的時候哆哆嗦嗦跟著大傢伙一起上書:陛下王爺的事可以再緩緩!先立個皇后吧!先立個皇后吧!
然後皇帝就給他們來了這麼一手。
這是赤裸裸的陽謀,無恥流氓但是又光明正大。端看誰先撐不住。
有些時候惡向膽邊生,又不管不顧的想,乾脆就這樣把事情揭開吧!說出來陛下您也沒多少臉的!
……轉念一想這位承慶帝可能巴不得把事情都攤開了,他也好光明正大的做點什麼,那時候可能就不是一個“一字並肩王”的封號能解決的事了。
整個朝堂的人,包括皇帝,所有人都在走鋼絲,壓著最敏感最危險的那條線,你走一步我進一步,看誰最先受不了往後退回去。
兩個時辰後正殿的大門緩慢打開了,伍什伍大公公匆匆從偏殿離去,回來時手裡頭拿了一份聖旨,說,“陛下要加封翊親王為一字並肩王,諸位可有異議?”
一屋子大臣靜坐無聲,沉默良久,半晌後兩鬢都已經斑白的容國公嘆了口氣,最先開口,“……無異議。”
眾人才錯錯落落的嘆氣,然後道:“無異議。”
這場皇帝和大臣之間的博弈,最終還是皇帝贏了。
玄瀾赤著腳踩在拙政殿的地面上,地上鋪了一層厚厚的羊毛毯,他彎下腰去撿自己的髮帶,對髮帶旁邊的奏摺視而不見。
立後……呵呵。
第110章 並肩(二)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少登大寶,年幼力弱,幸得翊親王常伴左右,輔佐朝政。十數年來翊親王為國為民,奔波勞碌,鞠躬盡瘁,忠心耿耿。助朕除jian佞,安民生,定邊疆,清河山。河清海晏,天下安瀾,與朕一同奠定吾大夏之盛世氣象,功勞之大,可鑑日月。然深宮婦人,無功無德,怎可與翊親王相提並論。爾等莫要再糾纏於立後之事。天下六合,唯翊親王一人可與朕比肩。朕將永不立後。
翊親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天子既言,永世無悔。
欽此——
朝臣三呼萬歲,莫有不從者。
————《夏史·承慶帝本紀》
承慶十二年初,帝下旨加封翊親王為一字並肩王,史書上非常難得也非常忠實的記錄了這一份聖旨的原文。單單看聖旨的前半段,端的是堂堂皇皇叔侄相合。身為皇叔的王爺功績深厚一心為國,身為侄子的皇帝心胸寬廣自有丘壑……簡直是堪稱歷代皇室手足情深的典範。
——如果忽略後半段那詭異的“朕將永不立後”的話。
朝堂上宣讀聖旨的時候確實是滿朝大臣三呼萬歲,莫有不從——交疊的喊聲迴蕩在太極殿的屋檐下,掩蓋了過往不知多少暗潮洶湧你來我往的交鋒。
後人永遠無法猜測在這樣一片平靜祥和的表象背後,他們作出了怎樣的努力,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那些雞飛狗跳的爭辯,那些沉默無言的相抗。
但是無論再怎麼爭辯……其實都是辯不出什麼結果來的。所有朝堂上容許跳出來的胡鬧,全部都被六部尚書聯手封在了“加封尊銜”這條線之前——陛下同王爺之間不管是不是真的有那回事,都把你們的猜測給我塞回肚子裡!
咬死了牙這件事不能放到明面上來說,你信可以,不信最好,無論你們是不是心知肚明,這最後一塊遮羞布不能揭開!
“加封尊銜”和“不立後”硬生生的被六位尚書給分開了。除了不能把兩件事聯在一起說,其餘的……你們要怎麼爭辯,都隨你們。但凡有一點想要把兩件事放在一起提的想法,都會立即遭到六部的聯手封殺——最簡單粗暴的體現是,在你說出口之前,六部尚書總有兩三個會咳嗽一聲,然後你前後左右身邊總有一位同僚會立刻閃過來捂住你的嘴。
第一次你沒有說出口的機會,並且也再不會有站上朝堂的機會了。
吏戶禮兵刑工六位尚書不愧是能在朝堂上混到現在的人物,目光之準確的確擔的起別人口中的一句“老狐狸”,雖然按年齡分,有些還是青壯年品種。
把原本具有因果關係的兩件事硬生生分開之後,六位尚書就安安心心的袖手旁觀,讓手底下的人去吵了。
單以“加封尊銜”而論,若要說不同意,是根本站不住腳的——畢竟翊王十數年來的功績實打實的放在這裡,不帶一點水分的,都是血雨腥風裡拼殺出來的功績;一直以來也沒犯過什麼錯,立場明確腦子清醒,身為皇族心懷蒼生,民間的聲譽也好,簡直堪稱是賢王的典範。
“懷王之亂”平叛回京後還沒給封賞呢,全天下多少雙眼睛盯著——這要說不給加封,也實在說不過去。
再者,單以“不立後”後而論,所有的言辭、那些花團錦簇的倫理文章還沒說出口就被皇帝一句話給堵了回去。
高坐在帝位之上的年輕皇帝漫不經心的在聽他們爭吵,長長的眼睫覆蓋之下沒人能看懂他的思緒,聽聞此句抬起眼皮,一個人一個人掃過整座朝堂,直把所有人都掃的啞了火,然後皇帝才慢悠悠的道,“你們誰家的女兒想做皇后了?”
眾人一下子冷汗就出來了,後知後覺的想起來這位陛下最忌諱的可不就是外戚!如此一來,誰還敢提立後之事?何況王爺雖然垂首靜立一言不發,那也是靜立在朝臣的最前列——他依舊手握大權威望甚隆,這兩人如果聯手……
別說一個皇后了,一百個皇后都不夠看的!
想想看他們曾經的戰果吧:康王、左相、張家、犬戎、懷王……
這畫面有點美。
爭爭不過你,你拳頭又比我大,那我就身體力行,搞非暴力不合作吧。大臣們還是很有骨氣的,開始搞罷工搞死諫——奈何還沒折騰出花樣來就被自家夫人掐死在了搖籃之中。
伍大公公站在殿門口,揮手讓小太監小宮女們送上點心茶水,好言好語的伺候著。眼神是平淡的——於這眾多大臣之中,一眼望過去,幾乎是他平淡鎮定。
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此刻,一屋子的肱骨大臣幾乎全數心神不寧,被皇帝玩的這一手給嚇的屁股都快黏在椅子上了,腿軟的根本就站不起來。
拙政殿正殿大門緊閉,說是陛下微恙,正在休憩,但其實裡頭有些什麼人是不難想像的。
都說太液池上的那位貴人受寵,但是只要細心一點的人,都會發現,只要是王爺不在時候,陛下都是不會踏足太液池的。
再加上上層有意無意透露出來的口風,一種猜測緩慢的,一點一點的,滲透了大多數人的認知——但凡猜出了點什麼的人都被自己的想法給給嚇的癱軟在原地。然後在陛下說要加封王爺為並肩王的時候哆哆嗦嗦跟著大傢伙一起上書:陛下王爺的事可以再緩緩!先立個皇后吧!先立個皇后吧!
然後皇帝就給他們來了這麼一手。
這是赤裸裸的陽謀,無恥流氓但是又光明正大。端看誰先撐不住。
有些時候惡向膽邊生,又不管不顧的想,乾脆就這樣把事情揭開吧!說出來陛下您也沒多少臉的!
……轉念一想這位承慶帝可能巴不得把事情都攤開了,他也好光明正大的做點什麼,那時候可能就不是一個“一字並肩王”的封號能解決的事了。
整個朝堂的人,包括皇帝,所有人都在走鋼絲,壓著最敏感最危險的那條線,你走一步我進一步,看誰最先受不了往後退回去。
兩個時辰後正殿的大門緩慢打開了,伍什伍大公公匆匆從偏殿離去,回來時手裡頭拿了一份聖旨,說,“陛下要加封翊親王為一字並肩王,諸位可有異議?”
一屋子大臣靜坐無聲,沉默良久,半晌後兩鬢都已經斑白的容國公嘆了口氣,最先開口,“……無異議。”
眾人才錯錯落落的嘆氣,然後道:“無異議。”
這場皇帝和大臣之間的博弈,最終還是皇帝贏了。
玄瀾赤著腳踩在拙政殿的地面上,地上鋪了一層厚厚的羊毛毯,他彎下腰去撿自己的髮帶,對髮帶旁邊的奏摺視而不見。
立後……呵呵。
第110章 並肩(二)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少登大寶,年幼力弱,幸得翊親王常伴左右,輔佐朝政。十數年來翊親王為國為民,奔波勞碌,鞠躬盡瘁,忠心耿耿。助朕除jian佞,安民生,定邊疆,清河山。河清海晏,天下安瀾,與朕一同奠定吾大夏之盛世氣象,功勞之大,可鑑日月。然深宮婦人,無功無德,怎可與翊親王相提並論。爾等莫要再糾纏於立後之事。天下六合,唯翊親王一人可與朕比肩。朕將永不立後。
翊親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天子既言,永世無悔。
欽此——
朝臣三呼萬歲,莫有不從者。
————《夏史·承慶帝本紀》
承慶十二年初,帝下旨加封翊親王為一字並肩王,史書上非常難得也非常忠實的記錄了這一份聖旨的原文。單單看聖旨的前半段,端的是堂堂皇皇叔侄相合。身為皇叔的王爺功績深厚一心為國,身為侄子的皇帝心胸寬廣自有丘壑……簡直是堪稱歷代皇室手足情深的典範。
——如果忽略後半段那詭異的“朕將永不立後”的話。
朝堂上宣讀聖旨的時候確實是滿朝大臣三呼萬歲,莫有不從——交疊的喊聲迴蕩在太極殿的屋檐下,掩蓋了過往不知多少暗潮洶湧你來我往的交鋒。
後人永遠無法猜測在這樣一片平靜祥和的表象背後,他們作出了怎樣的努力,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那些雞飛狗跳的爭辯,那些沉默無言的相抗。
但是無論再怎麼爭辯……其實都是辯不出什麼結果來的。所有朝堂上容許跳出來的胡鬧,全部都被六部尚書聯手封在了“加封尊銜”這條線之前——陛下同王爺之間不管是不是真的有那回事,都把你們的猜測給我塞回肚子裡!
咬死了牙這件事不能放到明面上來說,你信可以,不信最好,無論你們是不是心知肚明,這最後一塊遮羞布不能揭開!
“加封尊銜”和“不立後”硬生生的被六位尚書給分開了。除了不能把兩件事聯在一起說,其餘的……你們要怎麼爭辯,都隨你們。但凡有一點想要把兩件事放在一起提的想法,都會立即遭到六部的聯手封殺——最簡單粗暴的體現是,在你說出口之前,六部尚書總有兩三個會咳嗽一聲,然後你前後左右身邊總有一位同僚會立刻閃過來捂住你的嘴。
第一次你沒有說出口的機會,並且也再不會有站上朝堂的機會了。
吏戶禮兵刑工六位尚書不愧是能在朝堂上混到現在的人物,目光之準確的確擔的起別人口中的一句“老狐狸”,雖然按年齡分,有些還是青壯年品種。
把原本具有因果關係的兩件事硬生生分開之後,六位尚書就安安心心的袖手旁觀,讓手底下的人去吵了。
單以“加封尊銜”而論,若要說不同意,是根本站不住腳的——畢竟翊王十數年來的功績實打實的放在這裡,不帶一點水分的,都是血雨腥風裡拼殺出來的功績;一直以來也沒犯過什麼錯,立場明確腦子清醒,身為皇族心懷蒼生,民間的聲譽也好,簡直堪稱是賢王的典範。
“懷王之亂”平叛回京後還沒給封賞呢,全天下多少雙眼睛盯著——這要說不給加封,也實在說不過去。
再者,單以“不立後”後而論,所有的言辭、那些花團錦簇的倫理文章還沒說出口就被皇帝一句話給堵了回去。
高坐在帝位之上的年輕皇帝漫不經心的在聽他們爭吵,長長的眼睫覆蓋之下沒人能看懂他的思緒,聽聞此句抬起眼皮,一個人一個人掃過整座朝堂,直把所有人都掃的啞了火,然後皇帝才慢悠悠的道,“你們誰家的女兒想做皇后了?”
眾人一下子冷汗就出來了,後知後覺的想起來這位陛下最忌諱的可不就是外戚!如此一來,誰還敢提立後之事?何況王爺雖然垂首靜立一言不發,那也是靜立在朝臣的最前列——他依舊手握大權威望甚隆,這兩人如果聯手……
別說一個皇后了,一百個皇后都不夠看的!
想想看他們曾經的戰果吧:康王、左相、張家、犬戎、懷王……
這畫面有點美。
爭爭不過你,你拳頭又比我大,那我就身體力行,搞非暴力不合作吧。大臣們還是很有骨氣的,開始搞罷工搞死諫——奈何還沒折騰出花樣來就被自家夫人掐死在了搖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