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交給史達林的材料里清楚表示了對希特勒的蔑視,因為他沒有更早地對自己的軍官集團進行這一“大清洗”。內務委員會的軍官們也沒有放棄複述希特勒的他是靠“天意”獲救的說法。
儘管從今天的角度看,對描寫二戰時期場面的挑選顯得是有選擇性的,《希特勒檔案》總的看來還是呈現了這個獨裁者作為軍事領袖的不同形象。詳細再現了希特勒對某些戰爭事件的反應。如詳細描寫了1942/43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和1945年奧德河戰役。由於文中提及的軍事會議幾乎都沒有留下任何記錄,京舍的報告就成了惟一的來源。由於對二戰的所有方面已經進行了長達50多年的深入研究,倒讓人們覺得有必要通過《希特勒檔案》對二戰做出一個全面的重新評價的想法難以接受。
不過,統帥希特勒的準確形象啟發了人們重新思考特定的事件和決定。如希特勒在全然不知戰略形勢的情況下就對美國宣戰的那種輕率令人震驚,同樣讓人吃驚的是希特勒得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時表現得無動於衷——以及他當時同空軍總司令戈林還沒有中斷的關係。與這種無動於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經常描寫的希特勒在得知東線戰敗或勝利時表現出的情緒變化,它表示,希特勒沒有能力適應艱難的形勢,領導這場戰役。《希特勒檔案》中講得很明白,最遲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他就無法清醒地看清戰略問題,只重視戰術的成功。
出版人後記(8)
這些描寫中也再現了回顧起來令人吃驚的實際損失:希特勒顯然認為,那些他在參謀部地圖上密切注視其移動的營、團和師擁有著和戰爭初期一樣的戰鬥力。他把自己命令的進攻、反攻及“鉗形運動”的失敗歸咎為指揮官和參謀們的無能。他常認為這是兵力不足、膽怯,有時甚至是蓄意破壞造成的。將軍事指揮員們解職的頻率越來越高;這多半和希特勒激烈的情緒爆發有關。《希特勒檔案》里也介紹了希特勒和高級將領之間的一些爭吵,如古德里安被解除總參謀長一職之前的那次爭吵。
現有的大量高級將領的回憶錄中勾畫的希特勒的形象並無二致:希特勒的智商無法勝任對國防軍的指揮權。正如英國軍事作家巴茲爾·利德爾·哈特1948年,即和《希特勒檔案》同一時期,所評價的,“希特勒有著天才的本能感覺,但也喜歡犯些低級錯誤”。1940年5月24號下達的所謂停止前進、允許英國部隊撤出法國的命令無疑就屬於這種低級錯誤。另一方面,無論是盟軍將領還是希特勒都沒有料到曼斯坦因越過馬斯河直插運河海岸的冒險的“鐮刀行動”會取得重大的戰略成功。
回想起來,不占領英國也同樣是這種決定戰爭命運的錯誤之一。由於不想冒失敗的風險,希特勒曾多次推遲“海獅”行動。但是,究竟因為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征服英國,還是由於希特勒出於國內政策的原因而害怕犧牲太大,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這一考慮具有猜測的特點,只能姑且存疑。
在對蘇戰役中德國軍事領導層也犯了決定戰爭命運的錯誤。由於從戰略上將兵力分成A、B兩個集團軍同時向伏爾加河和高加索推進,導致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1942年德國的夏季進攻之所以選擇高加索為進攻方向,是受了原料短缺的左右。希特勒認為如果不占領那兒的油田戰爭就無法繼續打下去。
但盟軍也分析錯誤,導致沉重的失敗。如法國在1939年夏天放棄了一次進攻德國的機會,儘管後者已經向他宣戰。1940年也沒有轟炸在阿登山區向前推進的德國部隊。1941年蘇軍在1939年劃定的邊境線上的進攻陣地也損失了300萬戰士。蘇聯軍事上的瓦解看起來是遲早的事了。西線盟軍1943、1944年在義大利、法國南部和諾曼第的多次登陸行動中也犯下威脅到這些行動的成功的錯誤。
反希特勒聯盟的勝利最終是贏在美國和蘇聯的經濟優勢。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他們的軍備產量就越高。但這一理智的結論是20世紀後半期的歷史研究後才得出的認識,所以《希特勒檔案》沒有得出這一結論不足為奇。
出於現實政治的考慮,1948/49年沒有得出西線盟軍的轟炸對戰爭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的評論。因為無論在史達林還是那些蘇聯的軍官看來,這一評價貶低了蘇聯軍隊的勝利。然而有目的地轟炸德國的軍備工業,其效果卻是有目共睹的,儘管1942年1月到1943年5月德國軍備工業產量翻了一倍多,直到1944年第四季度才明顯回落。這此之前盟軍就已經決定性地摧毀了某些領域,如飛機製造工業。從1943年開始德軍就基本上無法發起空中和地面的聯合行動了。諾曼第戰役,阿登進攻戰也一樣,由於盟軍的空中優勢,國防軍都無法打贏。
但《希特勒檔案》的寫作集體不是無緣無故地將重點放在德蘇戰爭上的。就連德國的歷史學家在他們的分析中也得出結論,東線是決定性的,如安德雷亞斯·希爾格魯貝爾1965年就評價道:“歐洲中東及東南部大部分地區的命運已經決定了時,西方盟軍才於1944年大舉登陸——政治上至少晚了兩年,軍事上是在德國國防軍被重重削弱、行動自由已經癱瘓的情況下。”
最後,犧牲者的數據也支持了東線是關鍵的觀點。根據俄羅斯歷史學家最新的調查,在德蘇戰爭中蘇聯方面的死亡軍人為1127萬。截至1945年1月31日,420萬德軍陣亡將士中有183萬是死在德、蘇前線。截至1945年5月9日,又有140萬國防軍和黨衛軍成員在同蘇軍的戰鬥中被打死。1941年至1945年,另有310萬德國人被蘇聯俘虜。
儘管從今天的角度看,對描寫二戰時期場面的挑選顯得是有選擇性的,《希特勒檔案》總的看來還是呈現了這個獨裁者作為軍事領袖的不同形象。詳細再現了希特勒對某些戰爭事件的反應。如詳細描寫了1942/43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和1945年奧德河戰役。由於文中提及的軍事會議幾乎都沒有留下任何記錄,京舍的報告就成了惟一的來源。由於對二戰的所有方面已經進行了長達50多年的深入研究,倒讓人們覺得有必要通過《希特勒檔案》對二戰做出一個全面的重新評價的想法難以接受。
不過,統帥希特勒的準確形象啟發了人們重新思考特定的事件和決定。如希特勒在全然不知戰略形勢的情況下就對美國宣戰的那種輕率令人震驚,同樣讓人吃驚的是希特勒得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時表現得無動於衷——以及他當時同空軍總司令戈林還沒有中斷的關係。與這種無動於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經常描寫的希特勒在得知東線戰敗或勝利時表現出的情緒變化,它表示,希特勒沒有能力適應艱難的形勢,領導這場戰役。《希特勒檔案》中講得很明白,最遲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他就無法清醒地看清戰略問題,只重視戰術的成功。
出版人後記(8)
這些描寫中也再現了回顧起來令人吃驚的實際損失:希特勒顯然認為,那些他在參謀部地圖上密切注視其移動的營、團和師擁有著和戰爭初期一樣的戰鬥力。他把自己命令的進攻、反攻及“鉗形運動”的失敗歸咎為指揮官和參謀們的無能。他常認為這是兵力不足、膽怯,有時甚至是蓄意破壞造成的。將軍事指揮員們解職的頻率越來越高;這多半和希特勒激烈的情緒爆發有關。《希特勒檔案》里也介紹了希特勒和高級將領之間的一些爭吵,如古德里安被解除總參謀長一職之前的那次爭吵。
現有的大量高級將領的回憶錄中勾畫的希特勒的形象並無二致:希特勒的智商無法勝任對國防軍的指揮權。正如英國軍事作家巴茲爾·利德爾·哈特1948年,即和《希特勒檔案》同一時期,所評價的,“希特勒有著天才的本能感覺,但也喜歡犯些低級錯誤”。1940年5月24號下達的所謂停止前進、允許英國部隊撤出法國的命令無疑就屬於這種低級錯誤。另一方面,無論是盟軍將領還是希特勒都沒有料到曼斯坦因越過馬斯河直插運河海岸的冒險的“鐮刀行動”會取得重大的戰略成功。
回想起來,不占領英國也同樣是這種決定戰爭命運的錯誤之一。由於不想冒失敗的風險,希特勒曾多次推遲“海獅”行動。但是,究竟因為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征服英國,還是由於希特勒出於國內政策的原因而害怕犧牲太大,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這一考慮具有猜測的特點,只能姑且存疑。
在對蘇戰役中德國軍事領導層也犯了決定戰爭命運的錯誤。由於從戰略上將兵力分成A、B兩個集團軍同時向伏爾加河和高加索推進,導致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1942年德國的夏季進攻之所以選擇高加索為進攻方向,是受了原料短缺的左右。希特勒認為如果不占領那兒的油田戰爭就無法繼續打下去。
但盟軍也分析錯誤,導致沉重的失敗。如法國在1939年夏天放棄了一次進攻德國的機會,儘管後者已經向他宣戰。1940年也沒有轟炸在阿登山區向前推進的德國部隊。1941年蘇軍在1939年劃定的邊境線上的進攻陣地也損失了300萬戰士。蘇聯軍事上的瓦解看起來是遲早的事了。西線盟軍1943、1944年在義大利、法國南部和諾曼第的多次登陸行動中也犯下威脅到這些行動的成功的錯誤。
反希特勒聯盟的勝利最終是贏在美國和蘇聯的經濟優勢。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他們的軍備產量就越高。但這一理智的結論是20世紀後半期的歷史研究後才得出的認識,所以《希特勒檔案》沒有得出這一結論不足為奇。
出於現實政治的考慮,1948/49年沒有得出西線盟軍的轟炸對戰爭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的評論。因為無論在史達林還是那些蘇聯的軍官看來,這一評價貶低了蘇聯軍隊的勝利。然而有目的地轟炸德國的軍備工業,其效果卻是有目共睹的,儘管1942年1月到1943年5月德國軍備工業產量翻了一倍多,直到1944年第四季度才明顯回落。這此之前盟軍就已經決定性地摧毀了某些領域,如飛機製造工業。從1943年開始德軍就基本上無法發起空中和地面的聯合行動了。諾曼第戰役,阿登進攻戰也一樣,由於盟軍的空中優勢,國防軍都無法打贏。
但《希特勒檔案》的寫作集體不是無緣無故地將重點放在德蘇戰爭上的。就連德國的歷史學家在他們的分析中也得出結論,東線是決定性的,如安德雷亞斯·希爾格魯貝爾1965年就評價道:“歐洲中東及東南部大部分地區的命運已經決定了時,西方盟軍才於1944年大舉登陸——政治上至少晚了兩年,軍事上是在德國國防軍被重重削弱、行動自由已經癱瘓的情況下。”
最後,犧牲者的數據也支持了東線是關鍵的觀點。根據俄羅斯歷史學家最新的調查,在德蘇戰爭中蘇聯方面的死亡軍人為1127萬。截至1945年1月31日,420萬德軍陣亡將士中有183萬是死在德、蘇前線。截至1945年5月9日,又有140萬國防軍和黨衛軍成員在同蘇軍的戰鬥中被打死。1941年至1945年,另有310萬德國人被蘇聯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