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凡是了解既往20年歷史的人似乎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是“76年精神”號從奧地利起飛,越過克里姆林大教堂閃閃發光的圓頂降落下來,滑行到迎候的蘇維埃主席、部長會議主席和外交部長等人近旁停下的時候,只看到無數美國國旗在錘子鐮刀旗的旁邊招展。勃列日涅夫沒有在場,同毛澤東一樣,他等總統安頓下來以後再同尼克森會見。當天晚上,美國人是在大克里姆林宮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的貴賓。次日晨,第一夫人出外參觀蘇聯的學校,紅場,著名的莫斯科地下鐵道,國營百貨商店。她丈夫的照片登在《真理報》頭版上;在一周的會談期間,天天如此。尼克森在“藍色屏幕”(俄國人對電視的叫法)上露面,他一上來就用俄語“多勃雷維切爾”(晚安)向觀眾致意,結束時又說了聲“斯帕西巴〓衣多斯維達尼亞”(謝謝,再見)。中間,由旁人翻譯他的熱誠的演說,演說中大量用了俄國人所喜歡聽的樸實的格言。

  與北京之行不同,這次最高級會談不只是象徵性的。宴會、祝酒、芭蕾舞演出都極其豐盛豪華,但是,這次訪問的真正意義,只是在於克里姆林宮聖·弗拉季米爾大廳巨大的鍍金枝形吊燈下舉行的幾次會談中才顯露出來。白宮形容會談是“坦率和實事求是的”;整個那一星期都顯得坦率、熱誠的勃列日涅夫稱會談是“實事求是和講究現實的”。後來慢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兩國領導人最後不是達成一項協議,就是就某個可能已經談判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問題,達成俄美間的諒解。細節問題則由基辛格和外交部長安德烈·葛羅米柯去解決。然後禮賓人員則拿著藍色和紅色的皮面文件夾出場,由尼克森和勃列日涅夫在文件上簽字。他們同意在星際探索方面進行合作,預定於1975年實現兩國載人宇宙飛行器在外層空間對接。同意兩國共同研究公共衛生、癌症、心臟病和污染等問題。雙方都同意停止騷擾對方在公海上的船隻。雙方承認需要在中歐削減兵力,有必要召開一次歐洲安全會議。最重要的是他們一致同意控制飛彈。兩國將限制反彈道飛彈的部署,在五年內把進攻性飛彈凍結在目前的水平上。

  也有一些令人失望的事。在有關中東的問題上彼此分歧較大。尼克森要求俄國人勸說河內停火,俄國人不肯。勃列日涅夫熱切希望搞一個貿易協定,這個問題不得不提交給一個委員會進一步討論。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根據租借法案借的108億元的債務未得解決;他們提出還3億,尼克森要求8億,一切妥協的嘗試均告失敗。另一方面,會談結果的收穫是,產生了一項確立大國外交準則的12點原則宣言,這是國際法方面的一次突破。基辛格說,“我們設計出了一份路線圖。我們是否將按這條路線走下去·我不知道,這不是絕對的。”但只要不是所有的苗頭都不對,這宣言對於未來的意義是巨大的。兩大政府制度之間的分歧,現在有可能在條約中加以表現,而不必形成意識形態的聖戰。通過即將舉行的歐洲安全會議,俄國將會更接近歐洲大陸而離開亞洲。貿易和技術會繼續使兩個超級大國更加接近,它們之間的諒解,而不是許多人預言過的一個多極世界的分裂局面,將在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世界最主要的政治現實。冷戰已經過去,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一位美國總統的努力,儘管這位總統,曾是最堅決的一位冷戰專家。

  這一切發生在一個選舉年裡當然使尼克森更增添了不少吸引力。為了今後能在白宮再多待上四年,他先後在北京和克里姆林宮採取了兩大步驟。現在看來,每過一天,都使他和11月的勝利更接近一步了。給他的歷史地位造成不幸的,是他身邊的一些人對此還感到不滿足。他們要求有絕對把握,結果造成尼克森的悲劇的是,他們盡力為確保尼克森的二次連任準備什麼都干。這些人的態度可以用他們中間的一個人查爾斯·科爾森的話來概括。此人在自己家裡的酒柜上貼了一條標語:“你只要抓住了他們的睪丸也就抓住了他們的感情和思想。”還說:“為了總統,必要時,連我奶奶我都可以踩在腳下。”對於他們在追逐自己的目的時的不擇手段,還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犯罪。這個詞快要有一個同義詞了,那就是:水門。

  ※※※

  1972年的競選在1月已開始醞釀,當時一次哈里斯民意測驗表明,愛德華·馬斯基在得到公眾支持方面同總統並駕齊驅——42%支持他,42%支持尼克森,11%支持喬治·華萊士。這位緬因州參議員顯然是最強大的民主黨候選人;同月,蓋洛普報導說,在一次自由表態的民意測驗中,32%支持馬斯基,27%支持愛德華·甘迺迪,17%支持漢弗萊,3%支持麥戈文。不管他們的對手是誰,共和黨人準備大張旗鼓地搞。霍爾德曼在“今日節目”中露面,他說,對戰爭進行指責的人都是“有意識地在幫助敵人”。同時,白宮迅速採取行動,利用郊區居民對聯邦法官小羅伯特·梅里奇在1月間的決定產生的憤怒情緒,因為他下令安排汽車接送維吉尼亞州里奇蒙郊區兩個縣的白人學童到城裡上學,使城裡黑人學生占70%的學校達到種族平衡。梅里奇法官的此項命令到6月就會撤銷了,不過到那時,馬斯基的潛在敵手對他支持使用汽車一事已會充分加以利用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