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頁
第六卷 富強之路 59對壘(8)
張玉祥當然不會說是專門來示威的。這小子現在辭令也很圓通何況我們事先已經對他做了布置交待。
其實示威倒沒什麼,英國人現在緊張的是萬一他們尋釁攻擊新加坡怎麼辦?其實我們根本沒有這樣的打算,至少此時沒有。那新加坡要塞,英國人經營多年,防禦設施極為完善,而且現在除了海軍之外還駐有1萬多英國陸軍,馬來和印度的僱傭兵也不少,好像還有廓爾喀部隊。張玉祥艦隊沒有運載登陸的陸軍或者大批海軍陸戰隊,不適合攻取這樣的嚴密設防的要塞。可是英國人不這樣認為,對於這樣位於世界重要海上通道的島嶼,他們經常是海軍一家就把事情辦了,陸軍都是後來輔助性守備的部隊。 首發也難怪後世日人幹掉了英國遠東海軍主力之後,新加坡駐守的十數萬英軍竟然在人數和裝備都遠遠少於自己的日軍攻擊下迅速投降了。比起新加坡,現在英國人更擔心我們攻擊香港,然後把英國在華的整個利益來個徹底清算。甚至接著攻擊下緬甸和馬來亞。英國人通過兩次緬甸戰爭已經占據了西部和南部的下緬甸地區成立了英屬緬甸,現在正在對首都設在阿瓦的上緬甸虎視眈眈,現任的緬王曼同十分昏庸,而且得過且過,一心妥協退讓,現在中華帝國忽然重新崛起,緬王廷上下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指望,雖然他們歷來對自己身邊的這個強大國家心懷疑慮,但是畢竟與英國人相比關係源遠流長的多,相互間也跟容易彼此接受認同。而我軍政治部早就開始培植緬甸民族解放的相關力量了。英國人有理由懷疑,既然中華帝國為了越南可以和法國人打仗,那麼同樣的原因為了緬甸北方地區,也是可以和大英帝國翻臉的,進入緬甸北方把這個國家全部吃下把它變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的計劃,看來要受到阻礙了。
張玉祥對英方代表的解釋倒也很合理:我們與法國現在是交戰狀態,現在新加坡仍然停泊著20多艘法國軍艦,既然大英帝國持中立的態度就不應該讓交戰任何一方利用自己的港口停靠補給。我們無意指責英國方面未遵守中立的立場,相信這也是有不得已得理由,而且我們也無意在新加坡港口與法國人交戰破壞英國的中立地位。但是我們希望等候在公海上,待法國艦隊出航後與之交戰。希望英國方面儘快敦促停泊在新加坡的法國艦船出港與我軍交戰或者向我軍投降。很快英國方面有了新的回覆:在新加坡的法國殘存艦隊已經被英軍繳械,他們現在僅僅是以難民的個人身份在新加坡避難。原屬於法國政府的財產已經被這些人移送英國政府作為接受他們避難的條件。
英國佬還真會趁人之危趁火打劫,對老朋友也下得了手?太不仗義了吧?對我們倒是很客氣的。表示無意干預我們與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戰事。並要張玉祥轉告中華帝國政府和皇帝陛下:如果需要簽訂與上述兩個國家間的合約時需要英國政府幫忙的話,大英帝國願意提供方便促成雙方的和平。這個日不落帝國何時變成和平天使了?
第六卷 富強之路 60對壘(9)
在歐洲,戰爭的規模可是比亞洲和美洲都大多了。 首發這個,可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主兒。現在曾經與英國既聯合又爭鬥的法國岌岌可危了。法國在遠東的力量已經被消滅,印度支那的殖民地已經被中華帝國全盤接管,雖然這個帝國名義上是讓這些地方獨立,但是沒有他們的保護,這些地方是沒有力量自己獨立的。他們現在還是需要保護的未成年人。英國在緬甸的野心可能也要被迫收斂一些了。這真的讓人很惱怒。怎麼沒有在當初這個新帝國萌芽時把它扼殺掉呢?可笑當初還以為找到了比清廷更加合適的在華利益代理人呢。為什麼?難道就是因為徐陳等更加了解和理解西方,願意自由貿易?這自由貿易看來真的是把雙刃劍啊。至於帝國在華的利益,看看法國人的情況就讓人不寒而慄。
不過,大英帝國的經驗還是豐富的,日不落帝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控制區域最遼闊的大帝國。印度、加拿大、澳洲、大半的非洲……現在暫時忍耐一時,下一步就是要各個急迫分別制服這些對霸主地位挑戰的傢伙們。
法國人這次雖然好像要戰敗了,但是相信不久之後它還會站起來的,到時候需要對它大加扶持。用來對付這個新起的德意志,另外對於俄國也可以示好,相信現在他們也與大英帝國一樣感到不安。在面臨外部新起國家威脅的同時,都面臨控制區內被壓迫民族起義的困擾,英國面對的主要是印度半島,俄國人面對的是中亞地區和外高加索。相信俄國人很願意加入反對中德同盟的戰車的。另外,在巴爾幹、亞平寧和伊比利亞以及北歐地區建立廣泛的反德同盟,圍堵這個新興帝國。必要時可以在巴爾幹和東北歐對俄國佬做出些讓步。
還有就是那個曾經是大英帝國屬地現在以美洲的主人自居的美利堅合眾國了。這一次,他們是站在了中德一邊對西班牙作戰的,但是老到的英國人立刻看出了美國人真正的心思。他們只是為了這次暫時的利益選擇了立場,而不是要和這兩個新崛起的強權結盟。只要有利益美國完全是可以拉攏的,但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個國家很會投機取巧為自己賣一個最大的價錢的,在看清風向以前他是輕易不會倒向哪一邊的,很可能開始的時候兩面討好,兩邊取利。不過,現在給他些好處先把他穩住也是好的。
張玉祥當然不會說是專門來示威的。這小子現在辭令也很圓通何況我們事先已經對他做了布置交待。
其實示威倒沒什麼,英國人現在緊張的是萬一他們尋釁攻擊新加坡怎麼辦?其實我們根本沒有這樣的打算,至少此時沒有。那新加坡要塞,英國人經營多年,防禦設施極為完善,而且現在除了海軍之外還駐有1萬多英國陸軍,馬來和印度的僱傭兵也不少,好像還有廓爾喀部隊。張玉祥艦隊沒有運載登陸的陸軍或者大批海軍陸戰隊,不適合攻取這樣的嚴密設防的要塞。可是英國人不這樣認為,對於這樣位於世界重要海上通道的島嶼,他們經常是海軍一家就把事情辦了,陸軍都是後來輔助性守備的部隊。 首發也難怪後世日人幹掉了英國遠東海軍主力之後,新加坡駐守的十數萬英軍竟然在人數和裝備都遠遠少於自己的日軍攻擊下迅速投降了。比起新加坡,現在英國人更擔心我們攻擊香港,然後把英國在華的整個利益來個徹底清算。甚至接著攻擊下緬甸和馬來亞。英國人通過兩次緬甸戰爭已經占據了西部和南部的下緬甸地區成立了英屬緬甸,現在正在對首都設在阿瓦的上緬甸虎視眈眈,現任的緬王曼同十分昏庸,而且得過且過,一心妥協退讓,現在中華帝國忽然重新崛起,緬王廷上下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指望,雖然他們歷來對自己身邊的這個強大國家心懷疑慮,但是畢竟與英國人相比關係源遠流長的多,相互間也跟容易彼此接受認同。而我軍政治部早就開始培植緬甸民族解放的相關力量了。英國人有理由懷疑,既然中華帝國為了越南可以和法國人打仗,那麼同樣的原因為了緬甸北方地區,也是可以和大英帝國翻臉的,進入緬甸北方把這個國家全部吃下把它變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的計劃,看來要受到阻礙了。
張玉祥對英方代表的解釋倒也很合理:我們與法國現在是交戰狀態,現在新加坡仍然停泊著20多艘法國軍艦,既然大英帝國持中立的態度就不應該讓交戰任何一方利用自己的港口停靠補給。我們無意指責英國方面未遵守中立的立場,相信這也是有不得已得理由,而且我們也無意在新加坡港口與法國人交戰破壞英國的中立地位。但是我們希望等候在公海上,待法國艦隊出航後與之交戰。希望英國方面儘快敦促停泊在新加坡的法國艦船出港與我軍交戰或者向我軍投降。很快英國方面有了新的回覆:在新加坡的法國殘存艦隊已經被英軍繳械,他們現在僅僅是以難民的個人身份在新加坡避難。原屬於法國政府的財產已經被這些人移送英國政府作為接受他們避難的條件。
英國佬還真會趁人之危趁火打劫,對老朋友也下得了手?太不仗義了吧?對我們倒是很客氣的。表示無意干預我們與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戰事。並要張玉祥轉告中華帝國政府和皇帝陛下:如果需要簽訂與上述兩個國家間的合約時需要英國政府幫忙的話,大英帝國願意提供方便促成雙方的和平。這個日不落帝國何時變成和平天使了?
第六卷 富強之路 60對壘(9)
在歐洲,戰爭的規模可是比亞洲和美洲都大多了。 首發這個,可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主兒。現在曾經與英國既聯合又爭鬥的法國岌岌可危了。法國在遠東的力量已經被消滅,印度支那的殖民地已經被中華帝國全盤接管,雖然這個帝國名義上是讓這些地方獨立,但是沒有他們的保護,這些地方是沒有力量自己獨立的。他們現在還是需要保護的未成年人。英國在緬甸的野心可能也要被迫收斂一些了。這真的讓人很惱怒。怎麼沒有在當初這個新帝國萌芽時把它扼殺掉呢?可笑當初還以為找到了比清廷更加合適的在華利益代理人呢。為什麼?難道就是因為徐陳等更加了解和理解西方,願意自由貿易?這自由貿易看來真的是把雙刃劍啊。至於帝國在華的利益,看看法國人的情況就讓人不寒而慄。
不過,大英帝國的經驗還是豐富的,日不落帝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控制區域最遼闊的大帝國。印度、加拿大、澳洲、大半的非洲……現在暫時忍耐一時,下一步就是要各個急迫分別制服這些對霸主地位挑戰的傢伙們。
法國人這次雖然好像要戰敗了,但是相信不久之後它還會站起來的,到時候需要對它大加扶持。用來對付這個新起的德意志,另外對於俄國也可以示好,相信現在他們也與大英帝國一樣感到不安。在面臨外部新起國家威脅的同時,都面臨控制區內被壓迫民族起義的困擾,英國面對的主要是印度半島,俄國人面對的是中亞地區和外高加索。相信俄國人很願意加入反對中德同盟的戰車的。另外,在巴爾幹、亞平寧和伊比利亞以及北歐地區建立廣泛的反德同盟,圍堵這個新興帝國。必要時可以在巴爾幹和東北歐對俄國佬做出些讓步。
還有就是那個曾經是大英帝國屬地現在以美洲的主人自居的美利堅合眾國了。這一次,他們是站在了中德一邊對西班牙作戰的,但是老到的英國人立刻看出了美國人真正的心思。他們只是為了這次暫時的利益選擇了立場,而不是要和這兩個新崛起的強權結盟。只要有利益美國完全是可以拉攏的,但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個國家很會投機取巧為自己賣一個最大的價錢的,在看清風向以前他是輕易不會倒向哪一邊的,很可能開始的時候兩面討好,兩邊取利。不過,現在給他些好處先把他穩住也是好的。